一种混合动力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5355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8 09:12
一种混合动力模块,包括电机、单离合器、第一离合器以及第二离合器;所述电机包括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内固定安装电机定子,所述电机定子内侧设有可转动的电机转子,所述单离合器包括单离合器内毂,所述单离合器内毂可与单离合器外毂集成的电机转子结合,所述第一离合器包括与电机转子传动连接的第一离合器外毂,所述第一离合器外毂可与第一输出轴传动连接的第一离合器内毂结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包括第二离合器外毂,所述第二离合器外毂,通过主支撑毂与第一离合器外毂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离合器外毂可与第二输出轴传动连接的第二离合器内毂结合,所述主支撑毂轴向限位于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与电机壳体配合为混合动力模块提供支撑。支撑。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动力模块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动力
,特别涉及一种混合动力模块。

技术介绍

[0002]混合动力P2结构多为电机和三离合器高度集成的模块,结构复杂,开发成本高昂。混合动力P2结构可以实现电机单独驱动车轮,在动能回收时也可以切断与发动机的连接。并且因为和输出轴之间可以有传动比,因此不需要太大的扭矩,可以降低成本和电机的体积,所以其燃油经济性也较强。但是,现有的高度集成的P2混合动力模块方案中,多采用一端支撑整个P2混合动力模块,或者将其定位在外输入轴上,这让整个三离合器的径向受力变得不均匀,同时也加大了变速器的轴向长度,同时由于轴向空间的限制,不得不为节省轴向空间而牺牲掉轴向及径向的定位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混合动力模块,解决混合动力模块的三离合器的径向受力不均匀,轴向及径向的定位精度低的问题。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混合动力模块,包括电机、单离合器、第一离合器以及第二离合器;所述电机包括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内固定安装电机定子,所述电机定子内侧设有可转动的电机转子,所述单离合器、第一离合器以及第二离合器均位于电机壳体内,所述单离合器包括与发动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的单离合器内毂,所述单离合器内毂可与单离合器外毂集成的电机转子结合,将单离合器内毂的旋转动力传递至电机转子;所述第一离合器包括与电机转子传动连接的第一离合器外毂,所述第一离合器外毂可与第一输出轴传动连接的第一离合器内毂结合,将第一离合器外毂的旋转动力传递至第一离合器内毂;所述第二离合器包括第二离合器外毂,所述第二离合器外毂,通过主支撑毂与第一离合器外毂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离合器外毂可与第二输出轴传动连接的第二离合器内毂结合,将第二离合器外毂的旋转动力传递至第二离合器内毂,所述主支撑毂轴向限位于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与电机壳体配合为混合动力模块提供支撑。
[0006]所述电机转子上设有向电机壳体方向轴向延伸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的一端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一卡圈轴向限位于电机壳体,所述限位部的另一端与单离合器内毂之间设有碟形弹簧和第三轴承。
[0007]所述第二离合器位于第一离合器内侧,所述第一离合器外毂、第二离合器外毂均固定在主支撑毂上,所述主支撑毂通过第二轴承、第二卡圈和第三卡圈轴向限位于支撑座,所述第二离合器内毂与第一离合器内毂之间设有第三轴承,所述第一离合器内毂通过第四卡圈,轴向限位于第一输出轴。
[0008]所述支撑座上分别设计有为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供油的油道,所述支撑座与主支撑毂之间设有油道密封圈。
[0009]所述单离合器的电机转子与单离合器内毂之间设有单离合器摩擦组件,所述电机转子与单离合器摩擦组件之间设有单离合器活塞,所述单离合器活塞与单离合器内毂之间设有单离合器活塞压板,所述单离合器活塞与单离合器活塞压板之间设有单离合器弹簧。
[0010]所述单离合器的单离合器内毂上设有与发动机的输出端连接的轴向延伸段。
[0011]所述第一离合器的第一离合器外毂与第一离合器内毂之间设有第一离合器摩擦组件,所述第一离合器外毂与第一离合器摩擦组件之间设有第一离合器活塞,所述第一离合器活塞与第二离合器外毂之间设有第一离合器弹簧。
[0012]所述第二离合器的第二离合器外毂与第二离合器内毂之间设有第二离合器摩擦组件,所述第二离合器外毂与第二离合器摩擦组件之间设有第二离合器活塞,所述第二离合器活塞与第二离合器内毂之间设有第二离合器弹簧支撑板,所述第二离合器活塞与第二离合器弹簧支撑板之间设有第二离合器弹簧。
[0013]本技术的混合动力模块,包括电机、单离合器、第一离合器以及第二离合器;所述电机包括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内固定安装电机定子,所述电机定子内侧设有可转动的电机转子,所述单离合器、第一离合器以及第二离合器均位于电机壳体内,所述单离合器包括与发动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的单离合器内毂,所述单离合器内毂可与单离合器外毂集成的电机转子结合,将单离合器内毂的旋转动力传递至电机转子;电机转子同单离合器的单离合器外毂集成,将电机模块与单离合器模块相集成,即可得到单离合器混合动力模块,此混合动力模块可以实现电机和发动机两个动力源的能量输入。所述第一离合器包括与电机转子传动连接的第一离合器外毂,所述第一离合器外毂可与第一输出轴传动连接的第一离合器内毂结合,将第一离合器外毂的旋转动力传递至第一离合器内毂;所述第二离合器包括第二离合器外毂,所述第二离合器外毂,通过主支撑毂与第一离合器外毂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离合器外毂可与第二输出轴传动连接的第二离合器内毂结合,将第二离合器外毂的旋转动力传递至第二离合器内毂,所述主支撑毂轴向限位于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与电机壳体配合为混合动力模块提供支撑。所述支撑座与电机壳体配合为混合动力模块的两端提供支撑,电机壳体负责支撑单离合器,并承担单离合器的轴向力,支撑座负责支撑第一离合器以、第二离合器,并承担第一离合器以、第二离合器的轴向力,从而优化离合器内部轴向受力情况,同时使离合器的径向受力均匀,同时实现混合动力模块的轴向及径向的精准定位。
[0014]本技术的混合动力模块,采用支撑座进行定位,不再需要在变速器轴系上进行定位,减少轴系对离合器影响,同时降低轴系负载。采用塑料垫块隔离第二离合器内毂,减小轴承使用量节约成本,通过蝶形弹簧调整单离合器间隙保证离合器始终处于压紧状态。同时降低安装难度,减少安装工时,提升装配效率,减低成本。
附图说明
[0015]图1

2均为混合动力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标记:电机1、单离合器2、第一离合器3、第二离合器4、轴向延伸段5、橡胶密封块6、第一卡圈7、第一轴承8、单离合器弹簧9、单离合器活塞压板10、单离合器内毂11、单离合器活塞12、单离合器摩擦组件13、电机转子14、电机铁芯15、电机定子16、电机壳体17、第一离合器外毂18、第一离合器摩擦组件19、第一离合器活塞20、第二离合器摩擦组件21、第
二离合器外毂22、第二离合器弹簧23、第二离合器活塞24、第一离合器弹簧25、油泵齿轮26、主支撑毂27、支撑座28、油道密封圈29、第二输出轴30、第二离合器弹簧支撑板31、第二轴承32、第二卡圈33、第三卡圈34、塑料垫块35、第二离合器内毂36、第一离合器内毂37、第三轴承38、第四卡圈39、第一输出轴40、第五轴承41、碟形弹簧42、限位部43、第四轴承44。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参考图1至图2,一种混合动力模块,包括电机1、单离合器2、第一离合器3以及第二离合器4;所述电机1包括电机壳体17,所述电机壳体17内固定安装电机定子16,所述电机定子16内侧设有可转动的电机转子14,所述单离合器2、第一离合器3以及第二离合器4均位于电机壳体17内。所述电机壳体17与电机定子16通过过盈压装进行固定,所述电机定子16与电机转子14之间设有电机铁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动力模块,包括电机(1)、单离合器(2)、第一离合器(3)以及第二离合器(4);所述电机(1)包括电机壳体(17),所述电机壳体(17)内固定安装电机定子(16),所述电机定子(16)内侧设有可转动的电机转子(14),所述单离合器(2)、第一离合器(3)以及第二离合器(4)均位于电机壳体(17)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离合器(2)包括与发动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的单离合器内毂(11),所述单离合器内毂(11)可与单离合器外毂集成的电机转子(14)结合,将单离合器内毂(11)的旋转动力传递至电机转子(14);所述第一离合器(3)包括与电机转子(14)传动连接的第一离合器外毂(18),所述第一离合器外毂(18)可与第一输出轴(40)传动连接的第一离合器内毂(37)结合,将第一离合器外毂(18)的旋转动力传递至第一离合器内毂(37);所述第二离合器(4)包括第二离合器外毂(22),所述第二离合器外毂(22),通过主支撑毂(27)与第一离合器外毂(18)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离合器外毂(22)可与第二输出轴(30)传动连接的第二离合器内毂(36)结合,将第二离合器外毂(22)的旋转动力传递至第二离合器内毂(36),所述主支撑毂(27)轴向限位于支撑座(28),所述支撑座(28)与电机壳体(17)配合为混合动力模块提供支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合动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转子(14)上设有向电机壳体(17)方向轴向延伸的限位部(43),所述限位部(43)的一端通过第一轴承(8)和第一卡圈(7)轴向限位于电机壳体(17),所述限位部(43)的另一端与单离合器内毂(11)之间设有碟形弹簧(42)和第三轴承(3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合动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离合器(4)位于第一离合器(3)内侧,所述第一离合器外毂(18)、第二离合器外毂(22)均固定在主支撑毂(27)上,所述主支撑毂(27)通过第二轴承(32)、第二卡圈(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绪陈可包振庆陈超超廖兴阳张子阳赵诗鑫周月发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