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模块、背光源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93296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发光二极管模块、背光源及显示装置,涉及具有连接结构的发光二极管模块及应用其的背光源和显示装置领域。用以解决发光二极管模块定位不准,发光二极管模块和导光板之间的接触不紧密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发光二极管模块包括位于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出光侧的出光面;其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出光面两侧的两个凸块,所述凸块朝向所述出光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光二极管模块、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模块、背光源及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 有连接结构的发光二极管模块及应用其的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LCD)装置由于具有重量轻、紧凑及低能耗的优点已被广泛 用于各种工业领域。由于LCD装置的液晶显示面板不是自发光的,因此LCD 装置需要一种向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源的背光源。由于与冷阴极荧光灯相比,发光二极管(LED)可以实现更低能耗、更好 的抗外部冲击、在小型和紧凑装置中更广的应用、更长的寿命、以及更快的切 换速度,因此可以作为背光源中的光源。如图1所示是现有技术的一种背光源 示意图,其包括发光二极管(LED)模块12和导光板15。在现有技术中,背 光源一般还包括框架和若干光学膜片,因为在对本专利技术的阐述中不会涉及,所 以没有绘示。发光二极管模块12在其出光侧121具有出光面123;导光板15 在其入光侧151具有入光面153,出光面123和入光面153沿图1中虚线箭头 所示对应设置。在现有技术中,发光二极管模块可以有多个,与导光板的多个 入光面对应设置。现有技术在使用LED作为光源时,导光板在临近入光面区 域容易出现较高亮度,称为"白点现象"。这种白点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导 光板与LED之间没有紧密配合存在一定的公差。另外,导光板与LED之间的 距离的增加相应地也会增加LCD装置的尺寸。现有的改进上述问题的发方法是通过例如双面胶带等物将LED模块固定 在导光板上,但胶带在受到冷热冲击或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会影响其作为 固定的作用,而胶带在外部影响下失去固定则会造成LED定位不准,LED和 导光板之间的紧密接触可能减弱,还会出现上述白点现象,甚至产生漏光、光 源浪费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模块,其包括位于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出光侧的出光面;其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出光面两侧的两个凸块,所述凸块朝向所述出光侧。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上述发光二极管模块在所述出光面两侧具有凹槽,所述凸块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凸块的顶端低于所述出光面。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上述凸块为圆柱销、圆锥销、花键销或者开口销中的一种。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上述凸块的侧面具有定位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源,其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至少一个位于入光侧的入光面;分别位于所述入光面两侧的凹洞。所述背光源还包括发光二极管模块,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包括位于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出光侧的出光面,所述出光面贴合所述入光面;分别位于所述出光面两侧的两个凸块,所述凸块朝向所述出光侧并置入所述凹洞内。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上述导光板在所述入光面两侧具有凸台,所述凹洞设置于所述凸台;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在所述出光面两侧具有凹槽,所述凸块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凸块的顶端低于所述出光面。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上述凸块为圆柱销、圆锥销、花键销或者开口销。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上述凸块的侧面具有定位结构。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上述导光板为树脂材料。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的一种背光源,背光源用以照射所述显示面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好处在于,LED模块导光板通过机械结构连接,连接稳定性好,入光面和出光面贴合紧密,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白点现象"等问题的出现。附图说明图1绘示现有技术的一种背光源示意图2绘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立体示意图3是图2中的背光源的俯视分解示意图4是图2中的背光源的俯视示意图5绘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俯视分解示意图6绘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俯视示意图7绘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凸块结构俯视示意图8绘示本专利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凸块结构俯视示意图9绘示本专利技术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凸块结构俯视示意图10绘示图9中凸块沿AA线的右视剖面图11绘示本专利技术第四种实施方式的凸块结构俯视示意图12绘示图11中凸块沿BB线的右视剖面图13绘示本专利技术第五种实施方式的凸块结构俯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2至图4,图2绘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背光源的俯视分解示意图;图4是图2中的背光源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包括导光板25,导光板25包括至少一个位于入光侧251的入光面253;分别位于所述入光面253两侧的凹洞256。所述背光源还包括发光二极管模块22,发光二极管模块22包括位于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出光侧221的出光面223,所述出光面223沿图2中虚线箭头方向与所述入光面253贴合;分别位于所述出光面223两侧的两个凸块226,所述凸块226朝向所述出光侧221方向。出光面223沿图2中虚线箭头方向与所述入光面253贴合后,两个凸块226分别置入两个凹洞256内,从而实现发光二极管模块与导光板的连接。背光源一般还包括框架和若干光学膜片,因为在对本专利技术的阐述中不会涉及,所以没有绘示。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发光二极管模块可以有多个,与导光板的多个入光面对应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光板为树脂材料制成。请参考图5至图6,图5绘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俯视分解示意图;图6绘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背光源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包括导光板35,导光板35包括至少一个位于入光侧351的入光面353;分别位于所述入光面353两侧的凹洞(未绘示)。所述背光源还包括发光二极管模块32,发光二极管模块32包括位于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出光侧321的出光面323,所述出光面323沿图2中虚线箭头方向与所述入光面353贴合;分别位于所述出光面323两侧的两个凸块326,所述凸块326朝向所述出光侧321方向。出光面323与入光面353贴合后,两个凸块326分别置入两个凹洞内,从而实现发光二极管模块与导光板的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光板在所述入光面353两侧分别具有凸台358,所述凹洞设置于所述凸台358上;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32在所述出光面两侧具有凹槽328,所述凸块326设置在所述凹槽328内。如图5所示,凸块326的顶端低于所述出光面323,两者相差距离h。请参考图6,上述距离h的存在,使得从发光面发出的光线(图中箭头示意)不会被凸块326阻挡,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导光板上出现亮度不均匀的现象。图7绘示本专利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凸块结构俯视示意图,如图7所示的凸块426为圆柱销,设置在发光二极管模块42上。与之配合的的导光板应具有圆柱形凹洞。图8绘示本专利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凸块结构俯视示意图,如图8所示的凸块526为圆锥销,设置在发光二极管模块52上。与之配合的的导光板应具有圆锥形凹洞。图9绘示本专利技术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凸块结构俯视示意图,图10绘示图9中凸块沿AA线的右视剖面图;如图9和图10所示的凸块626为花键销,在销体上具有多个定位键6261,凸块626设置在发光二极管模块62上。与之配合的的导光板的凹洞壁侧上应具有容置定位键6261的沟槽。图11绘示本专利技术第四种实施方式的凸块结构俯视示意图,图12绘示图11中凸块沿BB线的右视剖面图;如图ll和图12所示的凸块726为开口销,在销体上具有至少一个开口 7262,凸块726设置在发光二极管模块72上。开口7262使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二极管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位于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出光侧的出光面; 分别位于所述出光面两侧的两个凸块,所述凸块朝向所述出光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功磊林昆標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