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收折的支撑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0740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收折的支撑架,包含有一承载平台、一基框枢接于承载平台的第一侧边、一支撑件以其顶端枢接基框、一对连杆以其两端枢接于承载平台的第二侧边与基框、一驱动件枢接于连杆,以及一从动件枢接于基框;当展开时,驱动件与从动件相互固定,使承载平台的第二侧边远离基框至一展开位置,而当要收合时,驱动件带动从动件枢转,使驱动件与从动件解除固定的状态,并透过驱动件带动连杆的枢转,使承载平台的第一侧边沿着基框滑移,让承载平台的第二侧边贴近基框至一收合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以支撑工具机的支撑架,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收折的支撑架
技术介绍
中国台湾公告编号第M273664号专利案揭露出一种机器用的可收折支撑架,其主 要包含有一支撑台与多个可相对支撑台枢转的支撑脚。当展开时,利用多个第一固定件将 这些支撑脚加以固定,而当收折时,则是利用多个第二固定件将这些支撑脚加以固定。然而,此专利案的支撑架于收折时,这些支撑脚靠合于支撑台的底侧,使支撑架平 置于地面上。若使用者要将支撑架展开时,必须将腰部弯得很低或者整个人蹲下来,才能将 这些第二固定件解开以便枢转这些支撑脚。因此,在收合与展开支撑架的过程中,较为费时 与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收折的支撑架,其具有良好的支撑效果。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支撑架包含有一承载平台、一基框、一支撑件、一对连 杆、一驱动件与一从动组件。该承载平台具有一第一侧边与一相对该第一侧边的第二侧边; 该基框枢接该承载平台的第一侧边,并具有一对第一枢接部与一对第二枢接部;该支撑件 以其顶端枢接该基框的第一枢接部;各该连杆以其两端枢接该承载平台的第二侧边与该基 框的第二枢接部;该驱动件具有二侧杆,这些侧杆分别枢接这些连杆,并分别具有一第二固 定部;该从动组件具有一枢轴与一从动件,该枢轴穿设于该基框的第二枢接部,该从动件枢 设于该枢轴,并具有一第一固定部。当该驱动件位于一展开位置,该驱动件的第二固定部与该从动件的第一固定部相 互固定,使该承载平台的第二侧边远离该基框,以完成展开;当该驱动件从该展开位置枢转 至一收合位置,该驱动件可带动该从动件枢转,使该驱动件的第二固定部与该从动件的第 一固定部相互分离,并透过驱动件带动连杆的枢转,让该承载平台的第一侧边可沿着该基 框滑移,使该承载平台的第二侧边贴近该基框,以完成收合。通过此,本专利技术的支撑架透过驱动件与从动件的配合,可提供良好的支撑效果,同 时提供相当方便的收合方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展开时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的侧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侧视图,主要显示从动件的第一固定部与 驱动件的第二固定部相互固定的状态;图5类同于图4,主要显示从动件的第一固定部与驱动件的第二固定部相互分离的状态;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主要显示承载平台的第二侧边贴抵基框的状态;图7类同于图5,主要显示扭力弹簧被连杆压抵后带动从动件枢转的状态;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 较佳实施例收合时的侧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支撑架10承载平台20第一侧边22第二侧边24枢耳 221,241第三侧边26第四侧边28基框30握持部302支撑部304横杆306支撑杆32,34第一枢接部322,342 第二枢接部324,344卡合件326滑套36滚轮38支撑件40支脚 40a,40b横杆44连杆50凸部52从动组件60枢轴61从动件62套管63扭力弹簧64衬套65第一固定部66从动凸部67挡止部68第一压抵面682第二压抵面684驱动件70踏杆72侧杆74凹部742第二固定部744驱动凸部746定位组件80定位座82容孔822弹性件84定位件86收合位置P1展开位置P具体实施例方式兹配合图式列举以下较佳实施例,用以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及功效进行详细说明。请先参阅图1与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支撑架10。支撑架10包含有一承 载平台20、一基框30、一支撑件40、一对连杆50、一对从动组件60、一驱动件70,以及一对 定位组件80。承载平台20的上方可用以接设一工具机(图中未示),工具机可为桌锯机、斜口锯 机、线锯机、带锯机、鑽孔机、磨砂机等其中一种。承载平台20具有一第一侧边22、一第二侧 边24、一第三侧边26与一第四侧边28,其中,第一侧边22与第二侧边24的左右两端分别 具有一枢耳221,241。请配合参阅图3,基框30具有二支撑杆32,34。这些支撑杆32,34的顶端通过一滑套36枢设于承载平台20的第一侧边22的枢耳221,且这些支撑杆32,34的顶端向上延伸 并相互连接而形成一可供使用者握持的握持部302 ;各支撑杆32,34的底端枢设有一抵靠 于地面的滚轮38,且各支撑杆32,34的底端经弯折并相互连接而形成一可支撑于地面的支 撑部304。另外,各支撑杆32,34的中段具有一第一枢接部322,342与一第二枢接部324, 344,而其中一支撑杆32靠近底端的位置设有一卡合件326 ;这些支撑杆32,34的中间与底 端分别通过一横杆306相互连接以增加基框30的结构强度。支撑件40具有一对支脚40a,40b,各支脚40a,40b的顶端枢设于各支撑杆32,34 的第一枢接部322,342而与基框30形成交叉配置,各支脚40a,40b的底端则抵靠于地面。 这些支脚40a,40b于靠近底端的位置通过一横杆44相互连接,以增加这些支脚40a,40b的 结构强度。其中一支脚40a可被基框30的卡合件326卡合,用以将这些支脚40a,40b定位 在收合的状态。各连杆50的两端分别枢接承载平台20的第二侧边24的枢耳241与各支撑杆32, 34的第二枢接部324,344。各连杆50的底端具有一凸部52。请配合参阅图4,各从动组件60具有一枢轴61、一从动件62、一套管63、一扭力弹 簧64与一衬套65。枢轴61穿设于基框30的第二枢接部324,344 ;从动件62枢设于枢轴 61的末端,并具有一第一固定部66、一邻接第一固定部66的从动凸部67与一挡止部68 ;套 管63套设于枢轴61 ;扭力弹簧64绕设于套管63并以其末端连接从动件62,当然,扭力弹 簧64亦可直接绕设于枢轴61而省略套管63的设计;衬套65套设于枢轴61,并与套管63 相互抵接。驱动件70具有一踏杆72与二侧杆74。这些侧杆74分别枢接于基框30的各支撑 杆32,34的第二枢接部324,344而与这些连杆50相互枢接,这些侧杆74的底端连接于踏 杆72的两端,顶端则抵接于这些连杆50,其顶端至该第二枢接部324,344的距离小于其底 端至该第二枢接部324,344的距离。各侧杆74的顶端另具有一凹部742可供连杆50的凸 部52抵靠、一第二固定部744可供从动件62的第一固定部66嵌卡,以及一驱动凸部746 抵靠于从动件62的从动凸部67。各定位组件80具有一定位座82、一弹性件84与一定位件86。定位座82固定于 基框30的第二枢接部324,344,并具有一容孔822 ;弹性件84设于容孔822中,并推顶定位 件86,迫使定位件86顶抵从动件62。当使用者欲收合支撑架10时,先踩踏驱动件70的踏杆72迫使驱动件70枢转至 一收合位置P1。此时,驱动件70的驱动凸部746会推动从动件62的从动凸部67以带动从 动件62枢转,如图5所示,让从动件62的第一固定部66离开驱动件70的第二固定部744。 在从动件62枢转的同时,从动件62会拉动扭力弹簧64以储存扭力弹簧64的扭力,且从动 件62的挡止部68的一第一压抵面682会挤压定位件86而使其逐渐没入容孔822中,直到 挡止部68的第一压抵面682与定位件86完全错开之后,定位件86会再次被弹性件84推 出容孔822,并顶抵于挡止部68的一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收折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承载平台,具有一第一侧边与一相对该第一侧边的第二侧边;一基框,枢接于该承载平台的第一侧边,并具有一对第一枢接部与一对第二枢接部;一支撑件,以其顶端枢接该基框的第一枢接部;一对连杆,分别以其两端枢接该承载平台的第二侧边与该基框的第二枢接部;一驱动件,与这些连杆相互枢接于该基框的第二枢接部,具有一第二固定部;一从动组件,具有一枢轴与一从动件,该枢轴穿设于该基框的第二枢接部,该从动件枢设于该枢轴,并具有一第一固定部;以及当该驱动件位于一展开位置,该驱动件的第二固定部与该从动件的第一固定部相互固定,使该承载平台的第二侧边远离该基框而呈展开状态,当该驱动件从该展开位置枢转至一收合位置,该驱动件可带动该从动件枢转,使该驱动件的第二固定部与该从动件的第一固定部相互分离,透过该连杆两端的枢转,让该承载平台的第一侧边可沿着该基框滑移,使该承载平台的第二侧边贴近该基框而呈收合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成宏
申请(专利权)人:力山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