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0197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与设有组装孔的电路板连接的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本体、安装于第一本体上的端子组及固持元件。第一本体于其前后表面分别设有相互贯通的第一、第二安装孔。固持元件包括卡栓与卡扣垫圈。卡栓设有基台及自基台向前突出的柱状部。柱状部依次穿越电路板的组装孔及第一本体的第二安装孔后卡扣于第一安装孔内。其中,卡栓设有与第二安装孔扣持的卡扣槽。卡扣垫圈设有抵持于卡栓的卡扣槽内的垫片及自垫片突伸且与第一安装孔卡扣的若干凸片。卡扣垫圈将卡栓固持于第二安装槽内从而使电路板被夹持于卡栓的基台与第一本体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 一种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 一种与电路板连接以传输信号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2005年5月24日公告的美国第6, 896, 556号专利揭示了 一种线缆连接 器,其包括两侧设有通孔的第一本体、收容于第一本体内的若干第一、第 二端子、具有若干导电部的线缆、与第一本体背对背连接的第二本体、与 第一端子电性连接的第三端子以及设有螺孔的电路板。当线缆安装于第一 本体上时,线缆的导电部与收容于第一本体内的第一端子电性连接。该线 缆连接器组件进一步包括分别设有螺紋的螺拴与螺帽。当第一本体安装于 电路板上时,螺拴依次穿越电路板上的螺孔及第 一本体上的通孔后与螺帽 配合,从而将第一本体固定于电路板上。当螺栓、螺帽使用较长时间后,螺栓、螺帽上的螺紋容易被磨损,故 使得螺栓与螺帽不能紧密配合从而导致第 一本体容易从电路板上松脱。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固持结构的线缆连接器 组件,其通过固持结构的连接实现与电路板的可靠连接。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与设有组装 孔的电路板连接的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本体、安装于第一本体上的端 子组及固持元件。第一本体于其前后表面分别设有相互贯通的第一、第二 安装孔。固持元件包括卡拴与卡扣垫圈。卡拴设有基台及自基台向前突出 的柱状部。柱状部依次穿越电路板的组装孔及第一本体的第二安装孔后卡 扣于第一安装孔内。其中,卡拴设有与第二安装孔扣持的卡扣槽。卡扣垫 圏设有抵持于卡拴的卡扣槽内的垫片及自垫片突伸且与第一安装孔卡扣的4若干凸片。卡扣垫圈将卡栓固持于第二安装槽内从而使电路板被夹持于卡 栓的基台与第一本体之间。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连接器组件的卡扣垫圏的垫片与卡拴的卡扣槽 卡扣,卡扣垫圈的凸片抵持于第一本体的第一安装孔内。如此使得电路板通 过卡拴与卡扣垫圈的配合固持于第 一本体上。卡拴与卡扣垫圈的此种配合方 式区别于传统的螺紋咬合式配合,即使长期使用仍可可靠配合。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连接器组件的分解图。图2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的分解图。图3是图l所示的连接器组件未与电路板连接时的部分组装图。图4是图3的另 一角度的部分组装图。图5是图3所示的连接器组件与电路板连接时的立体组装图。 图6是图4所示的连接器组件与电路板连接时的立体组装图。 图7是图5所示的连接器组件与电路板连接时的沿A-A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5所示的连接器组件与电路板连接时的沿B-B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l至图7,本专利技术之安装于电路板300上的连接器组件100,包 括第一本体l、收容于本体l内的第一、第二端子21、 22、固定第一端子 21的定位元件4、安装于第一本体1上的第二本体7、线缆9、与线缆9外模 成型于一体的保持部8、 一对卡拴5以及一对卡扣垫圈6。卡拴5与卡扣垫圈 6组成固持元件。请参阅图l及图2,所述第一本体1具有沿着纵长方向延伸的基部10、 自基部IO向前突伸的对接部11。对接部11包括两个并列配置的第一、第二 对接口 lla、 llb。第一对接口 lla的沿纵长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二对接口 Ub 的相应尺寸。第一、第二对接口 lla、 lib内分别设有若千沿着对接方向延伸 的第一端子槽13、第二端子槽14。对接部11的两侧设置有一对凸柱12。基 部10前表面的两端设有一对第一安装孔101,基部IO后表面的两端设有与 第一安装孔101贯通的一对圓形的第二安装孔102。第一安装孔101大致呈 "十"字状,其包括自中心圓孔向四周凹陷的四个凹孔1013。各凹孔1013 靠近基部10前表面处设有阻止部1012。结合图7,第二安装孔102四周设有围设第二安装孔102的嵌入部1011。基部IO后表面并列设有与第二对接口 llb贯通的收容腔105及与第一对 接口 lla贯通的收容空间108。收容腔105的上下部分设有若千方孔106及 若干圓孔107。方孔106内设有台阶部109 (图7)。收容空间108的上下部 分设有凹孔104。如图l所示,第一、第二端子21、 22分别设有接触部2b、尾部2c及连 接接触部2b、尾部2c的连接部2a。第一端子21包括若干信号端子及接地端 子。第二端子为电源端子。定位部4上设有若干沿对接方向延伸的定位槽41。卡栓5包括呈圆柱状的基台51及自基台51向上突伸的柱状部52。柱状 部52中间设有贯穿柱状部52且将柱状部52分隔成两部分的空隙53。柱状 部52具有向该空隙53发生弹性变形的趋势。柱状部52包括配置于基台51 上的凸台522及靠近凸台522处的卡扣槽521。卡扣垫圈6包括垫片61及自 垫片61四周向上延伸的若干凸片62。垫片61中心设有圆形通孔611。参阅图1与图2,第二本体7包括主体部70、自主体部70向后平行延伸 的舌板71与板状部74、及自主体部70向前突出的若干扣持钩72及扣持柱 73。结合图8,舌板71上设有若干收容第三端子23的端子槽(未图示)。保持部8具有平板状的板状部81及自板状部81向后突伸的突出部82。 板状部81的前表面设有呈台阶状突起的台阶部811。突出部82内设有一对 纵向延伸的插入槽83。线缆9包括若干一对导线91,各导线91具有绝缘封套911及装入绝缘 封套911内并露出于绝缘封套911前端的一对差分信号端子912及接地端子 913。如图3、图4所示,电^^板300上i殳有窗口 31及配置于窗口 31两侧的 一对第三安装孔32。参阅图3与图4,结合图8,组装连接器组件100时,首先将第一端子 21插入定位部4上的定位槽41。将第一端子21与定位部4沿着对接方向一 起插入第一本体1的收容空间108,令第一端子21的连接部2a收容于第一 端子槽13内,接触部2b暴露于第一对接口 lla内。然后,将第二端子22沿着对接方向插入第一本体1的收容腔105,令第二端子22的连接部2a收 容于第二端子槽14内,接触部2b暴露于第二对接口 lib内。将线缆9外模成型于保持部8上。将线缆9的导线91插入保持部8的插 入槽83内且与第一端子21焊接。令线缆9的差分信号端子912与第一端子 21中的信号端子的尾部2c电性连接。导线91中的部分接地端子913焊接于 第一端子21中的相应接地端子913的尾部2c,导线91中的另一部分接地端 子913焊接于第1端子21中的共用接地端子。将连接成一体的保持部8与线 缆9 一起装入第一本体1上,使得保持部8的台阶部811嵌入第一本体1的 缺口 (未标号)内。将第2本体7通过与第一本体1背对背的方式安装于第一本体1上。结 合图8,第二本体7的扣持钩72与第一本体1的方孔106中的台阶部109扣 持,第二本体7的扣持柱73与第一本体1的圓孔107配合,从而将第二本体 7固持于第一本体1上。此时,固持于第二本体7上的第三端子23与第二端 子22电性连接。第三端子23具有与第二端子22的尾部2c电性连接的主体 部231及悬置于第二端子22的尾部2c之上的导电部232。结合图5至图8,将第一本体1安装于电路板300之上,使得第二本体7、 保持部8与线缆9向后穿越电路板300之窗口 31,同时令第一本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组件,其与设有组装孔的电路板连接,其包括第一本体、安装于第一本体上的端子组及固持元件,第一本体于其前后表面分别设有相互贯通的第一、第二安装孔,所述固持元件包括卡拴与卡扣垫圈,所述卡拴设有基台及自基台向前突出的柱状部,柱状部依次穿越电路板的组装孔及第一本体的第二安装孔后卡扣于第一安装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拴设有与第二安装孔扣持的卡扣槽,卡扣垫圈设有抵持于卡拴的卡扣槽内的垫片及自垫片突伸且与第一安装孔卡扣的若干凸片,卡扣垫圈将卡栓固持于第二安装槽内从而使电路板被夹持于卡栓的基台与第一本体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荣发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