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移动装置的防撞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9191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自动移动装置的防撞结构,可使移动装置在碰到障碍物时改变方向。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防撞结构包含一基底、一弹性壳体及一导电端子。基底具有多个导电板形成于其上,其中导电板经由基底耦合至一移动装置的控制电路。弹性壳体形成于基底上,其内侧形成一凸出的致动部,而致动部与上述导电板平行。导电端子形成于致动部的底部但未与导电板接触。弹性壳体在碰到障碍物时提供缓冲,且碰撞所产生的力将迫使致动部往下压,使得致动部的导电端子与多个导电板耦合,进而导通多个导电板并传输信号至移动装置的控制电路,使其执行转向的指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防撞结构,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以使移动装置在碰到障碍物时改变方向 的防撞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与进步,过去在电影中由机器人替人类服务的画面或是机器 人与人类共处的画面已是可实现的梦想。近年来,智慧型机器人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工厂 自动化、医院自动化、博物馆导览、外科手术辅助系统、太空探险、军事应用、家庭服务、办公 室服务、娱乐用途、甚至替代人类执行具危险性的任务。由于机器人被视为下一世代的新兴产业,许多公司分别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机器人 的研发与产品开发,使得众多不同用途的机器人产品陆续问世,例如用于与人类作伴的机 器宠物及用于打扫家里的清洁性机器人等。然而,不论是构造复杂的工业用机器人,亦或是 结构相对简单的家用小型机器人皆需设有感测元件,以利机器人的活动并避免机器人与障 碍物之间产生冲撞,造成损害。造价昂贵且结构复杂的机器人,通常是同时采用多种感测器以让其能准确检测障 碍物并避免冲撞。举例而言,Honda自行研发的ASIMO机器人即采用了头部视觉感测器与 地面感测器进行障碍物的检测,规划出另一行进路线以绕过障碍物并达到目的地。另外,市 面上亦有许多一般家庭可负担得起的家用机器人,例如由Electrolux所制造的Trilobite 吸尘器机器人。其是利用超音波感测器,通过超音波的发射与接收达到检测并避开障碍物 的目的。然而,上述的视觉感测器、超音波感测器或红外线感测器虽能有效检测并避开障碍 物,但却具有高成本及结构复杂的缺点,而当机器人因速度过快使得感测器无法及时做出 反应从而撞上障碍物时,亦无法提供缓冲的作用。让机器人有效检测并避开障碍物的其它方法包含利用红外线信号或采用安全磁 条构筑虚拟墙壁,此方法虽能限制机器人的行动,使其避开已知障碍物,但却无法有效避开 移动障碍物(如猫、狗、人类等),且使用上亦相当不便。虽然目前市面上所贩售的家用机器人为了降低碰撞的损伤大多设有保险杆 (bumper),例如iRobot所开发的Roomba吸尘器机器人及Scooba洗地机器人,但其通常仅 设置于机器人前方,因而当机器人转弯或后退使其两侧或后方发生碰撞时将无法提供缓冲 保护。此外,由于保险杆通常是耦合至触碰感测器,因此假使机器人与障碍物接触的处未设 有保险杆,上述感测器将不会被触发,而需通过其他感测装置对碰撞做出反应。导电胶粒与导电胶条是一种日益热门的电路连接材料,由于其具有纤薄、轻巧、灵 活性、可靠性及可挠曲的优点,且不需要焊接即可牢固的固定于元件上,以实现电子元件导 通的特色,而被广泛应用于遥控器、手机、笔记型电脑、随身听等电子产品上。有鉴于上述,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可使移动装置(如机器人)在碰到障碍物时改变方 向的防撞结构,其具有在发生撞击时提供缓冲并转向的效果、可以低成本的方式实施并可 通过包覆于移动装置的周围而提供360度的缓冲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移动装置在碰到障碍物时改变方向的防撞结构,其 具有架构简单及成本低廉的优点。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移动装置在碰到障碍物时改变方向的防撞结构, 其可在移动装置撞上障碍物时提供缓冲,以将移动装置的损害降至最低。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使移动装置在碰到障碍物时改变方向的防撞 结构,其可包覆于移动装置的周围进而提供360度的缓冲保护。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观点,本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用于移动装置的防撞结构,可使移动装 置在碰到障碍物时改变方向。上述防撞结构包含一基底、一弹性壳体及一导电端子。上述 基底具有多个导电板形成于其上,其中导电板经由基底耦合至一移动装置的控制电路。上 述弹性壳体是形成于基底上,其内侧形成一凸出的致动部,而致动部是与上述导电板平行。 导电端子是形成于致动部的底部但未与导电板接触。弹性壳体可在碰撞发生时提供缓冲, 且碰撞所产生的力将迫使致动部往下压,使得致动部的导电端子与多个导电板耦合,进而 导通多个导电板并传输信号至移动装置的控制电路,使其执行转向的指令。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观点,本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用于移动装置的防撞结构,可使移动 装置在碰到障碍物时改变方向。上述防撞结构包含一基底、多个致动部及多个弹性壳体。上 述基底具有多个导电板形成于其上,其中导电板经由基底耦合至一移动装置的控制电路。 上述多个致动部是形成于基底上,且具有相应的多个导电端子形成于其底部,其中多个致 动部与上述多个导电板平行,且上述多个导电端子并未与多个导电板形成接触。多个弹性 壳体则形成于多个致动部上。弹性壳体可在碰撞发生时提供缓冲,且碰撞所产生的力将迫 使相应的致动部往下压,使得相应致动部的导电端子与多个导电板耦合,进而导通多个导 电板并传输信号至移动装置的控制电路,使其执行转向的指令。本专利技术可通过说明书中若干较佳实施例及详细叙述以及后附图式得以了解。然而,此领域的技艺者应得以领会所有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是用以说明而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 的申请专利范围。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防撞结构的较佳实施例于未发生碰撞时的剖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防撞结构的较佳实施例于发生碰撞时的剖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防撞结构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图4是图3的实施例的另一视角图;图5是图3与图4的防撞结构的结合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A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8是图7的实施例的另一视角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防撞结构应用于一移动装置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防撞结构应用于另一移动装置的示意图11是图10的实施例的另一视角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防撞结构102基底104弹性壳体106导电端子108导电板110致动部200防撞结构202基底204弹性壳体206导电端子208导电板210致动部212上盖214固定件250防撞结构255凹槽260备用致动部300导电胶条302绝缘胶条304导电胶片400防撞结构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将配合其较佳实施例与随附的图式详述于下。应可理解者为本专利技术中所有 的较佳实施例仅为例示之用,并非用已限制本专利技术。因此除文中的较佳实施例外,本专利技术亦 可广泛地应用在其它实施例中。且本专利技术并不受限于任何实施例,应以随附的申请专利范 围及其同等领域而定。参照图1,其是本专利技术的防撞结构的较佳实施例于未发生碰撞时的剖面图。防撞结 构100包含一基底102、一弹性壳体104及一导电端子106。如图所示多个导电板108形 成于基底102上方;弹性壳体104形成于基底102上,且弹性壳体104内侧形成一凸出的致 动部110,而致动部110与导电板108平行;导电端子106形成于致动部110底部,但未与 导电板108造成接触。另外,导电板108经由基底102耦合至一移动装置的控制电路(未 显示于图中)。图2显示出本专利技术的防撞结构的较佳实施例于发生碰撞时的剖面图。当碰撞发生 时,可通过弹性壳体104提供缓冲的功能,使得防撞结构100(及所连结的装置)的损害降 至最低。此外,碰撞所产生的力将迫使致动部110向下压,使致动部110上的导电端子106 与多个导电板108形成耦合。如此一来,多个导电板108将被导通,进而传输信号至与其耦合的移动装置的控制电路(未显示),使其执行转向的指令。在若干实施例中,防撞结构的基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自动移动装置的防撞结构,使该自动移动装置在碰到障碍物时改变方向,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基底,具有多个导电板形成于其上,其中该多个导电板经由该基底耦合至一自动移动装置的控制电路;一弹性壳体,形成于该基底上,其内侧形成一凸出的致动部,该致动部与该多个导电板为平行;及一导电端子,形成于该致动部的底部,未与该多个导电板接触;其中,该弹性壳体可在碰撞发生时提供缓冲,且碰撞所产生的力将迫使该致动部往下压,使得该致动部的该导电端子与该多个导电板耦合,进而导通该多个导电板并传输信号至该自动移动装置的控制电路以执行转向指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巍
申请(专利权)人:巍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