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酸蓄电池槽均衡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8916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铅酸蓄电池槽均衡散热结构,包括外壳和导热机构;外壳:其内部底端放置有电池槽,电池槽内部填充有稀硫酸溶液,电池槽内部底端均匀开设的安装槽一内均固定连接有正极板,电池槽内部底端均匀开设的安装槽二内均固定连接有负极板,负极板分别为于相邻的两个正极板之间,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均设置有隔板,外壳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顶盖,正极板后侧顶端的凸起一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汇流板,该铅酸蓄电池槽均衡散热结构,可以将铅酸蓄电池槽内的温度快速均匀的导出铅酸蓄电池外,可以有效防止因温度过高而造成的铅酸蓄电池鼓包损坏,可以有效延长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可以有效延长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可以有效延长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铅酸蓄电池槽均衡散热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铅酸蓄电池
,具体为铅酸蓄电池槽均衡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铅酸蓄电池,是一种电极主要由铅及其氧化物制成,电解液是硫酸溶液的蓄电池,铅酸电池放电状态下,正极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铅,负极主要成分为铅;充电状态下,正负极的主要成分均为硫酸铅,在铅酸蓄电池充电或放电的过程中,铅酸蓄电池槽内部的化学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量,如果温度不能快速下降会加速铅酸蓄电池槽的老化,因此需要使用铅酸蓄电池槽均衡散热结构对电池槽内部的热量进行快速降温,现有的大部分的铅酸蓄电池槽均衡散热结构通常是在铅酸蓄电池槽内部加装有隔板,将正极板和负极板分组隔开,以此来增加导热的面积,对铅酸蓄电池槽内部的热量进行快速换热,但是由于换热导热的热量有限,且铅酸蓄电池槽吸收的热量仍留在铅酸蓄电池内部,当铅酸蓄电池槽发生化学反应出现的温度过大时,产生的气体造成内部压力过大,电池容易鼓胀失效,为此,我们提出铅酸蓄电池槽均衡散热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铅酸蓄电池槽均衡散热结构,可以将铅酸蓄电池槽内的温度快速均匀的导出铅酸蓄电池外,可以有效防止因温度过高而造成的铅酸蓄电池鼓包损坏,可以有效延长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铅酸蓄电池槽均衡散热结构,包括外壳和导热机构;
[0005]外壳:其内部底端放置有电池槽,电池槽内部填充有稀硫酸溶液,电池槽内部底端均匀开设的安装槽一内均固定连接有正极板,电池槽内部底端均匀开设的安装槽二内均固定连接有负极板,负极板分别为于相邻的两个正极板之间,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均设置有隔板,外壳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顶盖,正极板后侧顶端的凸起一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汇流板,第一汇流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正极端子,负极板前侧顶端的凸起二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汇流板,第二汇流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负极端子,外壳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顶盖;
[0006]导热机构:其设置于外壳的内壁与电池槽之间,可以将铅酸蓄电池槽内的温度快速均匀的导出铅酸蓄电池外,可以有效防止因温度过高而造成的铅酸蓄电池鼓包损坏,可以有效延长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0007]进一步的,所述电池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分隔板,增加导热的面积,可以有效的将电池槽内部的热量快速导出。
[0008]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机构包括第一导热板、第一散热片、第一方形管和第一导热垫片,所述第一导热板对称固定连接于外壳前后两侧内壁的左右两端,第一导热板远离外壳竖向中心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第一散热片,位于同一个第一导热板上的第一散
热片之间均穿插有均匀分布的第一方形管,第一导热板与电池槽之间均设置有第一导热垫片,将电池槽前后两侧的热量进行导出散热。
[0009]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机构还包括第二导热垫片、第二导热板、第二散热片和第二方形管,所述第二导热板固定连接于外壳左右两侧内壁的前后两端,第二导热板远离外壳竖向中心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第二散热片,位于同一个第二导热板上的第二散热片之间均穿插有均匀分布的第二方形管,第二导热板与电池槽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导热垫片,将电池槽左右两侧的热量进行导出散热。
[0010]进一步的,所述顶盖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把手,便于使用。
[0011]进一步的,所述顶盖与外壳之间通过螺丝连接有均匀分布的缓冲柱,对外壳进行缓冲。
[0012]进一步的,第一导热垫片为第一硅胶导热片,第二导热垫片为第二硅胶导热片,隔板为超细玻璃纤维隔板,保证正常工作。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铅酸蓄电池槽均衡散热结构,具有以下好处:
[0014]在充电或放电时,电池槽内部产生的化学反应产生热量,通过电池槽和电池槽内部的分隔板使得导热的面积增加,对电池槽内部产生热量进行热传递,对电池槽内的热量进行吸收,电池槽吸收的热量而升温,电池槽前后两侧的热量通过第一导热垫片传递给第一导热板,再通过第一导热板传递给第一散热片,通过第一散热片之间穿插的第一方形管与第一散热片的配合使用增大与外部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散热的面积,电池槽左右两侧的热量通过第二导热垫片传递给第二导热板,再由第二导热板传递给第二散热片,通过第二散热片和第二方形管之间的配合作用进行散热,通过电池槽内部均匀分布的分隔板和电池槽的配合使用使得导热的面积增加,可以将电池槽内部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进行快速均匀的换热吸收,然后由第一导热垫片和第二导热垫片将热量传递给第一导热垫片和第二导热板,然后通过第一方形管与第一散热片的配合使用、第二散热片和第二方形管之间的配合使用,增大与外部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更加快速有效的对外部进行换热,可以将铅酸蓄电池槽内的温度快速均匀的导出铅酸蓄电池外,可以有效防止因温度过高而造成的铅酸蓄电池鼓包损坏,可以有效延长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内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外壳、2顶盖、3缓冲柱、4把手、5分隔板、6电池槽、7正极板、8隔板、9负极板、10第一汇流板、11第二汇流板、12导热机构、121第一导热板、122第一散热片、123第一方形管、124第一导热垫片、125第二导热垫片、126第二导热板、127第二散热片、128第二方形管、13正极端子、14负极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

2,本实施例提供技术方案:铅酸蓄电池槽均衡散热结构,包括外壳1和导热机构12;
[0020]外壳1:其内部底端放置有电池槽6,电池槽6内部填充有稀硫酸溶液,电池槽6内部底端均匀开设的安装槽一内均固定连接有正极板7,电池槽6内部底端均匀开设的安装槽二内均固定连接有负极板9,负极板9分别为于相邻的两个正极板7之间,正极板7与负极板9之间均设置有隔板8,外壳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顶盖2,正极板7后侧顶端的凸起一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汇流板10,第一汇流板1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正极端子13,负极板9前侧顶端的凸起二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汇流板11,第二汇流板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负极端子14,外壳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顶盖2,电池槽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分隔板5,顶盖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把手4,顶盖2与外壳1之间通过螺丝连接有均匀分布的缓冲柱3,将外部电线的正极与正极端子13连接,将外部电线的正极与负极端子14连接,在充电时,在正极板7上的氧化铅变成了棕褐色的二氧化铅,在负极板9上的氧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铅酸蓄电池槽均衡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和导热机构(12);外壳(1):其内部底端放置有电池槽(6),电池槽(6)内部填充有稀硫酸溶液,电池槽(6)内部底端均匀开设的安装槽一内均固定连接有正极板(7),电池槽(6)内部底端均匀开设的安装槽二内均固定连接有负极板(9),负极板(9)分别为于相邻的两个正极板(7)之间,正极板(7)与负极板(9)之间均设置有隔板(8),外壳(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顶盖(2),正极板(7)后侧顶端的凸起一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汇流板(10),第一汇流板(1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正极端子(13),负极板(9)前侧顶端的凸起二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汇流板(11),第二汇流板(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负极端子(14),外壳(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顶盖(2);导热机构(12):其设置于外壳(1)的内壁与电池槽(6)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酸蓄电池槽均衡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槽(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均匀分布的分隔板(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酸蓄电池槽均衡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机构(12)包括第一导热板(121)、第一散热片(122)、第一方形管(123)和第一导热垫片(124),所述第一导热板(121)对称固定连接于外壳(1)前后两侧内壁的左右两端,第一导热板(121)远离外壳(1)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谌育青魏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瀚氏模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