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8545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脱氮装置,包括进水机构;加药机构;第一滤池的上部与进水机构、加药机构连接,第一滤池从下至上依次设有第一滤板、活性炭填料层、塑料蜂窝型填料层和隔网组件;第二滤池的上部与第一滤池的底部连接,第二滤池从下至上依次设有第二滤板支撑层和颗粒硫磺滤料层,其中第二滤板支撑层上竖直设置有若干网格板,各网格板彼此间隔并划分若干相对独立的空间,空间适于约束颗粒硫磺滤料层的滤料;反洗机构,分别连接第一滤池和第二滤池。通过第一滤池和第二滤池串联形成两级滤池,对硫自养反硝化滤池进水进行预处理,实现去除固体悬浮物及溶解氧,滤料在垂直方向上约束在网格内,解决自养反硝化滤池因滤料消耗导致的短流问题。流问题。流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脱氮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脱氮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污水处理去除总氮的主流传统工艺是硝化/反硝化工艺,即硝化菌好氧条件下将氨氮氧化为硝酸盐氮,异养微生物在缺氧条件下以有机污染物作为电子供体,将硝酸盐氮还原成氮气。异养反硝化去除总氮要求废水中有足够的有机碳源,废水中有机碳源不足(C/N低)时,需人为投加有机碳源以促进反硝化,在进水水质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易造成碳源投加不足或者过量,导致运行成本偏高。传统反硝化滤池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深度脱氮工艺装置,工艺原理为异养反硝化菌在滤床填料上附着生长,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碳源作为电子供体进行异样反硝化。传统反硝化滤床能够同时进行反硝化脱氮和过滤,滤池滤料一般采用石英砂、陶粒作为滤料,能够很好地去除污水中的SS(固体悬浮物)和低浓度硝酸盐,稳定性好,能耗低,但在进水有机物浓度低但进水硝酸盐氮浓度高时就需要外加大量有机碳源进行反硝化,导致滤床因微生物生长快发生污堵,需频繁反洗,而且运行药剂成本偏高。
[0003]污水处理去除总氮的自养反硝化工艺是指自养反硝化菌利用无机碳合成细胞,还原性无机物(如H2、还原态硫、还原态铁等)作为硝酸盐还原的电子供体完成反硝化的过程。以还原态硫作为反硝化电子供体的即为硫基自养反硝化,该过程使用的还原态硫(如单质硫、硫化物、硫铁矿等)与传统有机碳源相比,价格具有显著竞争性。硫基自养反硝化工艺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脱氮硫杆菌,一种专性自养和兼性厌氧型细菌,在好氧、厌氧条件下均能将还原态硫氧化为硫酸盐。其中在厌氧条件下,可将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自养反硝化,将硝酸盐还原成氮气以实现脱氮,以硫磺作用电子供体脱氮因硫磺资源丰富价廉、产泥量少、综合费用低等有点,以成为自养脱氮领域发展主流方向。
[0004]以还原性硫(如单质硫、硫化物、硫铁矿等)作为滤池滤料的自养反硝化滤床相比于传统反硝化滤床的缺点是:
[0005]1)自养反硝化滤床滤料作为原料在反硝化过程中不断消耗,需持续补充,导致填料床内新旧填料粒径分布广,填料水洗损失大和运行参数调节有难度。
[0006]2)自养反硝化滤床功能细菌为自养菌,产率系数低,与异养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容易流失,特别是在滤池反冲洗过程中会从填料表面剥落并流失,而自养菌生长缓慢,导致反硝化效果波动,而且频繁曝气反洗导致滤料相互摩擦碰撞产生细小颗粒,加速滤料消耗同时影响出水水质。
[0007]3)自养反硝化菌反硝化受进水DO(溶解氧)影响,滤床进水DO高会破坏滤床的厌氧环境,导致自养反硝化实际处理负荷降低,进而导致反硝化效果变差,而且自养微生物会利用进水DO氧化还原性硫滤料,导致滤料浪费。
[0008]4)硫基自养反硝化总体上是一个消耗碱度、产酸的过程(以硫化物为电子供体除外),而大多数自养反硝化菌的最适pH为中性,持续产酸会导致出水中NO2‑
N(水中亚硝酸盐氮)的累积,整个体系要维持适合的pH可能需要额外补充碱度。
[0009]为克服以还原性硫作为滤池滤料的自养反硝化滤床应用的缺点,大量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还原性硫滤料的制备进行创新,另一类是在滤床滤料的基础上结合滤床创新设计,以解决上诉一种或几种应用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脱氮装置,能够减少自养微生物的流失,同时实现高效稳定的去除固体悬浮物及溶解氧的效果,成本更低。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脱氮装置,包括:
[0012]进水机构;
[0013]加药机构;
[0014]第一滤池,所述第一滤池的上部用于与所述进水机构、所述加药机构连接,所述第一滤池从下至上依次设有第一滤板、活性炭填料层、塑料蜂窝型填料层和隔网组件;
[0015]第二滤池,所述第二滤池的上部用于与所述第一滤池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二滤池从下至上依次设有第二滤板支撑层和颗粒硫磺滤料层,其中所述第二滤板支撑层上竖直设置有若干网格板,各所述网格板彼此间隔并划分若干相对独立的空间,所述空间适于约束所述颗粒硫磺滤料层的滤料;
[0016]反洗机构,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滤池和所述第二滤池。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脱氮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第一滤池设置塑料蜂窝填料为异养微生物提供附着生长环境,避免了第一滤池反洗过程异养微生物过多流失,同时又设置活性炭填料层能够有效截留进水及塑料蜂窝填料产生的固体悬浮物,第二滤池中硫自养反硝化填料为颗粒硫磺,填料强度有保障,自养反硝化物料根据进水水质实时调控投加,处理成本更经济,在第二滤池内部设置网格板,将区域内的滤料在垂直方向上约束在网格内,网格内滤料在消耗及反洗过程中再次按粒径从小到大在滤池内从上到下级配分布,解决自养反硝化滤池因滤料消耗导致的颗粒粒径不均匀、滤池内不同粒径滤料在滤床内随机分配、进而导致的短流问题,通过第一滤池和第二滤池串联形成两级滤池,对硫自养反硝化滤池进水进行预处理,实现高效稳定的去除固体悬浮物及溶解氧,避免自养反硝化滤池因进水固体悬浮物影响导致的频繁反洗,进而导致的自养微生物流失通过。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脱氮装置,所述进水机构包括进水部件、管道混合器、进水渠和布水管,所述加药机构包括乙酸钠加药部件和碳酸钠加药部件,所述进水部件用于进水,所述进水部件、所述乙酸钠加药部件、所述碳酸钠加药部件分别连接所述管道混合器,所述管道混合器连接所述进水渠,所述进水渠连接所述布水管,所述布水管用于均匀布水至所述第一滤池的上部。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脱氮装置,所述乙酸钠加药部件具有第一分路和第二分路,所述第一分路与所述管道混合器连接,所述第二分路连接至所述第二滤池和所述第一滤池的连接处之间。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脱氮装置,所述第一滤池上设有溶解氧传感器、第一氮氧传感器和碱度传感器,所述乙酸钠加药部件基于所述溶解氧传感器、所述第一
氮氧传感器和所述碱度传感器的信息而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分路、所述第二分路的输出量;
[0021]和/或所述第二滤池上设有pH传感器,所述碳酸钠加药部件基于所述pH传感器的信息而控制输出量。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脱氮装置,所述第一滤池还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二滤池上还设有第二氮氧传感器,所述反洗机构基于所述液位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氮氧传感器的信息而分别控制所述第一滤池、所述第二滤池的反洗。
[002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脱氮装置,所述反洗机构包括反洗泵、反洗鼓风机、反洗出水槽、反洗储水池和排泥泵,所述反洗泵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反洗出水槽,所述反洗泵的输出端和所述反洗鼓风机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滤池、所述第二滤池的底部,所述排泥泵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反洗储水池,所述排泥泵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滤池,所述第一滤池、所述第二滤池的反洗出水分别输出至所述反洗储水池、所述反洗出水槽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机构;加药机构;第一滤池,所述第一滤池的上部用于与所述进水机构、所述加药机构连接,所述第一滤池从下至上依次设有第一滤板、活性炭填料层、塑料蜂窝型填料层和隔网组件;第二滤池,所述第二滤池的上部用于与所述第一滤池的底部连接,所述第二滤池从下至上依次设有第二滤板支撑层和颗粒硫磺滤料层,其中所述第二滤板支撑层上竖直设置有若干网格板,各所述网格板彼此间隔并划分若干相对独立的空间,所述空间适于约束所述颗粒硫磺滤料层的滤料;反洗机构,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滤池和所述第二滤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机构包括进水部件、管道混合器、进水渠和布水管,所述加药机构包括乙酸钠加药部件和碳酸钠加药部件,所述进水部件用于进水,所述进水部件、所述乙酸钠加药部件、所述碳酸钠加药部件分别连接所述管道混合器,所述管道混合器连接所述进水渠,所述进水渠连接所述布水管,所述布水管用于均匀布水至所述第一滤池的上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乙酸钠加药部件具有第一分路和第二分路,所述第一分路与所述管道混合器连接,所述第二分路连接至所述第二滤池和所述第一滤池的连接处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池上设有溶解氧传感器、第一氮氧传感器和碱度传感器,所述乙酸钠加药部件基于所述溶解氧传感器、所述第一氮氧传感器和所述碱度传感器的信息而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分路、所述第二分路的输出量;和/或所述第二滤池上设有pH传感器,所述碳酸钠加药部件基于所述pH传感器的信息而控制输出量。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脱氮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冶强陈凤祥鲁显位武斌罗秀陈惠芳汤显威
申请(专利权)人:中信环境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