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盐城工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鳄雀鳝水下智能识别及诱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8359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鳄雀鳝水下智能识别及诱捕装置,属于水下鱼类捕捞领域,一种鳄雀鳝水下智能识别及诱捕装置,包括智能识别子装置和诱捕子装置,智能识别子装置位于诱捕子装置的上部,智能识别子装置外部设有水下声呐、探照灯,内置便携式水下驱动机构、监控拍照模块、智能识别模块、主控制模块、电池仓,诱捕子装置设有诱捕机构、外置水下主驱动机构、主电池仓、自动充气排水机构,诱捕子装置由驱动机构控制模块进行控制,智能识别子装置通过水下声呐确定鱼群,由监控拍照模块对鱼类拍照或录像,其可以实现,长期驻留在水下,实现自动观测、智能识别和诱捕于一体。识别和诱捕于一体。识别和诱捕于一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鳄雀鳝水下智能识别及诱捕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下鱼类捕捞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鳄雀鳝水下智能识别及诱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当前我国淡水水域中存在大量外来入侵物种,鳄雀鳝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代表;鳄雀鳝是原产自北美的一种大型的凶猛鱼类,曾作为观赏鱼类被引进我国;由于其成年后体积庞大且极具攻击性,性情凶猛,食量很大,嘴巴里更是长满了两排锋利的牙齿,有坚硬的鱼鳞;野外放生后对我国的水生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是巨大的,严重的会导致部分水域的水生生物种群灭绝;
[0003]在现有鱼类的捕捞方法分为人工捕捞和设备捕捞;针对鳄雀鳝,采用人工捕捞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在水面上不断巡视,且由于人所能看到的视觉区域有限,水面的深度以及河水的浑浊度,大大降低了人的能见度,现场工作人员很难及时、准确的判断出是否有鳄雀鳝;采用水下摄像机分辨来完成,即依靠摄像机拍照来判断是否有鳄雀鳝,会增加鳄雀鳝的甄别时间,大大延迟了捕捞时间,增加了鱼类的死亡;后期捕捞过程,人工方式通常使用抽水机抽干水塘,人工捕捞并杀死、淹埋鳄雀鳝;由于成年鳄雀鳝体型庞大,攻击性强,容易挣脱普通的渔网、小型装置,捕捞难度极为增大,捕捞人员也容易受到攻击,造成身体伤害;抽干水塘,对普通鱼类也造成经济损失;采用大型捕捞设备捕捞,捕捞船及其噪音会对鳄雀鳝产生惊扰,导致鳄雀鳝隐匿躲藏;传统捕捞需要投入大量的捕捞设备及具有捕捞能力的人员,大大增加了经济投入;当前市场上仅能购买到小型用于观测的水下探头和小型声呐,没有集观测、识别和抓捕于一体的鳄雀鳝捕捞装置;/>[0004]故本申请为了解决鳄雀鳝甄别、捕捞较为困难的问题,设计出一种能够长期驻留在水下,实现自动观测、智能识别和诱捕于一体的鳄雀鳝捕捞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鳄雀鳝水下智能识别及诱捕装置,它可以实现,长期驻留在水下,实现自动观测、智能识别和诱捕于一体。
[0007]2.技术方案
[0008]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9]一种鳄雀鳝水下智能识别及诱捕装置,包括智能识别子装置和诱捕子装置,智能识别子装置位于诱捕子装置的上部,所述智能识别子装置和诱捕子装置通过连接机构连接;
[0010]所述智能识别子装置的外侧装配有水下声呐;
[0011]智能识别子装置内置便携式水下驱动机构、监控拍照模块、智能识别模块、主控制模块、副电池仓;
[0012]智能识别子装置的前部中央放置高清摄像头,所述高清摄像头和监控拍照模块电性连接;
[0013]所述诱捕子装置中央设有诱捕机构单元,所述诱捕机构单元包括诱捕舱,诱捕舱内部设置有诱捕剂释放单元、内置摄像头、照明灯,所述诱捕舱的后端设置有旋转开合门;
[0014]诱捕机构单元外侧上部设置有一对自动充气排水机构,诱捕机构单元外侧下部设置一对水下主驱动机构,诱捕机构单元底部设置主电池仓和诱捕机构控制模块。
[0015]进一步的,所述高清摄像头两侧设置有一对探照灯,所述探照灯具有凹面镜。
[0016]进一步的,所述智能识别模块由一台高性能的便携式箱体计算机构成。
[0017]进一步的,所述便携式水下驱动机构包括有安装在智能识别子装置内部上侧、下侧、左侧和右侧的四组电机,每组电机的数量为两个,同一组的两个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分别延伸至智能识别子装置的前侧和后侧固定连接有全矢量螺旋桨,所述电机和副电池仓电性连接,所述主控制模块和副电池仓电性连接。
[0018]进一步的,所述水下声呐包括发射器、接收器和控制芯片,所述发射器、接收器和控制芯片均与主控制模块电性连接。
[0019]进一步的,所述高清摄像头的前端设置有鱼类活动感应单元。
[0020]进一步的,所述主控制模块包含了GPS定位单元。
[0021]进一步的,所述自动充气排水机构有四个输水管道,分布在诱捕机构单元左右两边,所述输水管道连通有空气压缩机,所述空气压缩机连通有空气罐。
[0022]进一步的,所连接机构包括有可旋转托盘、增高元件、移动平台和数据传输接口,所述移动平台设置在诱捕机构单元的上侧,所述增高元件固定在移动平台的上侧,所述可旋转托盘固定连接在增高元件的外侧,所述数据传输接口设置在增高元件上。
[0023]3.有益效果
[002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5](1)本方案实现了水下航行、区域巡航、静态驻留、自动观测、智能识别的功能,其能够长期驻留在水下,实现自动观测、智能识别和诱捕于一体。
[0026](2)本方案通过智能识别子装置与诱捕子装置的配合可以一次性完成智能识别、抓捕任务,智能识别子装置体积较小,活动灵活,便于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并引导诱捕子装置航行到指定位置,有效节约捕捞所需时间,提高捕捞效率,节约人工成本,避免人工捕捞工作对环境破坏。
[0027](3)本方案中诱捕子装置可利用声纳所提供的位置数据,通过螺旋桨驱动,在到达指引位置后进行识别及诱捕,并在抓捕成功时通过自动充气排水机构配合送至水面返回,诱捕舱采用旋转开合门单边开合的方式,可有效限制目标活动范围,同时诱捕舱根据内置摄像头对目标进行识别确认,识别成功后,会迅速关闭旋转开合门以控制目标行动。
[0028](4)本方案中智能识别子装置内置高性能的便携式箱体计算机,可实时收集并处理机器人外部、诱捕舱内摄像头拍照和录像获取的数据,使用预训练好的鳄雀鳝深度学习算法进行智能识别,针对水下环境能见度低、水质浑浊等情况,在智能识别时,采用水下图像增强算法,可精确判别鳄雀鳝,从而进行正确决策。
附图说明
[0029]图1本专利技术装置整体机械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专利技术装置智能识别子装置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本专利技术装置诱捕子装置结构示意图;
[0032]图4为本专利技术装置诱捕舱及诱捕机构控制模块结构示意图;
[0033]图5为本专利技术装置连接机构示意图。
[0034]图中标号说明:
[0035]2、智能识别子装置;3、诱捕子装置;4、连接机构;5、便携式水下驱动机构;6、水下声呐;7、高清摄像头;8、探照灯;9、副电池仓;10、全矢量螺旋桨;12、智能识别模块;13、主控制模块;14、诱捕舱;15、旋转开合门;16、诱捕剂释放单元;17、内置摄像头;18、照明灯;19、水下主驱动机构;20、副螺旋桨;21、诱捕机构控制模块;22、主电池仓;23、自动充气排水机构;24、空气罐;25、输水管道;26、空气压缩机;27、诱捕机构单元;28、可旋转托盘;29、增高元件;30、数据传输接口;31、移动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鳄雀鳝水下智能识别及诱捕装置,包括智能识别子装置(2)和诱捕子装置(3),其特征在于:智能识别子装置(2)位于诱捕子装置(3)的上部,所述智能识别子装置(2)和诱捕子装置(3)通过连接机构(4)连接;所述智能识别子装置(2)的外侧装配有水下声呐(6);智能识别子装置(2)内置便携式水下驱动机构(5)、监控拍照模块、智能识别模块(12)、主控制模块(13)、副电池仓(9);智能识别子装置(2)的前部中央放置高清摄像头(7),所述高清摄像头(7)和监控拍照模块电性连接;所述诱捕子装置(3)中央设有诱捕机构单元(27),所述诱捕机构单元(27)包括诱捕舱(14),诱捕舱(14)内部设置有诱捕剂释放单元(16)、内置摄像头(17)、照明灯(18),所述诱捕舱(14)的后端设置有旋转开合门(15);诱捕机构单元(27)外侧上部设置有一对自动充气排水机构(23),诱捕机构单元(27)外侧下部设置一对水下主驱动机构(19),诱捕机构单元(27)底部设置主电池仓(22)和诱捕机构控制模块(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鳄雀鳝水下智能识别及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清摄像头(7)两侧设置有一对探照灯(8),所述探照灯(8)具有凹面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鳄雀鳝水下智能识别及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识别模块(12)由一台高性能的便携式箱体计算机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鳄雀鳝水下智能识别及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水下驱动机构(5)包括有安装在智能识别子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李鹏鹏杨益玮侯鹏亮孙兴旺鞠永旺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