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防霉科技布及其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6750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菌防霉科技布及其生产工艺,属于纺织面料技术领域,将采用单浸单压的方式对涤纶长丝进行上浆,干燥后得到纱线,将纱线制备成经编基布;对基布进行拉毛处理、磨毛处理和热定型处理,用氢氧化钾溶液浸泡后淋洗、干燥,得到预处理面料;将仿皮浆料刮涂在预处理面料的表面,压花、干燥后得到抗菌防霉科技布,其中仿皮浆料的原料包括防霉剂;基布浆膜中含有纳米抗菌颗粒,能够起到杀菌、耐磨的作用,防霉剂中含有较多的羟基,能够提高防霉剂与其他材料的化学键合作用位点,使防霉剂分子与其他材料紧密结合,从而减少防霉剂的损耗,有助于该抗菌防霉科技布在长时间使用后仍具有较好的抗菌防霉效果。后仍具有较好的抗菌防霉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菌防霉科技布及其生产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纺织面料
,具体涉及一种抗菌防霉科技布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0002]科技布是一种新型纺织面料,也叫科技超纤布,其纤维成分一般为涤纶,虽然科技布在观感和手感上接近真皮,但其本质还是一种纤维制品。科技布通常采用经编布为基布材料,然后通过染色、拉毛、渗透印花、烫金、贴膜和砂洗等工序制得,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手感和透气性,所以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沙发、软床等产品,因而其耐污、防霉的性能受到关注。
[0003]面料常见的抑菌防霉方案是对其进行表面处理,或者是在浆料中混入防霉剂从而达到防霉效果。但是现有的防霉剂混入科技布面层材料中,在长时间使用后表面防霉剂容易迁移消失,抗菌防霉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提出一种抗菌防霉科技布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防霉科技布及其生产工艺,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抗菌防霉科技布的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0007]步骤一:将水性聚酯浆料、纳米抗菌颗粒、淀粉、抗静电剂和聚醚类消泡剂配制成抗菌浆料,控制抗菌浆料的温度为40

45℃;采用规格为120D

150D的涤纶长丝,使用浆联合机并采用单浸单压的方式进行上浆,控制涤纶长丝上浆率为5

7%,干燥后使抗菌浆料在涤纶长丝表面形成一层浆膜,得到纱线,将纱线采用经编机制备成经编基布;
[0008]水性聚酯浆料、纳米抗菌颗粒、淀粉、抗静电剂和聚醚类消泡剂的用量比为120g:15

20g:20

30g:3

8g:2

5g。
[0009]步骤二:采用拉毛机对基布进行拉毛处理,拉毛长度为0.5

1.5mm;然后采用磨毛机进行磨毛处理,磨毛的长度为0.5

1mm;在160
±
5℃的条件下采用拉幅定型机对磨毛后的经编基本进入热定型处理;将热定型处理后的基布在质量分数为6

8%的氢氧化钾溶液中浸泡20

30mi n,用去离子水淋洗2

3次,干燥,得到预处理面料。
[0010]步骤三:将仿皮浆料刮涂在预处理面料的表面,在100℃和25MPa的条件下压花,干燥后得到抗菌防霉科技布。
[0011]仿皮浆料原料包括羟基聚丙烯酸酯、丙烯酸聚合物乳液、聚氨酯丙烯酸树脂、色浆、防霉剂、双丙烯酸丁二酯、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流平剂、聚醚类消泡剂和水;羟基聚丙烯酸酯、丙烯酸聚合物乳液、聚氨酯丙烯酸树脂、色浆、双丙烯酸丁二酯、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流平剂、聚醚类消泡剂水的用量比为50g:10g:5g:3g:0.2

5g:1g:0.4

0.5g:0.2

0.4g:5g。
[0012]进一步地,纳米抗菌颗粒通过如下步骤制备:将纳米二氧化钛、质量分数为99.8%
的硝酸银溶液和质量分数为99.8%的柠檬酸钠溶液加入烧瓶中,然后加入质量分数为50%的乙醇溶液,在20

30℃的条件下搅拌2

3h,离心,将下层沉淀真空干燥,将干燥的固体置于坩埚中并用管式炉在500℃的条件下煅烧1h,冷却后将煅烧后的固体研磨粉碎,得到纳米抗菌颗粒;
[0013]纳米二氧化钛、硝酸银溶液、柠檬酸钠溶液和乙醇溶液的用量比为0.2g:16.5g:28g:50mL。
[0014]进一步地,防霉剂通过如下步骤制备:
[0015]步骤1:向烧瓶中加入季戊四醇和甲苯磺酰氯,然后加入吡啶作为缚酸剂,在0℃的条件下搅拌反应24h,再向烧瓶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甲醇,继续搅拌1h后抽滤,将抽滤物与无水乙醇和丙酮混合搅拌30min,抽滤,收集白色固体并干燥,得到中间产物1;反应过程如下:
[0016][0017]季戊四醇、甲苯磺酰氯、吡啶、盐酸和甲醇的用量比为2.7g:17g:20mL:60mL:30mL;
[0018]抽滤物、无水乙醇和丙酮的用量比为10g:80mL:20mL。
[0019]步骤2:将中间产物1加入烧瓶中,然后加入对溴苯酚钠和N,N

二甲基甲酰胺,搅拌溶解后回流反应48h,用二氯甲烷和水分液萃取,然后将有机相依次用氢氧化钠、碳酸氢钠和蒸馏水洗涤,最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硅胶柱色谱分离的方式纯化,得到中间产物2;反应过程如下:
[0020][0021]中间产物1、对溴苯酚钠和N,N

二甲基甲酰胺的用量比为8g:8.8g:150

200mL。
[0022]步骤3:向烧瓶中加入三(4

甲氧苯基)膦和无水二氯甲烷,搅拌溶解后,在0℃和氮气保护的条件下向烧瓶中缓慢加入三溴化硼,搅拌反应3h后升高温度至20

30℃继续反应
24h,反应结束后在0℃的条件下加入去离子水将反应淬灭,然后用二氯甲烷和水进行分液萃取,二氯甲烷为有机相,分层后收集有机相,将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然后将有机相用硅胶柱色谱分离的方式纯化,得到三(4

羟基苯基)膦;反应过程如下:
[0023][0024]三(4

甲氧苯基)膦、无水二氯甲烷和三溴化硼的用量比为3.5g:35mL:4mL。
[0025]步骤4:将中间产物2和三(4

羟基苯基)膦加入烧瓶中,然后加入乙二醇和二溴化镍,在氮气保护和185℃的条件下搅拌反应48h,冷却后加入二溴甲烷和蒸馏水萃取分液,将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旋转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后,将剩余固体用四氢呋喃和无水二乙醚的混合液洗涤2

3次,干燥,得到防霉剂;反应过程如下:
[0026][0027]中间产物2、三(4

羟基苯基)膦、乙二醇和二溴化镍的用量比为2.5g:4.5g:16mL:2g。
[0028]步骤2和步骤3中硅胶柱色谱分离采用的有机溶剂为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按照4mL:1mL的用量比混合制得。
[002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30]本专利技术抗菌防霉科技布的基布采用单浸单压的方式进行上浆处理,使基布浆膜中含有纳米抗菌颗粒,纳米抗菌颗粒中的银离子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形成银离子,能够穿过细菌等微生物的细胞壁而进入内部,从而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破坏微生物的活性起到杀菌作用,而纳米二氧化钛不仅作为银粒子的载体,还可以增强浆膜的力学性能,从而增强基布的耐磨性能,增加生产的科技布的耐用性。
[0031]本专利技术抗菌防霉科技布的基布的表层含有防霉剂,该防霉剂为季鏻盐形式,其中含有较多的羟基,能够提高防霉剂与其他材料的化学键合作用位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菌防霉科技布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将水性聚酯浆料、纳米抗菌颗粒、淀粉、抗静电剂和聚醚类消泡剂配制成抗菌浆料,采用单浸单压的方式对涤纶长丝进行上浆并控制上浆率为5

7%,干燥,得到纱线,将纱线制备成经编基布;步骤二:对基布进行拉毛处理、磨毛处理和热定型处理;将热定型处理后的基布用氢氧化钾溶液浸泡20

30min,去离子水淋洗后干燥,得到预处理面料;步骤三:将仿皮浆料刮涂在预处理面料的表面,在100℃和25MPa的条件下压花,干燥后得到抗菌防霉科技布;所述仿皮浆料的原料包括羟基聚丙烯酸酯、丙烯酸聚合物乳液、聚氨酯丙烯酸树脂、色浆、防霉剂、双丙烯酸丁二酯、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流平剂、聚醚类消泡剂和水;所述防霉剂通过如下步骤制备:将中间产物2、三(4

羟基苯基)膦、乙二醇和二溴化镍在氮气保护和185℃的条件下搅拌反应48h,冷却后加入二溴甲烷和蒸馏水萃取分液,将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抽滤,旋转蒸发后将剩余固体洗涤2

3次,干燥,得到防霉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防霉科技布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产物2、三(4

羟基苯基)膦、乙二醇和二溴化镍的用量比为2.5g:4.5g:16mL:2g。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防霉科技布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产物2通过如下步骤制备:步骤1:将季戊四醇、甲苯磺酰氯和吡啶在0℃的条件下搅拌反应24h,然后加入盐酸和甲醇继续搅拌1h,抽滤,将抽滤物与无水乙醇和丙酮混合搅拌30min,抽滤,收集白色固体并干燥,得到中间产物1;步骤2:将中间产物1、对溴苯酚钠和N,N

二甲基甲酰胺搅拌溶解后回流反应48h,用二氯甲烷和水分液萃取,将有机相洗涤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再用硅胶柱色谱分离的方式纯化,得到中间产物2。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博华姚佳灵邵慧
申请(专利权)人:华尔泰国际纺织杭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