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质电法勘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6670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质电法勘探装置,涉及地质勘探技术领域。该地质电法勘探装置,包括:供电电源和电位差计,所述供电电源和电位差计上通过导线连接有两个电极,与所述供电电源连接的两个电极为电流输出电极,与所述电位差计连接的两个电极为测量电极。该地质电法勘探装置,通过弹性伸缩的外护筒体将导电柱保护在内,不使用时,对导电柱包围,避免导电柱外露,起到防触电的效果,在插入地下时,外护筒体受到地面的阻挡而相对导电柱上升,外护筒体缩入外壳体内,同时对弹性件压缩,在使用后,将导电柱拔出时,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外护筒体复位,同时能够将到电柱表面残留的泥土刮掉。同时能够将到电柱表面残留的泥土刮掉。同时能够将到电柱表面残留的泥土刮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质电法勘探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地质勘探
,具体为一种地质电法勘探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地质勘探”即是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对地质进行勘查、探测,确定合适的持力层,根据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类型,计算基础参数的调查研究活动。是在对矿产普查中发现有工业意义的矿床,为查明矿产的质和量,以及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提供矿山建设设计所需要的矿产储量和地质资料,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水文、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0003]电法勘探是地质勘探中常用的方法,电法勘探主要利用岩石的导电性、介电性、导磁性和电化学性质(见岩石物理性质)。
[0004]例如电法勘探中的电阻率法,此法利用岩石、矿石电阻率的差异,观测地面上人工电流场(稳定的或准稳定的)的分布规律。如图5所示,由电源通过地面上一对金属电极A、B向地下输入强度为I的电流,使地中建立稳定电流场,在地面上另外两个测量电极M、N之间观测电位差

U。
[0005]为了电极能够顺利插入被测试位置的地面,通常在该地面浇水,使得土壤软化,之后插入电极,这样在勘探后,需要对电极表面清理,且通常电极裸露在外侧,容易出现触电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质电法勘探装置,解决了需要对电极表面清理,且通常电极裸露在外侧,容易出现触电的情况的问题。
[0008](二)技术方案
[0009]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地质电法勘探装置,包括:
[0010]供电电源和电位差计,所述供电电源和电位差计上通过导线连接有两个电极,与所述供电电源连接的两个电极为电流输出电极,与所述电位差计连接的两个电极为测量电极;
[0011]其中,所述电极包括中空的外壳体、固定安装在外壳体下表面的导电柱和套在导电柱外部且能够相对导电柱纵向移动的外护筒体,所述外壳体的侧壁上部开设有用于导线插入的接线孔,所述供电电源和电位差计上的导线通过接线孔延伸入外壳体内并与导电柱连接,所述外护筒体的上端延伸至外壳体内,所述外护筒体的上端与外壳体内腔上表面之间连接弹性件。
[0012]进一步地,还包括移动小车,所述供电电源和电位差计均安装在移动小车的车体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的下侧开设有通槽,所述导电柱的上端位于通槽内,所述导电柱的上端两侧均设置有与通槽内壁连接的支杆,所述外护筒体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支杆对应的滑槽,所述支杆滑动连接在滑槽内。
[0014]进一步地,所述外护筒体为中空且底端开口的筒体状,所述滑槽开设在外护筒体相对的两侧壁上,且滑槽向下延伸至外护筒体的底端开口处。
[0015]进一步地,所述外护筒体的内腔底端设置有包覆在导电柱外围的挡圈。
[0016]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小车上设置有用于对电极的承载罩,所述承载罩包括中空且上部开口的罩体、开设在罩体下表面中部用于通过外护筒体和导电柱的通过口,所述罩体下表面设置有外螺纹圈,所述罩体通过外螺纹圈螺接在移动小车上。
[0017]进一步地,所述罩体的内壁设置有一圈用于对电极外壁支撑的橡胶圈。
[0018](三)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质电法勘探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0](1)、该地质电法勘探装置,通过弹性伸缩的外护筒体将导电柱保护在内,不使用时,对导电柱包围,避免导电柱外露,起到防触电的效果;
[0021](2)、该地质电法勘探装置,在插入地下时,外护筒体受到地面的阻挡而相对导电柱上升,外护筒体缩入外壳体内,同时对弹性件压缩,在使用后,将导电柱拔出时,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外护筒体复位,同时能够将到电柱表面残留的泥土刮掉。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电极装在移动小车上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电极取出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承载罩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电极使用时插入地面的示意图。
[0027]图中:1、移动小车;2、供电电源;3、电位差计;4、承载罩;41、罩体;42、外螺纹圈;43、通过口;44、橡胶圈;5、电极;51、外壳体;52、支杆;53、导电柱;54、接线孔;55、外护筒体;56、滑槽;57、挡圈;58、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地质电法勘探装置,包括:
[0030]供电电源2和电位差计3,所述供电电源2和电位差计3上通过导线连接有两个电极5,与所述供电电源2连接的两个电极5为电流输出电极,与所述电位差计3连接的两个电极5为测量电极;
[0031]其中,所述电极5包括中空的外壳体51、固定安装在外壳体51下表面的导电柱53和套在导电柱53外部且能够相对导电柱53纵向移动的外护筒体55,所述外壳体51的侧壁上部
开设有用于导线插入的接线孔54,所述供电电源2和电位差计3上的导线通过接线孔54延伸入外壳体51内并与导电柱53连接,所述外护筒体55的上端延伸至外壳体51内,所述外护筒体55的上端与外壳体51内腔上表面之间连接弹性件58。
[0032]如图1、2所示,还包括移动小车1,所述供电电源2和电位差计3均安装在移动小车1的车体上。供电电源2和电位差计3及电极5安装在移动小车1上,方便对勘探装置整体的移动。
[0033]如图4所示,所述外壳体51的下侧开设有通槽,所述导电柱53的上端位于通槽内,所述导电柱53的上端两侧均设置有与通槽内壁连接的支杆52,所述外护筒体55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支杆52对应的滑槽56,所述支杆52滑动连接在滑槽56内。对导电柱53固定的同时,使得导电柱53与外护筒体55之间还能通过滑槽56相对移动。
[0034]优选的,所述外护筒体55为中空且底端开口的筒体状,所述滑槽56开设在外护筒体55相对的两侧壁上,且滑槽56向下延伸至外护筒体55的底端开口处。
[0035]如图4所示,所述外护筒体55的内腔底端设置有包覆在导电柱53外围的挡圈57。挡圈57的设置,能够对导电柱53清理更彻底,外护筒体55底端口径较大,对于导电柱53表面大颗粒泥土能够刮除,通过挡圈57能够清理更加干净,挡圈57采用海绵材质。
[0036]如图3所示,所述移动小车1上设置有用于对电极5的承载罩4,所述承载罩4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质电法勘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电源(2)和电位差计(3),所述供电电源(2)和电位差计(3)上通过导线连接有两个电极(5),与所述供电电源(2)连接的两个电极(5)为电流输出电极,与所述电位差计(3)连接的两个电极(5)为测量电极;其中,所述电极(5)包括中空的外壳体(51)、固定安装在外壳体(51)下表面的导电柱(53)和套在导电柱(53)外部且能够相对导电柱(53)纵向移动的外护筒体(55),所述外壳体(51)的侧壁上部开设有用于导线插入的接线孔(54),所述供电电源(2)和电位差计(3)上的导线通过接线孔(54)延伸入外壳体(51)内并与导电柱(53)连接,所述外护筒体(55)的上端延伸至外壳体(51)内,所述外护筒体(55)的上端与外壳体(51)内腔上表面之间连接弹性件(5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质电法勘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移动小车(1),所述供电电源(2)和电位差计(3)均安装在移动小车(1)的车体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质电法勘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51)的下侧开设有通槽,所述导电柱(53)的上端位于通槽内,所述导电柱(5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定胜田发李振世史明吴生金杨晓鸿邵继吴统一
申请(专利权)人:青海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