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车盘车辆前轮防侧移防越位装置及载车吊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6229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1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载车盘车辆前轮防侧移防越位装置及载车吊架,涉及立体车库的配套设施领域。载车盘车辆前轮防侧移防越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载车盘上设置有两分别用于放置车辆前轮的凹槽,载车盘上各凹槽的前侧通过连接件连接有若干可旋转阻车装置,当车辆两前轮分别进入一凹槽时,各车辆前轮的前端下侧面分别与距其起最近的可旋转阻车装置相接近或相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载车盘车辆前轮防侧移防越位装置及载车吊架可以稳妥的将车辆停靠在载车盘指定位置,可以防侧移防越位。可以防侧移防越位。可以防侧移防越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载车盘车辆前轮防侧移防越位装置及载车吊架


[0001]本技术涉及立体车库的配套设施领域,尤其涉及载车盘车辆前轮防侧移防越位装置及载车吊架。

技术介绍

[0002]立体车库是用来最大量存取储放车辆的机械或机械设备系统。针对专业车场管理 公司提高停车场容量、提高收益、增加停车费收入的有效工具,立体车库的车板需要设置阻车装置,防止车辆掉落。
[0003]现有车板设置阻车装置大多采用一块具有一定高度的阻拦板,在车身动力过大时,易造成车辆越过阻拦板掉落,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事故,对车辆和驾驶人员人生安全造成一定威胁。
[0004]公开号为CN 211499993 U的专利公开了车板特制无动力辊筒阻车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和与第一支撑杆对称设置的第二支撑杆,以及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固定连接的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远离支撑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一中心轴,且第一中心轴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辊筒,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上方固定连接有第二中心轴。本技术中,在车辆由于惯性的作用,运动至阻拦辊上时,车轮在对阻拦辊继续进行作用时,阻拦辊和第二中心轴在轴承内部进行自转,从而避免了车轮转动至阻拦辊的上方,进而越过阻拦辊发生掉落,以此即实现对于车辆的进一步的阻拦,保证了车辆在驶入车板时的安全,提升了立体车库的安全性。其突出缺陷是,车辆前轮没有防侧移,车辆停靠后不稳定,取车时前轮易打滑。套筒来虽然可以防撞,但容易损伤车辆的前轮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载车盘车辆前轮防侧移防越位装置及载车吊架,可以稳妥的将车辆停靠在载车盘指定位置,可以防侧移防越位。
[0006]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载车盘车辆前轮防侧移防越位装置,载车盘上设置有两分别用于放置车辆前轮的凹槽,载车盘上各凹槽的前侧通过连接件连接有若干可旋转阻车装置,载车盘上设置有两凹槽,载车盘上各凹槽的前侧通过连接件连接有若干可旋转阻车装置,载车盘上各凹槽的前侧的中部与距其最近的可旋转阻车装置在载车盘上的投影点的间距为0

200mm。
[000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汽车轮胎的直径大约是在60

80cm的范围,当车辆两前轮分别进入一凹槽时,各车辆前轮的前端下侧面分别与距其起最近的可旋转阻车装置相接近或相接触。在载车盘上设置有两分别用于放置车辆前轮的凹槽,当车辆的前轮驶入两凹槽时,由于凹槽的减速,可以让车辆停下来,如果车速较快车辆前轮前侧面下端与可旋转阻车装置接触时,由于可旋转阻车装置转动,车辆失去向前继续运行的动力后回退,当车辆前轮部分位于凹槽内,部分与可旋转阻车装置接触时,由凹槽和可旋转阻车装置共同支撑车前轮,或者,车辆前轮全部进入凹槽,实现准确停靠。设置有两个凹槽,可以防止车辆前轮侧
移,在载车架运行的时候,比较安全。
[0009]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载车盘包括载两纵向设置的行车板、纵向设置的凸台,两行车板与凸台的底端相连;各行车板的远离凸台侧纵向设有边板;各行车板上设有凹槽,各凹槽前方前侧上方各设有可旋转阻车装置。采用这一技术方案,便于车辆的前轮按照纵向设置的凸台与边板的空间来行使,车辆容易停正。
[0010]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凹槽的纵截面呈开口向上的弧或折线。
[0011]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凹槽的后端为缓降坡道,缓降坡道与凹槽的顶面的夹角不小于30
°
。采用这一技术方案,车辆前轮停靠时,缓降坡道与可旋转阻车装置可形成一对前轮的前后方向夹持结构。
[0012]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行车板上设有沉陷凹槽安装孔,沉陷凹槽安装孔上设有连接凹板,凹槽设置在连接凹板上。采用这一技术方案,便于更换凹槽。
[0013]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可旋转阻车装置为非金属滚轮。采用这一技术方案,对车辆前轮的保护作用好。
[0014]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可旋转阻车装置为尼龙滚轮。
[0015]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车辆前轮的前端下侧面分别与距其起最近的可旋转阻车装置相接近是指其间距不大于100m。
[0016]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凸台与各边板之间的两第一横杆,可旋转阻车装置套装在第一横杆上,各第一横杆与凸台的纵向轴线之间有一夹角。
[0017]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夹角为45

90
°

[0018]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第一横杆与凸台或与距其最近的边板活动连接。
[0019]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连接件包括两连接板,各凹槽前侧的两端设有连接板,各行车板上凹槽前侧的两连接板与第一横杆相连。采用这一技术方案,便于更换。
[0020]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行车板的凹槽前侧的两连接板与第一横杆活动连接。采用这一技术方案,便于更换第一横杆上的可旋转阻车装置。
[0021]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连接板上设有第一横杆安装凹槽,第一横杆放置在第一横杆安装凹槽内,第一横杆安装凹槽顶端设有锁定板,锁定板通过连接板螺钉与连接板连接。
[0022]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两边板之间的第二横杆;第二横杆上各边板的正上方套装有可旋转阻车装置,第二横杆与凸台的纵向轴线之间的夹角为90
°

[0023]作为优选技术方案,第二横杆与两边板之间活动连接。
[0024]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各行车板上凹槽前侧的靠近边板侧设有连板,第二横杆与两连板活动连接。采用这一技术方案,便于更换第一横杆上的可旋转阻车装置。
[0025]作为优选技术方案,第二横杆穿过凸台或位于凸台的上方。采用这一技术方案,第二横杆固定牢靠。
[0026]一种载车吊架,所述载车吊架包括纵向设置的载车盘吊轴、载车盘,载车盘设置在载车盘吊轴的下方,载车盘通过若干拉杆与载车盘吊轴相连,载车盘上设有上述任意一载车盘车辆前轮防侧移防越位装置。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技术载车盘车辆前轮防侧移防越位装置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
图。
[0028]图2是采用图1的载车盘车辆前轮防侧移防越位装置的载车吊架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3是图2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30]图4是图3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31]图5是图2所示载车吊架的正视图。
[0032]图6是图5的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33]图7是本技术载车盘车辆前轮防侧移防越位装置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8是图7的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35]图9是本技术载车吊架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6]图10是图9的E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37]图11是本技术载车吊架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8]图12是图11的F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载车盘车辆前轮防侧移防越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载车盘上设置有两凹槽,载车盘上各凹槽的前侧通过连接件连接有若干可旋转阻车装置,载车盘上各凹槽的前侧的中部与距其最近的可旋转阻车装置在载车盘上的投影点的间距为0

200mm。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车盘车辆前轮防侧移防越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载车盘包括载两纵向设置的行车板、纵向设置的凸台,两行车板与凸台的底端相连;各行车板的远离凸台侧纵向设有边板;各行车板上设有凹槽,各凹槽前方前侧上方各设有可旋转阻车装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车盘车辆前轮防侧移防越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各凹槽的纵截面呈开口向上的弧或折线。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车盘车辆前轮防侧移防越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各凹槽的后端为缓降坡道,缓降坡道与凹槽的顶面的夹角不小于30
°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车盘车辆前轮防侧移防越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行车板上设有沉陷凹槽安装孔,沉陷凹槽安装孔上设有连接凹板,凹槽设置在连接凹板上。6.如权利要求1

5任意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载车盘车辆前轮防侧移防越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旋转阻车装置为尼龙滚轮或金属滚轮。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车盘车辆前轮防侧移防越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车辆前轮的前端下侧面分别与距其起最近的可旋转阻车装置相接近是指其间距不大于100m。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载车盘车辆前轮防侧移防越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凸台与各边板之间的两第一横杆,可旋转阻车装置套装在第一横杆上,各第一横杆与凸台的纵向轴线之间有一夹角。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载车盘车辆前轮防侧移防越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为4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水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九路泊车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