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车灯的集成光学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83332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信号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应用于车灯的集成光学系统,包括导光板、导光结构和光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集成设置导光板和导光结构,使车灯内的空间得到优化;通过导光板和导光结构分别形成的两种出光效果,在集成实现了不同颜色光源的两种信号灯功能的同时,提高了车灯光效和出光均匀性。提高了车灯光效和出光均匀性。提高了车灯光效和出光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车灯的集成光学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信号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应用于车灯的集成光学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当前,汽车造型由于可以直接冲击消费者的视觉,尤其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车灯设计。在车灯设计中,信号灯是突出功能性和保证造型美观的灯具,静态花纹设计以及点灯的形态会影响整个车身的设计质感。所以在车灯设计中开发出多功能集成光学系统,使得灯具在满足配光的前提下,兼顾动态与静态的功能性和美观性,且实现较好的点灯效果。所以车灯设计在现代汽车智能化的发展中拥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车灯的光学设计往往受限于造型及其空间的限制,已有的车灯已经不足以满足多样化造型的用户需求。
[0003]并且目前,汽车车灯常用的光学元件是导光板,该导光板将光源发出的光线导出,并实现均匀的出光效果,从而拥有较高的普适性。但是,当前的导光板光学系统光效较低,且无法在一个导光板光学系统里同时实现多种出光效果,应用于车灯时无法同时实现多种不同颜色光源对应的信号灯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车灯的集成光学系统,其能够满足车灯高光效的要求并可以在应用于车灯时实现多种不同颜色光源的信号灯功能。
[0005]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应用于车灯的集成光学系统,包括:导光板、导光结构和多个光源,所述导光板一侧为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面相对的另一侧为第一出光面;所述导光结构包括对应设置的第二出光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出光面的出光方向和所述第二出光面的出光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出光面与所述第二出光面并排设置;多个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导光结构的入光侧,部分所述光源出射的光线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进入所述导光板,经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后从所述第一出光面出射;部分所述光源出射的光线从所述导光结构的入光侧进入所述导光结构,经所述第二反射面反射后从所述第二出光面出射。
[0007]通过上诉技术方案设计,在导光板处,对应导光板入光侧的光源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中,在导光板中进行传输,光线到达第一反射面,最终由第一出光面出射,导光板被点亮,得到均匀的第一种出光效果。
[0008]在导光结构处,对应导光结构入光侧的光源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结构中,在导光结构中进行传输,到达第二反射面后,光线发生反射,并传输至第二出光面后出射,得到第二种均匀的出光效果。
[0009]最终通过一个集成光学系统得到两种不同颜色的出光效果,从而集成两种信号灯功能于一个车灯内可以提高最终目标光型的系统光效,以及优化目标光型的出光效果;且集成设置两种信号灯在满足出光效果的同时,更大地节省灯具空间,降低支架结构等各种
物料的成本。
[0010]优选地,所述集成光学系统还包括挡光板和支架,所述导光板、挡光板和导光结构依次堆叠设置于所述支架内。
[0011]优选地,所述导光结构为厚壁光导,所述厚壁光导包括导光部和出光部,所述出光部为所述第二出光面,所述厚壁光导的纵截面为L型,所述第二反射面设置在所述厚壁光导的转角处。
[0012]优选地,所述挡光板的一面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反射面贴合,另一面与所述导光部贴合设置,所述导光板、挡光板和厚壁光导依次堆叠设置于所述支架内,所述厚壁光导贴合所述支架的内壁。
[0013]优选地,所述导光结构包括导光槽,所述导光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导光槽和第二导光槽,所述第一导光槽相对第二导光槽倾斜设置。
[0014]优选地,导光结构还包括反射板和透镜,所述反射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光槽和所述第二导光槽的连通处,所述第二反射面为所述反射板的反射面;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光槽的出光侧,所述第二出光面为所述透镜的出光面。
[0015]优选地,所述集成光学系统还包括聚光器,所述聚光器相对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光槽的入光侧。
[0016]优选地,所述导光结构为光导件,所述导光板包括相邻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挡光板内侧贴合并包围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所述挡光板外侧与所述光导件贴合;所述导光板、挡光板和光导件共同嵌入所述支架内并共同贴合所述支架的内壁。
[0017]优选地,所述光导件包括呈夹角连接的第一导光段和第二导光段,所述第一导光段对应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所述第二导光段对应所述第二侧壁设置,所述第一导光段和所述第二导光段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三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光段的内壁,所述第二出光面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光段的外壁;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进入所述光导件后,沿所述第一导光段传输,被所述第三反射面反射后沿所述第二导光段传输,同时光线又被所述第二反射面反射后从所述第二出光面出射。
[0018]优选地,所述光源包括不同颜色的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导光结构对应,以使发出的光线被第二反射面反射后从所述第二出光面出射;所述第二光源与所述导光板对应,以使发出的光线被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后从所述第一出光面出射。
[0019]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射面设有花纹。
[0020]优选地,所述第二反射面为镀铝反射面,或所述第二反射面设有花纹。
[0021]优选地,所述第二出光面设有花纹或皮纹。
[0022]通过上诉技术方案设计,通过导光板和导光结构中在第一反射面或第二反射面设置花纹或镀铝,提高反射率,提高了车灯光效,同时在反射面或出光面设置花纹或皮纹打散光线,提高出光均匀性。
[0023]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0024]本技术通过集成设置导光板和导光结构,使车灯内的空间得到优化;通过导光板和导光结构分别形成的两种出光效果,在集成实现了不同颜色光源的两种信号灯功能的同时,提高了车灯光效和出光均匀性。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6]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集成光学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集成光学系统的结构爆炸图;
[0028]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集成光学系统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0029]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集成光学系统的另一种剖面示意图;
[0030]图5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集成光学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0031]图6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集成光学系统的正视图(图1~图6中的虚线箭头表示光线的传播路径);
[0032]图7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集成光学系统的结构爆炸图;
[0033]图8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集成光学系统的结构爆炸图。
[0034]图标:100

集成光学系统;110

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车灯的集成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一侧为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面相对的另一侧为第一出光面;导光结构,所述导光结构包括对应设置的第二出光面和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一出光面的出光方向和所述第二出光面的出光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出光面与所述第二出光面并排设置;多个光源,多个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导光结构的入光侧,部分所述光源出射的光线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进入所述导光板,经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后从所述第一出光面出射;部分所述光源出射的光线从所述导光结构的入光侧进入所述导光结构,经所述第二反射面反射后从所述第二出光面出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车灯的集成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光学系统还包括挡光板和支架,所述导光板、挡光板和导光结构依次堆叠设置于所述支架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车灯的集成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结构为厚壁光导,所述厚壁光导包括导光部和出光部,所述出光部为所述第二出光面,所述厚壁光导的纵截面为L型,所述第二反射面设置在所述厚壁光导的转角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车灯的集成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光板的一面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反射面贴合,另一面与所述导光部贴合设置,所述导光板、挡光板和厚壁光导依次堆叠设置于所述支架内,所述厚壁光导贴合所述支架的内壁。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车灯的集成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结构包括导光槽,所述导光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导光槽和第二导光槽,所述第一导光槽相对第二导光槽倾斜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于车灯的集成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结构还包括反射板和透镜,所述反射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光槽和所述第二导光槽的连通处,所述第二反射面为所述反射板的反射面;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光槽的出光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茂炜王凯张腾陈兆禹
申请(专利权)人: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