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0730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7: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身、传感器组件和防护罩,车身包括纵梁,传感器组件适于安装于纵梁的内侧面,传感器组件包括传感器支架及第一传感器,第一传感器包括第一传感器主体和第一传感器探头,第一传感器主体设于传感器支架;防护罩罩设在第一传感器主体的外侧,防护罩与传感器支架以及第一传感器主体中的至少一个连接,防护罩与传感器支架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第一传感器主体的容纳腔。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第一传感器主体设于纵梁的内侧面,通过在第一传感器主体的外侧增设防护罩,防护罩可以用于保护第一传感器主体免受溅水和飞石的冲击,从而可以避免或降低第一传感器主体发生故障的概率,提高了第一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器的使用寿命。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车辆长期行驶在潮湿或者颠簸路面,难免会有飞石和溅水冲击车身的底面。在车辆的纵梁上设有传感器,传感器暴露于外界环境中,飞石和溅水会冲击传感器,可能会损坏传感器,造成传感器发生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第一传感器主体设于纵梁的内侧面,通过在第一传感器主体的外侧增设防护罩,防护罩可以用于保护第一传感器主体免受溅水和飞石的冲击,从而可以避免或降低第一传感器主体发生故障的概率,提高了第一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00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身,所述车身包括纵梁;传感器组件,所述传感器组件适于安装于所述纵梁的内侧面,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传感器支架和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包括第一传感器主体和第一传感器探头,所述第一传感器主体设于所述传感器支架;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罩设在所述第一传感器主体的外侧,所述防护罩与所述传感器支架以及所述第一传感器主体中的至少一个连接,所述防护罩与所述传感器支架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第一传感器主体的容纳腔。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第一传感器主体设于车身的底面,通过在第一传感器主体的外侧增设防护罩,防护罩可以用于保护第一传感器主体免受溅水和飞石的冲击,从而可以避免或降低第一传感器主体发生故障的概率,提高了第一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000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护罩上形成有加强结构。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护罩上形成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开口,所述第一传感器主体和第一传感器探头通过第一连接线束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线束适于穿过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传感器主体连接。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护罩与所述传感器支架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防护罩与所述第一传感器主体可拆卸连接。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传感器上形成有第一连接孔,所述防护罩上形成有第二连接孔,所述传感器支架上形成有第三连接孔,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以及所述第三连接孔,以将所述防护罩以及所述第一传感器安装固定于所述传感器支架。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防护罩包括盖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连接凸耳以及第二连接凸耳,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在所述盖板的沿前后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限定出开口,所述第一传感器主体和第一传感器探头通过第一连接线束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线束适于穿过所述开口与所述第
一传感器主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凸耳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的远离所述盖板的一端且朝向所述第二侧板延伸,所述第二连接凸耳连接在所述第二侧板的远离所述盖板的一端且朝向所述第一侧板延伸,所述第一连接凸耳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凸耳均形成有所述第二连接孔。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盖板上形成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相对,所述紧固件适于穿过所述避让孔,以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以及所述第三连接孔。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护罩包括盖板、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在所述盖板的沿前后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限定出开口,所述第一传感器主体和第一传感器探头通过第一连接线束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线束适于穿过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传感器主体连接;其中,所述盖板上形成有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凸筋,所述加强凸筋为所述盖板的部分朝向远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凹陷所形成的凸包。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传感器组件适于位于或邻近所述车辆的尾气排放口,所述第一传感器为PM传感器。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传感器组件还包括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包括第二传感器主体和第二传感器探头,所述第三传感器包括第三传感器主体和第三传感器探头,所述第二传感器主体和所述第三传感器主体均设于所述传感器支架,所述第二传感器为氮氧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为温度传感器,在由下至上的方向上,所述第一传感器主体、所述第二传感器主体以及所述第三传感器主体依次排布。
[001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6]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7]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传感器组件及防护罩安装至纵梁上的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19]图3是图1中传感器组件的示意图,其中安装有防护罩;
[0020]图4是图1中传感器组件的示意图;
[0021]图5是图1中防护罩的立体图;
[0022]图6是图1中防护罩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0023]图7是图1中防护罩的又一角度示意图;
[0024]图8是图1中传感器支架的立体图;
[0025]图9是图1中传感器支架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
[0027]10、传感器组件;
[0028]11、第一传感器;111、第一传感器主体;1111、第一连接孔;112、第一传感器探头;113、第一传感器线束;12、第二传感器;121、第二传感器主体;122、第二传感器探头;123、第
二传感器线束;13、第三传感器;131、第三传感器主体;132、第三传感器探头;133、第三传感器线束;
[0029]2、传感器支架;21、第三连接孔;
[0030]3、防护罩;31、盖板;311、避让孔;32、第一侧板;321、缺口;33、第二侧板;34、第一连接凸耳;341、第二连接孔;35、第二连接凸耳;36、加强结构;361、加强凸筋;362、凸包;37、容纳腔;371、第一开口;372、第二开口;
[0031]4、紧固件;
[0032]51、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4]下面参考图1

图9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
[003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参照图1

图4,车辆包括车身、传感器组件10以及防护罩3,车身包括纵梁51,传感器组件10适于安装于纵梁51的内侧面。传感器组件10包括传感器支架2和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所述车身包括纵梁;传感器组件,所述传感器组件适于安装于所述纵梁的内侧面,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传感器支架和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包括第一传感器主体和第一传感器探头,所述第一传感器主体设于所述传感器支架;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罩设在所述第一传感器主体的外侧,所述防护罩与所述传感器支架以及所述第一传感器主体中的至少一个连接,所述防护罩与所述传感器支架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第一传感器主体的容纳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上形成有加强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上形成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开口,所述第一传感器主体和第一传感器探头通过第一连接线束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线束适于穿过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传感器主体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与所述传感器支架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防护罩与所述第一传感器主体可拆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主体上形成有第一连接孔,所述防护罩上形成有第二连接孔,所述传感器支架上形成有第三连接孔,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以及所述第三连接孔,以将所述防护罩以及所述第一传感器主体安装固定于所述传感器支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包括盖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连接凸耳以及第二连接凸耳,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在所述盖板的沿前后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限定出开口,所述第一传感器主体和第一传感器探头通过第一连接线束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线束适于穿过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传感器主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蓉李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