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铰孔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0319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7: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航空零件孔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铰孔工具,包括装夹部、后引导部、加工部和前引导部;后引导部连接装夹部的一端,加工部连接后引导部远离装夹部的一端,前引导部连接加工部远离后引导部的一端;装夹部、后引导部、加工部和前引导部的投影形状均为圆形,并且均同轴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上述工具同时可广泛推广运用在多耳片孔加工上,前引导区域可以很好保证通过性,后引导区域则可以保证铰刀不偏,保证孔的同心度要求;铰孔工具结构简单,通用性好。通用性好。通用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铰孔工具


[0001]本技术涉及航空零件孔加工
,具体为一种铰孔工具。

技术介绍

[0002]铰孔是铰刀从工件孔壁上切除微量金属层,以提高其尺寸精度和孔表面质量的方法。铰孔是孔的精加工方法之一,在生产中应用很广。对于较小的孔,相对于内圆磨削及精镗而言,铰孔是一种较为经济实用的加工方法。
[0003]航空领域,为了提高局部受力部位强度和耐磨性,往往在基体开孔压入各种功能的衬套,因为衬套在安装过程中,产生一定变形,所有通常安装完成衬套以后,需要对孔进行加工,确保压完之后,孔精度和位置度要求。不同于零件孔加工,可以采用数控镗,或者数控铣来加工,压衬套时候,零件没有合适定位面来方便加工,此时只有采用手工铰刀较孔。但是有的零件复杂,往往都是两个或多个耳片上衬套孔需要铰孔,普通的铰刀较难满足要求。
[0004]因此,为满足不同情况的铰孔需求,现提出一种铰孔工具,其不受耳片的限制,同时可以满足孔精度和位置度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目的是针对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铰孔工具。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铰孔工具,包括装夹部、后引导部、加工部和前引导部;
[0007]后引导部连接装夹部的一端,加工部连接后引导部远离装夹部的一端,前引导部连接加工部远离后引导部的一端;
[0008]装夹部、后引导部、加工部和前引导部的投影形状均为圆形,并且均同轴分布。
[0009]优选的,前引导部的外周面设有多个排屑槽,多个排屑槽在前引导部上圆周均匀分布。
[0010]优选的,装夹部的外周面设有防滑纹。
[0011]优选的,装夹部、后引导部、加工部和前引导部为一体化结构。
[0012]优选的,前引导部和后引导部的外径值小于加工部的外径值。
[0013]优选的,前引导部的长度小于后引导部的长度。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5]本技术中,首先使用装夹工具如扳手等夹住装夹部,铰孔工具上的前引导部首先接触到工件,前引导部穿过耳片上的通孔中,当加工部移动至通孔处时,加工部即可对通孔进行加工,铰刀加工部为重要加工部位,加工部的大小直接决定孔的大小;由于耳片位置在零件的中间部分,所以需要设计后引导部,方便扳手夹持装夹部,避免与零件后部分产生干涉;本技术中上述工具同时可广泛推广运用在多耳片孔加工上,前引导区域可以很好保证通过性,后引导区域则可以保证铰刀不偏,保证孔的同心度要求;铰孔工具结构简
单,通用性好。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铰孔工具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0018]附图标记:1、装夹部;2、后引导部;3、加工部;4、前引导部;5、工件;6、耳片;8、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实施例一
[0020]如图1

2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铰孔工具,包括装夹部1、后引导部2、加工部3和前引导部4;
[0021]后引导部2连接装夹部1的一端,加工部3连接后引导部2远离装夹部1的一端,前引导部4连接加工部3远离后引导部2的一端;
[0022]工件5上设有耳片6,耳片6上设有通孔8,加工部3对耳片6上的通孔8进行加工,前引导部4和后引导部2的外径值小于加工部3的外径值,前引导部4和后引导部2的外径值同时也小于耳片6上的通孔8的内径值,便于前引导部4通过;
[0023]进一步的,装夹部1的外周面设有防滑纹,增大装夹部1与装夹工具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圆形的装夹部1发生偏转影响加工和使用;
[0024]前引导部4和后引导部2的外径值小于加工部3的外径值,同时
[0025]装夹部1、后引导部2、加工部3和前引导部4的投影形状均为圆形,并且均同轴分布;
[0026]进一步的,前引导部4的长度小于后引导部2的长度,防止前引导部4过长阻碍铰刀的使用;
[0027]进一步的,装夹部1、后引导部2、加工部3和前引导部4为一体化结构,铰孔工具结构简单,使铰孔工具整体结构更加稳定便于使用。
[0028]本技术中,首先使用装夹工具如扳手等夹住装夹部1,铰孔工具上的前引导部4首先接触到工件5,前引导部4穿过耳片6上的通孔8中,当加工部3移动至通孔8处时,加工部3即可对通孔8进行加工,铰刀加工部3为重要加工部位,加工部3的大小直接决定孔的大小;由于耳片位置在零件的中间部分,所以需要设计后引导部2,方便扳手夹持装夹部1,避免与零件后部分产生干涉;本技术中上述工具同时可广泛推广运用在多耳片孔加工上,前引导区域可以很好保证通过性,后引导区域则可以保证铰刀不偏,保证孔的同心度要求。
[0029]实施例二
[0030]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铰孔工具,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前引导部4的外周面设有多个排屑槽,多个排屑槽在前引导部4上圆周均匀分布。
[0031]本实施例中,前引导部4上设有多个排屑槽,在进行铰孔操作时可以快速排出屑,减少加工屑对铰孔的影响。
[0032]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
此,在所属
的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化。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铰孔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装夹部(1)、后引导部(2)、加工部(3)和前引导部(4);后引导部(2)连接装夹部(1)的一端,加工部(3)连接后引导部(2)远离装夹部(1)的一端,前引导部(4)连接加工部(3)远离后引导部(2)的一端;装夹部(1)、后引导部(2)、加工部(3)和前引导部(4)的投影形状均为圆形,并且均同轴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铰孔工具,其特征在于,前引导部(4)的外周面设有多个排屑槽,多个排屑槽在前引导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明雷炜玮曾剑辉王广运孟金金苏校峰郑铠东郭晓鑫万鑫严龙陈志杰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新宝路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