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流器及换热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88522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11:22
本申请涉及一种混流器及换热器装置,混流器包括进液管、壳体、混流部以及出液部,进液管设置有进液口与出液口;壳体与进液管连接且位于进液管的出液口一端;混流部设置于壳体内,混流部与出液口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空腔,混流部还设置有流道;出液部位于壳体内,出液部与混流部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二空腔,第二空腔通过流道与第一空腔连通,出液部还设置有出液孔。气液两相流体通过进液管流入壳体,气液两相流体在混流部撞击且在第一空腔内混合,然后流入流道中,再通过流道流向出液部,在出液部进行二次撞击且在第二空腔中混合,最后流入换热器中,避免了换热器出现“蒸干”现象,也避免通道堵塞问题,降低传热恶化的可能性。降低传热恶化的可能性。降低传热恶化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流器及换热器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换热
,尤其涉及一种混流器及换热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气液两相流体进入板式换热器进口集管后,通过集管上的各个分配孔进入并联的不同流道中进行换热。由于两相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发生气液分离,而板式换热器流道是存在前后关系的并联流道,气液分离将导致大部分液体流入靠近入口的流道,远离入口的流道液体较少,使得分配到各流道的气液两相流体存在着严重的不均匀现象,液体少的流道出现制冷剂“蒸干”现象,传热急剧恶化,液体过多的流道,液体蒸发后堵塞通道,也造成传热恶化,以上问题使换热器整体性能显著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流器及换热器装置,该混流器可以提高气液两相流体混合的均匀性,从而避免气液两相流体在板式换热器中出现气液不均的现象。
[0004]为此,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流器,包括:进液管,设置有进液口与出液口;壳体,与所述进液管连接且位于所述进液管的所述出液口一端;混流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混流部与所述出液口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空腔,所述混流部还设置有流道;以及出液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出液部与所述混流部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通过所述流道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所述出液部还设置有出液孔。
[000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混流部朝向所述进液管的一面包括撞击区和流道区,所述撞击区对应所述进液管的所述出液口,所述流道区位于所述撞击区的周侧,所述流道区开设有连通所述流道的进液孔。
[000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进液孔设置多个,多个所述进液孔以所述撞击区的中心为圆心呈多个环状间隔分布于所述流道区。
[000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流道设置多个,多个所述流道以所述撞击区的中心为圆心呈多个环状设置;与所述撞击区的中心具有相等距离的多个进液孔为一组,一组所述进液孔与一个所述流道连通,且各所述流道对应的各组所述进液孔的面积之和相等。
[000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流道沿所述混流部至所述出液部的方向渐缩设置。
[000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流道的横截面面积沿所述混流部至所述出液部的方向逐渐减小。
[00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空腔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空腔的横截面面积。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空腔的高度为10mm

20mm;和/或,所述第二空腔的高度为5mm

15mm。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出液孔设置有多个,所述多个出液孔以所述出液
部的中心为圆心呈多个环状间隔分布。
[0013]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装置,包括换热器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混流器,所述混流器的出液部与所述换热器的进口连通。
[0014]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混流器及换热器装置,混流器包括进液管、壳体、混流部以及出液部,进液管设置有进液口与出液口;壳体与进液管连接且位于进液管的出液口一端;混流部设置于壳体内,混流部与出液口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空腔,混流部还设置有流道;出液部位于壳体内,出液部与混流部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二空腔,第二空腔通过流道与第一空腔连通,出液部还设置有出液孔。换热器与出液部连接,气液两相流体通过进液管流入壳体,气液两相流体在混流部处撞击且在第一空腔内初步混合,初步混合后的气液两相流体流入流道中,然后再通过流道流向出液部,气液两相流体在出液部进行二次撞击且在第二空腔中进行混合,然后从出液孔流入换热器进口中,经过混合后的气液两相流体在换热器的通道中进行流动,从而避免了换热器出现“蒸干”现象,也避免通道堵塞问题,降低传热恶化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另外,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且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16]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流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示出图1所示的混流器沿方向A

A的剖面图;
[0018]图3示出图1所示的混流器沿方向B

B的剖面图;
[0019]图4示出图1所示的混流器沿方向C

C的剖面图;
[0020]图5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流器的仰视图;
[0021]图6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流器的俯视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进液管;11、进液口;12、出液口;2、壳体;3、混流部;31、流道;311、进液孔;321、撞击区;322、流道区;4、出液部;41、出液孔;5、第一空腔;6、第二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5]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流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图1所示的混流器沿方向A

A的剖面图。
[0026]如图1至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混流器,包括进液管1、壳体2、混流部3以及出液部4,进液管1设置有进液口11与出液口12;壳体2与进液管1连接且位于进液管1的出
液口12一端;混流部3设置于壳体2内,混流部3与出液口12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空腔5,混流部3还设置有流道31;出液部4位于壳体2内,出液部4与混流部3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二空腔6,第二空腔6通过流道31与第一空腔5连通,出液部4还设置有出液孔41。
[0027]需要理解的是,混流器包括进液管1,进液管1设置有内腔,进液管1可以是方管、圆管或其他任意形状,本申请不对进液管1的形状做限制。进液管1具有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分别位于进液管1的两端,进液管1可以为直管也可以是弯管,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置。进液口11用于与其他设备连接,以便于气液两相流体流入,出液口12与壳体2的内腔连通,便于气液两相流体从进液管1流入壳体2的内腔。
[0028]混流器包括壳体2,壳体2与进液管1连接且位于进液管1设置有出液口12的一端,壳体2与进液管1连接,可采用焊接、一体式成型的方式。壳体2设置有内腔,壳体2的内腔与进液管1的内腔连通,使得气液两相流体从进液管1的内腔流入壳体2的内腔。
[0029]混流器包括混流部3,混流部3位于壳体2的内腔且与壳体2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管,设置有进液口与出液口;壳体,与所述进液管连接且位于所述进液管的所述出液口一端;混流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混流部与所述出液口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一空腔,所述混流部还设置有流道;以及出液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出液部与所述混流部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通过所述流道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所述出液部还设置有出液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流部朝向所述进液管的一面包括撞击区和流道区,所述撞击区对应所述进液管的所述出液口,所述流道区位于所述撞击区的周侧,所述流道区开设有连通所述流道的进液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孔设置多个,多个所述进液孔以所述撞击区的中心为圆心呈多个环状间隔分布于所述流道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设置多个,多个所述流道以所述撞击区的中心为圆心呈多个环状设置;与所述撞击区的中心具有相等距离的多个进液孔为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雅欣罗建飞陈红李华松赵树男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