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风烘干机,包括保热外壳和安装在保热外壳内部的烘筒立柱、空芯烘筒、散热器、循环风机、循环风接管、热风道、通管和静电除水器。保热外壳具有供料的进口和出口。保热外壳内布设一对以上烘筒立柱,在每对烘筒立柱之间设置两排位置高低错开的空芯烘筒。空芯烘筒受传动机构驱动。保热外壳内具有至少一个产生热量的散热器。散热器上装有受电机变频控制驱动的循环风机。热风道为中空部件,开有热风喷口。循环风接管连接循环风机和热风道。静电除水器通过通管与散热器连接,静电除水器吸收蒸汽,滤出水分,并经过通管将风送入散热器,形成循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成本低,具有环保、节能、安全诸多优点。(*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纺织烘干技术,特别与一种热风烘干机有关。
技术介绍
现有的纺织用烘干机,普遍采用蒸汽式烘干机。蒸汽式烘千机具 有多个烘筒立柱,在烘筒立柱之间用轴承分别固定排列复数个蒸汽烘 筒。蒸汽烘筒是容纳高温蒸汽的中空圆筒,因此采用耐压性强、传热性好的材质制成,且筒壁具有一定厚度。布料依次在蒸汽烘筒上传送, 依靠蒸汽烘筒的高温,对布料烘干处理。蒸汽式烘干机为开放式结构,蒸汽烘筒都裸露在外,可以直接观 察整个工作过程。但是,蒸汽式烘干机的每个蒸汽烘筒均处于高温状 态,整台蒸汽式烘干机散发的热量十分多,造成整个车间温度极高, 特别是炎热的夏天,工作人员体力消耗大,且长期处于恶劣环境不利 于健康。同时,如此之多的热量散发,无形中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于 企业来说,加大了成本投资。另外,蒸汽都是高温高压状态,工作人员需要十分小心,稍有操 作不当就会被蒸汽或者是蒸汽烘筒烫伤,因此,现有的蒸汽式烘干机 还存在安全隐患。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针对现有纺织用烘干机存在的问题做了认真研究,专利技术一种热风烘干机,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风烘干机,采用热风对布料做烘 干处理,具有环保、节能、成本低的特点,同时工作安全稳定。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为热风烘干机,包括保热外壳和安装在保热外壳内部的烘筒立柱、空芯烘筒、散热器、循环风机、循环风接管、热风道、通管和静电除水器;保热外壳具有供料的进口和出口;保热外壳内布设一对以上烘筒立柱,在每对烘筒立柱之间设置两排位置高低错开的空芯烘筒;空芯烘筒受传动机构驱动绕轴转动,带动布料传送;保热外壳内具有至 少一个产生热量的散热器;散热器上装有受电机变频控制驱动的循环风机,循环风机抽取散热器内的热气;热风道为中空部件,开有热风 喷口;循环风接管连接循环风机和热风道;循环风机抽取的热气形成 热风,经过循环风接管进入热风道,从热风喷口中喷出,热风与布料 水分结合为蒸汽;静电除水器通过通管与散热器连接,静电除水器吸 收蒸汽,滤出水分,并经过通管将风送入散热器,形成循环。上述热风道的热风喷口为水平条状幵口,且向外突起,并逐渐变 小,形成一个锥度。上述热风道的热风喷口对准靠近热风道的空芯烘筒之间的间隙。 上述热风道内部具有热风挡块,热风挡块包括两个对准循环风接 管接口的挡风斜面,热风遇到挡风斜面在热风道内扩散,减少热风对流消耗。上述空芯烘筒所受的传动机构为链轮传动机构。上述热风烘干机的保热外壳的顶部为人字形,防止水滴到布料造 成次品。上述热风烘干机的保热外壳的顶部安装有排风扇。上述空芯烘筒外表面涂有隔离膜。上述热风烘干机的静电除水器内部附有滤网。上述热风烘干机的进口处配有轧车送料,出口处配有越布电机、 落布电机出料。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把散热器中的热量用循环风机抽出 形成热风灌入热风道,并热风喷口中喷出,给在空芯烘筒上传送的布 料做烘千处理。空芯烘筒不承受蒸汽高压,因此,空芯烘筒的筒壁可 以用普通材料加工而成,且筒壁不用很厚,节省材料成本,降低加工 难度。保热外壳把热风保留在壳内循环使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 时蒸汽的热量保持在保热外壳内,不易散发,热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节能效果显著。又,保热外壳具有保护作用,防止工作人员操作时受 伤。因此本技术集节能、环保、安全与一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2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主视图的A-A剖视图;图3是本实甩新型较佳实施例局部示意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热风道正面示意图5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热风道侧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l、图2和图3,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热风烘干机,包括散热器1、循环风机2、热风道3、循环风接 管4、烘筒立柱5和空芯烘筒6。本实施例中具有两对烘筒立柱5和 一个散热器1。当然烘筒立柱5和散热器1数量可以根据需要做增减, 比如还可以是三对烘筒立柱5和两个散热器1的格局。散热器1位于底部中央,本实施例中的散热器1为导热油散热器, 内装有导热油发热。散热器l可以是其他类型,比如电热管散热器和 蒸汽散热器等。散热器l的两个侧边上装有相同的循环风机2,循环 风机2受电机21驱动,电机21安装在循环风机2的外部,采用变频 电气控制循环风机2。热风道3为腔体33和底板34活动组合的中空部件,参见图4或 者图5。腔体33和底板34拆卸后,工作人员可以对腔体33内部进 行清洁。热风道3置于散热器1上,热风道3的两个侧面开有多个水 平条状热风喷口 31。同一侧面的热风喷口 31以相同间隔竖直排列。 热风喷口 31为水平条状开口,且向外突起,并逐渐变小,形成一个 锥度,这样可以保持热风集中外喷。另,热风喷口31还设置支撑条 310,保持热风喷口31不变形,参见图3。热风道3和循环风机2通过循环风接管4相连,参见图2和图3。 这样,散热器l中导热油产生的热量通过循环风机2抽出,经过循环 风接管4灌入热风道3中,最后从热风喷口31喷出。由于热风道3上两个侧面的循环风接管4接口对称分布,为了避 免两处热风进入热风道3时相互抵消或减弱,在中间设置了一个热风 档块32。热风档块32主要是具有两个挡风斜面321和322分别对准 循环风接管4的两个接口,当热风遇到挡风斜面321和322后,风向 改变,热风朝上喷发,这样在整个热风道3内均匀分布。基于这个原 理,热风档块32可以制成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热风档块32可以 是实心体,也可以片材拼接。本技术的热风档块32是由片材拼 接的等腰梯形,参见图3。在热风道3两侧各有一对安装空芯烘筒6的烘筒立柱51、 52和 53、 54,如图1和图2 (图1中烘筒立柱52和54分别被烘筒立柱51 和53挡住,图中没有示出)。烘筒立柱51、 52和53、 54总体呈对 称分布,因此,择其一对烘筒立柱51、 52进行描述。烘筒立柱51、 52主要作为空芯烘筒6的支架,烘筒立柱51、 52 之间一共安装了九个空芯烘筒61、 62、 63、 64、 65、 66、 67、 68、 和69,分成两排。朝向热风喷口 31的一排为四个空芯烘筒62、 64、 66和68,另一排为五个空芯烘筒61、 63、 65、 67和69。空芯烘筒6 的通轴60两端通过轴承55横向安装在烘筒立柱5之间,与热风喷口 31保持水平状态。空芯烘筒6主要是用于布料10的滚动传送,因此, 为达到较好效果,空芯烘筒6呈等间距分布,且两排的空芯烘筒6高低错开。为使得烘干效果佳,热风喷口31对准空芯烘筒62、 64、 66 和68的两两间隙。由于是对称结构,另一边烘筒立柱53和54及安 装在烘筒立柱53和54之间的空芯烘筒排布结构均相同。空芯烘筒6的个数不受限制,可以在此基础上做适当增减。空芯 烘筒6不承受蒸汽高压,因此,不需要采用耐高压的特殊材料,筒壁 也不需要加工成很厚。这样,极大得节省了材料成本,降低了加工难 度。为了保障布料10传送的高效高质量,在空芯烘筒6的外表面还 涂有一层防止粘贴的隔离膜。本技术中采用特夫隆。空芯烘筒6通过通轴60的一端安装了链轮56,链轮56受动力 电机驱动(已有技术,图中未示出),并传动于空芯烘筒6通轴60 上,以此带动空芯烘筒6转动。这部分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热风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保热外壳和安装在保热外壳内部的烘筒立柱、空芯烘筒、散热器、循环风机、循环风接管、热风道、通管和静电除水器;保热外壳具有供料的进口和出口;保热外壳内布设一对以上烘筒立柱,在每对烘筒立柱之间设置两排位置高低错开的空芯烘筒;空芯烘筒受传动机构驱动绕轴转动,带动布料传送;保热外壳内具有至少一个产生热量的散热器;散热器上装有受电机变频控制驱动的循环风机,循环风机抽取散热器内的热气;热风道为中空部件,开有热风喷口;循环风接管连接循环风机和热风道;循环风机抽取的热气形成热风,经过循环风接管进入热风道,从热风喷口中喷出,热风与布料水分结合为蒸汽;静电除水器通过通管与散热器连接,静电除水器吸收蒸汽,滤出水分,并经过通管将风送入散热器,形成循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宝夫,陆伟峰,
申请(专利权)人:陆宝夫,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