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乳化液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6771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10: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乳化液泵,包括泵壳、多个独立设置的泵头,每个泵头均包括泵头体,泵头体可拆卸的装设在泵壳上,泵头体内部具有中空腔室,泵头体上设有吸液入口和排液出口,在所述中空腔室内设置有吸排液阀组件,所述的吸排液阀组件包括吸液阀口、排液阀口、吸液阀芯和排液阀芯,泵头体的中空腔室为两端沿第一方向贯通设置,两端开口分别为连通口和封堵口,所述的连通口与设置在泵壳上的液力转化组件连通,所述的封堵口处可拆卸的安装有堵盖,所述吸液阀芯和排液阀芯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的中空腔室内。设计多个分体独立泵头可以单独拆换,并且拆开一泵头的堵盖,则可以依次取出各种阀芯配件,无需拆卸整个泵头,缩短维护时间和工作量。时间和工作量。时间和工作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乳化液泵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乳化液泵。

技术介绍

[0002]煤炭企业为了提高单产水平和资源回收率,综采工作面采高由4.3米向4.5米,5米,5.5米,6.3米,7米,乃至8米发展。为满足工作面的采高需求,引入大采高液压支架,并对配套的综采高压大流量乳化液泵站泵头结构及吸排液阀布置提出更高的要求。
[0003]通过检索发现在CN21117322621A柱塞泵专利文件中,存在以下技术缺陷:1.多柱塞式的泵头总成,设计有整体式结构的泵头体,该泵头体中并列设置有多个中空腔室(即是吸排液腔),在各中空腔室中均设有一吸液阀组件和一排液阀组件,而由于泵头体为整体式结构,使用过程中,某一组吸排液腔发生开裂或者锈蚀现象,其他组的吸排液腔完好的情况下,也需将整个泵头进行更换,成本高昂;2.上述的泵头结构中,第一方向为上下方向,吸排液阀组件为竖直布置,液力转化组件位于排液阀组件和吸液阀组之间,这种结构布置将排液阀组件向上拆出,将吸液阀组件向下拆出,在不同方向上拆装排液及吸液阀组件,尤其在拆卸位于下方的吸液阀组件时,需先拆下整个泵头,造成吸液阀芯、排液阀芯、吸排液阀座、各密封件属于易损件定期维护的工作量大。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乳化液泵,设计多个分体独立泵头可以单独拆换,并且拆开一泵头的堵盖,则可以依次取出各种阀芯配件,无需拆卸整个泵头,缩短维护时间和工作量。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乳化液泵,包括泵壳、多个独立设置的泵头,每个泵头均包括泵头体,泵头体可拆卸的装设在泵壳上,泵头体内部具有中空腔室,泵头体上设有吸液入口和排液出口,在所述中空腔室内设置有吸排液阀组件,所述的吸排液阀组件包括吸液阀口、排液阀口、吸液阀芯和排液阀芯,
[0006]泵头体的中空腔室为两端沿第一方向贯通设置,两端开口分别为连通口和封堵口,所述的连通口与设置在泵壳上的液力转化组件连通,所述的封堵口处可拆卸的安装有堵盖,所述吸液阀芯和排液阀芯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的中空腔室内,吸排作业时,吸液阀芯和排液阀芯可受液力转化组件作用实现在第一方向上的同向运动,
[0007]在吸液阀芯向第一方向中的向移动以打开吸液阀口时,排液阀芯向向移动关闭排液阀口,此时处于吸液状态,在排液阀芯向第一方向中的向移动打开排液阀口时,吸液阀芯向向移动关闭吸液阀口,此时处于排液状态。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09]1.本专利技术设计多个分体独立泵头:体积小、重量轻、独立组装定位,可以哪组中空腔室损坏更换哪组,更换独立泵头,节约维护成本。
[0010]2.吸液阀芯和排液阀芯运动方向一致,拆开泵头的堵盖,可以从封堵口依次取出各种阀芯配件,无需拆卸泵头,缩短维护时间和工作量。
[0011]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的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设计吸排液阀水平布置,便于将阀芯从侧边取出。
[0013]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液力转化组件的柱塞、吸液阀芯和排液阀芯同轴或平行设置。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吸排液阀芯布置与液力转化组件的柱塞平行或同轴结构目的增强过流性能。
[0015]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泵壳上具有多个泵头安装凸台,各泵头体装于对应的安装凸台上,安装凸台还插入泵头体的连通口中,并且安装凸台的内圈通口与泵头体的中空腔室连通。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泵头体安装方便,直接利用泵头体的连通口供安装凸台插入,并且安装凸台的内圈通口与泵头体的中空腔室连通,便于液力转化组件的柱塞动作实现吸液。
[0017]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吸排液阀组件还包括吸排液阀座,所述的吸排液阀座可拆卸的装设在中空腔室内,在吸排液阀座上设有所述吸液阀口和排液阀口,泵头体内腔室分隔有位于排液阀口与连通口之间的与吸液入口相连通的吸液腔、位于排液阀口与封堵口之间的与排液出口相连通的排液腔,吸液腔和排液腔经排液阀口导通,吸液阀口将吸液腔与吸液入口导通,所述吸液阀芯和所述排液阀芯设置在各自液腔内。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排液阀座结构设计简单,便于与吸液阀芯和排液阀芯配合。
[0019]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吸液阀芯内部还具有吸液通道,所述的吸液通道贯通设置在中空腔室内。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液通道与中空腔室导通,便于液力转化组件进行作业。
[0021]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吸液阀芯的吸液通道内圈面上具有挡液环圈,吸液阀芯具有限位部,吸排液阀座与泵头体之间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部在限位槽内滑移以限制吸液阀芯的滑移位置。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体可推动挡液环圈,便于带动吸液阀芯移动,通过限位部在限位槽内滑移,实现限制吸液阀芯的滑移位置,避免滑移过量。
[0023]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吸排液阀组件还包括阀套和复位件,所述的阀套具有内圈的阀腔和外圈的排液通道,排液阀芯活动设置在阀腔中,所述的复位件驱使排液阀芯封堵排液阀口,所述排液通道贯通设置在中空腔室内。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阀套的阀腔便于排液阀芯活动,排液通道便于排液。
[0025]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设置:吸排液阀座上具有抵压台面,所述的阀套经堵盖抵于所述的抵压台面上。
[00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阀套抵压在吸排液阀座与堵盖之间,便于拆卸。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图;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泵头吸液状态图;
[0030]图4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泵头排液状态图;
[0031]图5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泵壳的安装凸台一侧结构图;
[0032]图6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泵头体与吸排液阀座的装配图;
[0033]图7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吸排液阀组件的结构图;
[0034]图8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泵头爆炸图;
[0035]图9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吸液阀芯的结构图;
[0036]图10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阀套的结构图。
[0037]图中:泵壳1、泵头2,泵头体21、中空腔室211,吸液入口2A、排液出口2B、吸排液阀组件22、吸液阀口221、排液阀口222、吸液阀芯223、排液阀芯224、连通口211A、封堵口211B、堵盖23、液力转化组件3、柱塞31、泵头安装凸台4、通口41、吸排液阀座225、吸液腔211C、排液腔211D、吸液通道2231、挡液环圈2232、限位部2233、限位槽5、阀套226、复位件227、阀腔2261、排液通道2262、抵压台面2251。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乳化液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壳(1)、多个独立设置的泵头(2),每个泵头(2)均包括泵头体(21),泵头体(21)可拆卸的装设在泵壳(1)上,泵头体(21)内部具有中空腔室(211),泵头体(21)上设有吸液入口(2A)和排液出口(2B),在所述中空腔室(211)内设置有吸排液阀组件(22),所述的吸排液阀组件(22)包括吸液阀口(221)、排液阀口(222)、吸液阀芯(223)和排液阀芯(224),泵头体(21)的中空腔室(211)为两端沿第一方向贯通设置,两端开口分别为连通口(211A)和封堵口(211B),所述的连通口(211A)与设置在泵壳(1)上的液力转化组件(3)连通,所述的封堵口(211B)处可拆卸的安装有堵盖(23),所述吸液阀芯(223)和排液阀芯(224)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的中空腔室(211)内,吸排作业时,吸液阀芯(223)和排液阀芯(224)可受液力转化组件(3)作用实现在第一方向上的同向运动,在吸液阀芯(223)向第一方向中的A向移动以打开吸液阀口(221)时,排液阀芯(224)向A向移动关闭排液阀口(222),此时处于吸液状态,在排液阀芯(224)向第一方向中的B向移动打开排液阀口(222)时,吸液阀芯(223)向B向移动关闭吸液阀口(221),此时处于排液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乳化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乳化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力转化组件(3)的柱塞(31)、吸液阀芯(223)和排液阀芯(224)同轴或平行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乳化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1)上具有多个泵头安装凸台(4),各泵头体(21)装于对应的安装凸台(4)上,安装凸台(4)还插入泵头体(21)的连通口(211A)中,并且安装凸台(4)的内圈通口(41)与泵头体(21)的中空腔室(211)连通。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博刘银报刘建军云俊文陈仁建宋艳斌郑铠王立强赵亮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东煤炭分公司浙江中煤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