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重庆大学专利>正文

基于TD3算法的电动汽车空调与乘客舱热管理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760697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10: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基于TD3算法的电动汽车空调与乘客舱热管理控制方法,属于整车热管理技术领域,包括步骤:S1:建立汽车空调与乘客舱的热耦合模型;S2:建立乘客热舒适性评估计算模型;S3:进行TD3算法的设计及智能体训练验证;S4:结合乘客热舒适性评估模型,建立关于汽车空调与乘客舱热耦合模型相匹配的基于TD3算法的控制策略。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基于强化学习TD3算法的控制策略,更适合于复杂多变的环境控制问题,使控制更加节能,且在整个车辆行驶过程中能为乘客的舒适安全保驾护航。客的舒适安全保驾护航。客的舒适安全保驾护航。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TD3算法的电动汽车空调与乘客舱热管理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整车热管理
,涉及基于TD3算法的电动汽车空调与乘客舱热管理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电动汽车乘客舱环境的舒适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驾驶体验,而好的驾驶体验又可以进一步降低交通事故发生风险,也有利于提高驾驶安全性。乘客舱的舒适温度调节离不开空调,而空调能耗又是电动汽车能耗的重要部分,其对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影响同样很大:相同工况下若开启空调则会使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大幅度下降,因此,需要更加精确与智能的控制器对乘员舱热平衡进行调节。
[0003]实现压缩机转速的精确控制是保障乘员舱温度精确控制的前提。电动汽车压缩机主要以电机带动的方式运行,不受车速和发动机转速影响,控制较为灵活精确。在控制领域中,现如今的控制方法类型多样。现在汽车空调系统主流的控制方法,是基于规则的开关控制器并根据相应的查表的方式进行控制,包括PID控制方法,模糊控制方法,或者结合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的方法等一些较为传统的方法。这些传统的控制方法主要根据系统给予的反馈信号,利用目标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TD3算法的电动汽车空调与乘客舱热管理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移动边界法和集总参数法建立汽车空调系统的一维仿真模型,所述汽车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膨胀阀;建立汽车乘客舱系统的动态热模型,并与空调系统模型进行耦合,建立电动汽车空调与乘客舱热耦合模型;S2、建立乘客热舒适性评估计算模型;S3、进行TD3算法的设计;S31、对TD3算法引入目标策略平滑机制;TD3算法如下:TD3算法如下:TD3算法如下:其中,y1表示对进行优化,y2表示对进行优化;θ
i
为Critic网络参数,为Actor网络参数;目标策略更新后的公式为:其中,∈~clip(N(0,σ)代表所添加的噪声服从高斯分布,且噪声的绝对值小于等于超参数c;S32、进行TD3算法的智能体设计;选取状态空间元素,所述状态空间元素包括乘客舱温度T
cab
与目标温度之差的绝对值、PMV值、以及空调能耗;空调能耗包括压缩机能耗E
AC
和换热器风扇能耗T
evap
,wall;State={|T
cab

25℃|,PMV,E
AC
,T
evap,wall
}选取压缩机转速和换热器风扇转速作为智能体的控制动作:action={N
comp
,N
fan
}采用主线奖励和辅线奖励结合的方式设计奖励函数,将人体热舒适的重要指标PMV和空调能耗设计为主线奖励;S33、设置TD3算法的智能体参数,并进行强化学习训练,当乘客舱温度超过预设高温阈值或低于预设低温阈值时,所述强化学习训练停止;S4、进行智能体训练验证,建立关于汽车空调与乘客舱热耦合模型相匹配的控制策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TD3算法的电动汽车空调与乘客舱热管理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1中,汽车空调系统的一维仿真模型包括:S11、建立压缩机内制冷剂一维动态模型,表示如下:S11、建立压缩机内制冷剂一维动态模型,表示如下:η
v
=f1(N
comp
,P
c
/P
e
)
η
is
=f2(N
comp
,P
c
/P
e
)其中,η
v
代表压缩机的容积效率,ρ
r
代表压缩机入口处制冷剂的密度,N
comp
代表压缩机的转速;v
d
代表压缩机的排量;h
c,o
代表压缩机出口处的比焓,h
c,i
代表压缩机入口处的比焓,h
is,o
代表在等熵压缩下的制冷剂的出口比焓,η
is
代表压缩机在等熵压缩条件下的等熵效率;f1代表压缩机容积效率和等熵效率对压缩机进口压差的拟合函数,f2代表压缩机容积效率和等熵效率对压缩机出口压差的拟合函数,P
c
/P
e
代表压缩机出入口的压比,其中P
c
代表冷凝器的压力,P
e
代表蒸发器的压力;S12、蒸发器建模,对于蒸发器的两相区长度le的变化由下式得到:其中,ρ
le
代表制冷剂的密度,h
lge
代表制冷剂发生相变吸收的潜热,A
e
代表蒸发器扁管结构的截面面积,代表制冷剂在蒸发器的两相阶段中平均蒸气比例,代表蒸发器入口的制冷剂质量流量,h
ge
代表制冷剂在蒸发器出口处的焓值,h
ie
则代表制冷剂在蒸发器进口处的焓值,a
ie
代表蒸发器壁面与制冷剂的换热系数,D
ie
代表蒸发器管内直径,T
we
代表蒸发器壁面的温度,T
re
代表目前压力状态下的制冷剂温度;蒸发器中制冷剂蒸气密度用如下公式表示:其中,L
e
代表蒸发器所有扁管的总长度,ρ
ge
代表气体状态下饱和制冷剂的密度,P
e
代表制冷剂的当下压力,代表蒸发器出口的制冷剂质量流量,蒸发器壁面的温度变化为:a
oe
=f
p2
(N
fan
))其中,C
p
代表蒸发器的比热容,m代表蒸发器的质量,α
ish
代表在蒸发器过热阶段中的制冷剂与壁面的换热系数,T
ie
代表入口制冷剂温度,a
oe
代表蒸发器在空气侧换热系数,其中f
p2
、N
fan
分别表示多项式拟合公式和蒸发器风扇的转速,A
oe
代表蒸发器空气侧的迎风面积,T
ae
代表蒸发器入口周围的环境空气温度,代表空气侧的空气质量流量,C
p,air,mix
代表空气的比热容,T
air,mix
代表在混合风门作用后的进入蒸发器的空气的温度,代表乘客舱中的以前的空气质量流量,代表外界环境中的新的空气质量流量,C
p,air,cab
和C
p,air,amb
则是二者对应的空气比热;和的和为混合后的总的空气质量流量量的计算方式如下:
其中,γ
cycle
代表旧风在混合风中所占的循环比例,ρ
air,cab
代表旧风的密度,ρ
air,amb
代表新风的密度,V
air
代表混合风门的进风总量,其大小受风扇转速影响;S13、冷凝器建模:S13、冷凝器建模:S13、冷凝器建模:假定空调系统制冷剂在整个制冷循环管路中没有泄露,则系统中总的制冷剂的质量保持不变,则蒸发器和冷凝器中制冷剂总的质量视为常数,故有:其中,ρ
lc
为冷凝器中液体制冷剂的密度,h
lgc
为冷凝器中制冷剂的气化潜热,A
c
为冷凝器的扁管微通道总的截面积,为冷凝器两相区的平均空隙率,h
gc
、h
lc
和h
ic
分别表示在当前压力下冷凝器中气体、液体以及进口制冷剂的比焓值,a
ic
是两相区中冷凝器内壁与制冷剂间的换热系数,D
ic
冷凝器扁管内部的直径,T
wc
为冷凝器壁面温度,T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波谢翌李亚敏张扬军李夔宁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