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现浇混凝土坡屋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75669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0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现浇混凝土坡屋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对于坡度大于等于2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现浇混凝土坡屋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现浇坡屋面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现浇混凝土坡屋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坡屋面(坡度在25
°
~75
°
之间的屋面)以其美观的造型、灵活多变的组合方式和良好的排水、隔热保温性能在各类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传统的简单木结构坡屋面已经不适应现代建筑的安全功能要求,应运而生的坡屋面混凝土结构也就随之广泛应用。
[0003]现浇混凝土坡屋面在施工过程中难度大,整体施工质量难以控制,施工难点多容易发生质量问题。这些难点主要存在于混凝土振捣困难、不易密实,在振捣过程中易造成混凝土滑落、松散、离析现象,天窗、通风孔等处因构造复杂,实际防水效果不尽如意,渗漏时有发生。
[0004]为解决坡屋面混凝土浇筑难题,现有专利技术有如下几种:
[0005]1、申请号为CN201910303625.8的《一种坡屋面混凝土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其技术方案是采用预制马凳筋控制混凝土结构层的厚度,以及上下层钢筋保护层的厚度,确保结构层的平整度和密实度,存在马凳筋在斜坡面上极易倒歪引起钢筋位置下滑,影响工作人员后续操作的问题。
[0006]2、申请号为CN202211062131.3的《坡屋面混凝土浇筑方法》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其技术方案是采用钢丝网截流来保证坡屋面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从而保证屋面成型质量及混凝土内部的密实度,减少了屋面渗漏隐患,存在钢丝网与模板垂直,使得钢丝网与竖直方向有一个倾角,浇筑时易形成该夹角下混凝土镂空,同时该夹角处振捣棒需垂直模板插入混凝土内才能使得振捣效果最佳,然而由于坡屋面具有一定的坡度,工人不易将振捣棒垂直插入或倾斜插入该夹角处,且插入难度随坡屋面坡度增大而增加,容易造成钢丝网下端处振捣不均匀或漏振,导致混凝土空洞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供了一种现浇混凝土坡屋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马凳筋在斜坡面上极易倒歪引起钢筋位置下滑,且钢丝网与模板垂直,使得钢丝网与竖直方向有一个倾角,浇筑时极易形成该夹角下混凝土镂空,导致混凝土空洞发生的问题。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种现浇混凝土坡屋面结构,对于坡度大于等于25
°
小于等于40
°
的坡屋面,包括架设在屋顶的底层模板,所述底层模板之上由近及远依次铺设有平行于底层模板的板底钢筋和板面钢筋,所述底层模板上设有V字形马凳筋,所述V字形马凳筋以平行于底层模板的方式与板面钢筋固定连接,所述V字形马凳筋的两相对自由端分别固定有支撑于底层模板的支撑杆,所述底层模板上还设有若干钢丝截流网,若干所述钢丝截流网均沿竖直方向设置;
[0009]对于坡度大于40
°
小于等于75
°
的坡屋面,包括架设在屋顶的底层模板,所述底层模板之上由近及远依次铺设有平行于底层模板的板底钢筋、板面钢筋和面层模板,所述面层模板与底层模板之间的距离等于坡屋面混凝土浇筑层的厚度,所述底层模板与面层模板之间通过对拉螺栓定位,所述对拉螺栓一侧固定有加强对拉螺栓稳定性的斜支撑件,所述斜支撑件位于面层模板与底层模板之间,所述斜支撑件末端与底层模板相抵,且斜支撑件的中间段分别与板面钢筋、板底钢筋固定连接,使得斜支撑件对板面钢筋形成支撑,所述底层模板与面层模板之间还设有若干钢丝截流网,若干所述钢丝截流网均沿竖直方向设置。
[0010]进一步地,所述板面钢筋包括板面上层钢筋和板面下层钢筋,板面上层钢筋沿坡屋面坡度方向布置,板面下层钢筋沿坡屋面横向布置,所述V字形马凳筋的尖端沿坡屋面的坡度方向朝上,所述V字形马凳筋的尖端位于板面上层钢筋之上且二者固定连接,所述V字形马凳筋的两直线段均位于板面下层钢筋下方并分别与板面下层钢筋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垂直于V字形马凳筋的V字形平面。
[0011]进一步地,所述板底钢筋上设有导轨钢筋,所述导轨钢筋位于板面钢筋上方并沿坡屋面横向布置,所述导轨钢筋上表面即为混凝土面,所述导轨钢筋与板底钢筋之间设有钢筋头,所述钢筋头的两端分别与板底钢筋、导轨钢筋固定连接,对导轨钢筋形成支撑。
[0012]进一步地,所述面层模板由多个间隔设置的分段面层模板组成,(每个分段面层模板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对拉螺栓的数量、分布),相邻分段面层模板端部与底层模板之间形成的槽体用作混凝土分段浇筑时的振捣槽,所述钢丝截流网与面层模板一一对应,各钢丝截流网分别位于所对应的面层模板底部。
[0013]进一步地,所述对拉螺栓与面层模板之间设有支撑木方,所述支撑木方位于面层模板之上且贴合面层模板,所述对拉螺栓依次穿过支撑木方、面层模板、底层模板,对支撑木方、面层模板和底层模板形成锁紧固定。
[0014]一种现浇混凝土坡屋面施工方法,对于坡度大于等于25
°
小于等于40
°
的坡屋面,包括以下步骤:
[0015]a、安装底层模板;
[0016]b、绑扎板底钢筋,在底层模板上用钢筋条绑扎出板底钢筋网片,并在板底钢筋与底层模板之间放置垫块;
[0017]c、绑扎板面钢筋,在板底钢筋上方用钢筋条绑扎出板面钢筋网片;
[0018]d、安装V字形马凳筋,在底层模板上均匀间隔设置V字形马凳筋;
[0019]e、绑扎钢丝截流网,沿坡屋面坡度方向间隔设置多道钢丝截流网,各钢丝截流网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钢丝截流网的上表面即为混凝土面,多道钢丝截流网将坡屋面划分为多块浇筑带;
[0020]f、安装导轨钢筋,在板底钢筋上均匀间隔设置导轨钢筋,导轨钢筋通过钢筋头与板底钢筋焊接牢固,所述导轨钢筋的上表面即为混凝土面;
[0021]g、混凝土浇筑,对坡屋面进行混凝土浇筑,浇筑顺序由上往下纵向分块浇筑,每块混凝土浇筑后进行振捣;
[0022]h、控制平整度,根据设置的导轨钢筋,采用刮尺在导轨钢筋上对浇筑的混凝土进行板面找平,控制混凝土面标高;
[0023]对于坡度大于40
°
小于或等于75
°
的坡屋面,包括以下步骤:
[0024]A、安装底层模板;
[0025]B、绑扎板底钢筋,在底层模板上用钢筋条绑扎出板底钢筋网片,并在板底钢筋与底层模板之间放置垫块;
[0026]C、绑扎板面钢筋,在板底钢筋上方用钢筋条绑扎出板面钢筋网片;
[0027]D、安装面层模板,面层模板沿坡屋面的坡度方向设置500mm宽,间隔1000mm再设一道500mm宽面层模板,直至屋顶,形成局部双面支模带,面层模板以50
×
100mm木方做龙骨,采用Φ12mm对拉螺栓定位,并在底层模板与面层模板的内侧分别通过螺母锁紧固定,对拉螺栓中间断开焊接止水环,对拉螺栓靠近面层模板的螺母部位焊接斜支撑件作为限位,增加其稳定性,斜支撑件末端与底层模板相抵,斜支撑件中间段分别与板面钢筋、板底钢筋点焊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现浇混凝土坡屋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对于坡度大于等于25
°
小于等于40
°
的坡屋面,包括架设在屋顶的底层模板(1),所述底层模板(1)之上由近及远依次铺设有平行于底层模板(1)的板底钢筋(2)和板面钢筋(3),所述底层模板(1)上设有V字形马凳筋(5),所述V字形马凳筋(5)以平行于底层模板(1)的方式与板面钢筋(3)固定连接,所述V字形马凳筋(5)的两相对自由端分别固定有支撑于底层模板(1)的支撑杆,所述底层模板(1)上还设有若干钢丝截流网(6),若干所述钢丝截流网(6)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对于坡度大于40
°
小于等于75
°
的坡屋面,包括架设在屋顶的底层模板(1),所述底层模板(1)之上由近及远依次铺设有平行于底层模板(1)的板底钢筋(2)、板面钢筋(3)和面层模板(4),所述面层模板(4)与底层模板(1)之间的距离等于坡屋面混凝土浇筑层的厚度,所述底层模板(1)与面层模板(4)之间通过对拉螺栓(11)定位,所述对拉螺栓(11)一侧固定有加强对拉螺栓(11)稳定性的斜支撑件(13),所述斜支撑件(13)位于面层模板(4)与底层模板(1)之间,所述斜支撑件(13)末端与底层模板(1)相抵,且斜支撑件(13)的中间段分别与板面钢筋(3)、板底钢筋(2)固定连接,使得斜支撑件(13)对板面钢筋(3)形成支撑,所述底层模板(1)与面层模板(4)之间还设有若干钢丝截流网(6),若干所述钢丝截流网(6)均沿竖直方向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现浇混凝土坡屋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面钢筋(3)包括板面上层钢筋和板面下层钢筋,板面上层钢筋沿坡屋面坡度方向布置,板面下层钢筋沿坡屋面横向布置,所述V字形马凳筋(5)的尖端沿坡屋面的坡度方向朝上,所述V字形马凳筋(5)的尖端位于板面上层钢筋之上且二者固定连接,所述V字形马凳筋(5)的两直线段均位于板面下层钢筋下方并分别与板面下层钢筋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垂直于V字形马凳筋(5)的V字形平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现浇混凝土坡屋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底钢筋(2)上设有导轨钢筋(7),所述导轨钢筋(7)位于板面钢筋(3)上方并沿坡屋面横向布置,所述导轨钢筋(7)上表面即为混凝土面,所述导轨钢筋(7)与板底钢筋(2)之间设有钢筋头(8),所述钢筋头(8)的两端分别与板底钢筋(2)、导轨钢筋(7)固定连接,对导轨钢筋(7)形成支撑。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现浇混凝土坡屋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模板(4)由多个间隔设置的分段面层模板(4)组成,相邻分段面层模板(4)端部与底层模板(1)之间形成的槽体用作混凝土分段浇筑时的振捣槽,所述钢丝截流网(6)与面层模板(4)一一对应,各钢丝截流网(6)分别位于所对应的面层模板(4)底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现浇混凝土坡屋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拉螺栓(11)与面层模板(4)之间设有支撑木方(14),所述支撑木方(14)位于面层模板(4)之上且贴合面层模板(4),所述对拉螺栓(11)依次穿过支撑木方(14)、面层模板(4)、底层模板(1),对支撑木方(14)、面层模板(4)和底层模板(1)形成锁紧固定。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现浇混凝土坡屋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拉螺栓(11)中部固定连接有止水环(1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现浇混凝土坡屋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底钢筋(2)与底层模板(1)之间设有垫块(9)。8.一种现浇混凝土坡屋面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坡度大于等于25
°
小于等于4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骏毅聂波朱洪高峰唐颖李金洋金文渊王梓丞龚毅杨乙罗志斌李洋卢怡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