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托底实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0530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14: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托底实验装置,属于汽车实验设备领域。包括:第一移动机构、第二移动机构和冲击机构;第二移动机构滑动安装在第一移动机构上端面,且第一移动机构与第二移动机构相互垂直分布;冲击机构滑动安装在第二移动机构上端面;整个装置安装在电动车的电池包底盘下方,通过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相互垂直分布,实现冲击机构在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所覆盖范围内的移动,进而在冲击机构对汽车的地盘电池包的冲击实验时可以有效的收集到电池包各个部位的抗冲击数据,提高数据精确性和全面性。据精确性和全面性。据精确性和全面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托底实验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实验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托底实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当前,电动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销量庞大。其中绝大部分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放置在汽车底盘上。在行驶过程中,容易受到飞溅的石子、石头或其他路面凸起物体冲击,对电池包的安全构成威胁。测试电池包抗冲击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0003]但是目前的汽车托底实验装置为固定式。1是安放位置固定;2是冲击块的冲击力大小固定。但由于汽车行驶路面复杂,电池包前后左右各个位置都可能受到冲击,且由于石子个头大小不一,进一步造成对电池包冲击力有大有小。因此当前的固定式汽车托底实验装置无法满足要求。
[0004]因此,亟需一种能汽车托底实验装置,可以有效完成对汽车动力电池底面任何部位,以及可进行不同冲击强度的实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汽车托底实验装置,结构简单、实用性强、效果好。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第一移动机构、第二移动机构和冲击机构;
[0008]所述第二移动机构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一移动机构上端面,且所述第一移动机构与所述第二移动机构相互垂直分布;所述冲击机构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二移动机构上端面。
[000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整个装置安装在电动车的电池包底盘下方,通过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相互垂直分布,实现冲击机构在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二移动机构所覆盖范围内的移动,进而在冲击机构对汽车的地盘电池包的冲击实验时可以有效的收集到电池包各个部位的抗冲击数据,提高数据精确性和全面性。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1]进一步,所述第一移动机构包括底座支架、第一电机、第一丝杆和第一滑块,所述底座支架为凹槽长条状,所述第一丝杆转动安装在所述底座支架的凹槽内,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在所述底座支架的侧端,并连接带动所述第一丝杆转动,所述第一滑块安装在所述第一丝杆上,并沿所述第一丝杆移动,所述底座支架的上端面设有两条平行的第一滑动槽。
[0012]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底座支架为凹槽长条状方便保护丝杆和滑块,第一电机带动第一丝杆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滑块在第一丝杆上的移动,实现了第二移动机构在第一移动机构上端的移动易控性,同时第一滑动槽相当于导轨确保运动的平稳性。
[0013]进一步,所述第二移动机构包括滑动支架、第二电机、第二丝杆和第二滑块;所述滑动支架也为凹槽长条状,且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滑块上,所述滑动支架下端面设有两条凸起滑块与所述第一滑动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丝杆转动安装在所述滑动支架的凹槽内,
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在所述滑动支架的侧端,并连接带动所述第二丝杆转动,所述第二滑块安装在所述第二丝杆上,并沿所述第二丝杆移动,所述滑动支架上端面也设有两条平行第二滑动槽。
[0014]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滑动支架在第一滑动槽上滑动,同时第二滑块在滑动支架内部沿第二丝杆移动,进而实现第二滑块更广的覆盖面积,采用丝杆结构便于电机精确控制移动行程。
[0015]进一步,所述冲击机构包括滑动箱体、第三电机、第一传动带、传动轮、第二传动带、曲柄和冲击顶块;所述滑动箱体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滑块上,且所述滑动箱体下端面设有两箱体滑块与所述第二滑动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三电机、传动轮和曲柄均安装在所述滑动箱体内部,所述第三电机通过所述第一传动带连接并带动所述传动轮转动,所述传动轮通过所述第二传动带带动所述曲柄转动,所述冲击顶块安装在所述曲柄上,所述滑动箱体上端设有供所述顶块进出的通口,所述顶块随所述曲柄的转动而进行上下往复移动。
[001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滑动箱体随第二滑块移动,当移动到电池包的待试验位置,通过第三电机带动曲柄转动来实现冲击顶块对电池包的冲击实验,整个过程可模拟飞溅的石子、石头或其他路面凸起物体等冲击对电池包的影响,提高实验精度。
[0017]进一步,所述传动轮包括传入齿轮、断开结构和传出齿轮,所述第三电机通过所述第一传动带连接并带动所述传入齿轮转动,所述断开结构连接或断开所述传入齿轮和所述传出齿轮之间的传动,所述传出齿轮通过所述第二传动带带动所述曲柄转动。
[001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传入齿轮实现第三电机的转动传入并带动曲柄转动,断开结构用于在紧急情况下断开传入齿轮与传出齿轮的连接,使得末端曲柄的冲击能即刻停止,避免惯性下的持续冲击,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0019]进一步,所述断开结构包括惰轮和拔叉,所述惰轮与所述传入齿轮平行间隔分布,所述拔叉与所述惰轮连接,且拔叉通过移动来带动所述惰轮连接或分开所述传入齿轮与所述传出齿轮之间的传动。
[002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拔叉带动惰轮移动进而断开传入齿轮与传出齿轮之间的转动连接,提高整体安全性。
[0021]进一步,所述冲击顶块上端安装有可拆卸撞击头。
[0022]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更换不同的撞击头来满足模拟不同的路面情况。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装置结构俯视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冲击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7]1、第一移动机构;11、底座支架;111、第一滑动槽;12、第一电机;13、第一丝杆;2、第二移动机构;21、滑动支架;211、第二滑动槽;22、第二电机;23、第二丝杆;3、冲击机构;31、滑动箱体;32、第三电机;33、第一传动带;34、传动轮;341、断开结构;35、第二传动带;36、曲柄;37、冲击顶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使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9]实施例1:如图1

3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汽车托底实验装置的实施例,包括:
[0030]第一移动机构1、第二移动机构2和冲击机构3;
[0031]第二移动机构2滑动安装在第一移动机构1上端面,且第一移动机构1与第二移动机构2相互垂直分布;冲击机构3滑动安装在第二移动机构2上端面。
[0032]具体的,将本装置放置在带底盘电池包的汽车下方。通过调节第一移动机构1和第二移动机构2,将冲击机构3移动到电池包需实验测试的部位,启动冲击机构3完成对电池包的路面模拟冲击情况,其中第一移动机构1与第二移动机构2垂直交叉分布,实现冲击机构3更宽广的运动覆盖范围。
[0033]应理解的,第二移动机构2在第一移动机构1的带动下进行移动,冲击机构3在第二移动机构2的带动下移动,本专利技术中冲击机构3可以前后左右平移,也即是可以冲击汽车动力电池底面任何部位,通过可实时灵活调节冲击机构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托底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移动机构(1)、第二移动机构(2)和冲击机构(3);所述第二移动机构(2)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一移动机构(1)上端面,且所述第一移动机构(1)与所述第二移动机构(2)相互垂直分布;所述冲击机构(3)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二移动机构(2)上端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托底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机构(1)包括底座支架(11)、第一电机(12)、第一丝杆(13)和第一滑块,所述底座支架(11)为凹槽长条状,所述第一丝杆(13)转动安装在所述底座支架(11)的凹槽内,所述第一电机(12)安装在所述底座支架(11)的侧端,并连接带动所述第一丝杆(13)转动,所述第一滑块安装在所述第一丝杆(13)上,并沿所述第一丝杆(13)移动,所述底座支架(11)的上端面设有两条平行的第一滑动槽(1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托底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机构(2)包括滑动支架(21)、第二电机(22)、第二丝杆(23)和第二滑块;所述滑动支架(21)也为凹槽长条状,且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滑块上,所述滑动支架(21)下端面设有两条凸起滑块与所述第一滑动槽(111)滑动连接;所述第二丝杆(23)转动安装在所述滑动支架(21)的凹槽内,所述第二电机(22)安装在所述滑动支架(21)的侧端,并连接带动所述第二丝杆(23)转动,所述第二滑块安装在所述第二丝杆(23)上,并沿所述第二丝杆(23)移动,所述滑动支架(21)上端面也设有两条平行第二滑动槽(21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托底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锐姜立帆莫永浩刘娜黄焕超韦韬刘翔兰清旭余晖刘龙灯杨永聪韦宏薇覃翅鹏
申请(专利权)人:方盛车桥柳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