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控光控显示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0450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14: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电控光控膜技术领域的一种可控光控显示组件,包括显示模组以及覆盖在显示模组表面的电控光控组件,所述电控光控组件包括第一基底层和第二基底层,第一基底层和第二基底层之间为变光层;所述变光层为纵向间隔结构设置,该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电致变色层,在间隔的电致变色层之间为透光间隔层,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大视角、防窥功能的可调性。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通过开关启动,使显示组件具有防窥的功能;安全的环境下可通过关闭电极,取消防窥功能。能。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控光控显示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控光控膜
,具体为一种可控光控显示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电致变色材料通过将材料在置于不同电子状态,在电化学作用下发生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引起材料的光学性能发生变化的现象,外在表现为材料的颜色随电压改变而循环发生变化,以在透明态和着色态之间来回变化,使得光透过率也随之而改变,因此,电致变色材料作为目前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智能材料之一,以其优异的电学、光学和电致变色性能,具有潜在巨大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
[0003]对于移动终端的防窥膜,很多都是采用光学形态去达到防窥效果,但是这种结构往往会对显示状态造成较大的影响,没办法根据使用的场景进行防窥模式的调整。
[0004]基于此,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可控光控显示组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控光控显示组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可控光控显示组件,包括显示模组以及覆盖在显示模组表面的电控光控膜,所述电控光控膜包括第一基底层和第二基底层,第一基底层和第二基底层之间为变光层;
[0008]所述变光层为间隔结构设置,该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电致变色层,在间隔的电致变色层之间为透光间隔层,在电致变色层以及透光间隔层的外表面两侧还分别设有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可对电致变色层形成变色电压,电致变色层变色后单个透光间隔层在两侧对角线上形成最大可见视角为2α
°
,形成对该可见视角外部的防窥。
[0009]优选的,相邻的所述电致变色层之间间隔为5

60μm,相邻的所述透光间隔层之间间隔为5

100μm,电致变色层和透光间隔层的厚度为10

130μm。
[0010]更进一步,所述电致变色层和透光间隔层均为平行设置。
[0011]优选的,所述电致变色层为聚苯胺类电致变色材料、聚吡咯类电致变色材料或聚噻吩类电致变色材料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
[0012]更进一步,所述透光间隔层为光固化树脂层或透明光学胶。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为氧化锡铟、氧化锌、掺氟氧化锌、掺氟氧化锡的任意一种,在可见光550nm处透光率为80%以上。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基底层和第二基底层均为PET或其他透明基材层,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通过蒸镀、沉积溅射等工艺加工于所述第一基底层和第二基底层表面。
[0015]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的移动终端使用如上所述的可控光控显示组件。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专利技术通过调节电致变色层的着色状态,使得光控显示组件在透明态和变色态之间切换,当光控显示组件处于透明态时,整个显示组件从其他角度均能够得到显示,满足更好的显示状态;当光控显示组件处于着色态时,电致变色层阻挡光线的透过,显示光线只能通过透光间隔层进入进行显示,电致变色层变色后单个透光间隔层在两侧对角线上形成最大可见视角为2α
°
,其他的角度并不能得到屏幕显示光线,形成对该可见视角外部的防窥。
[0018]本专利技术具有透光率高,防窥功能的可调性。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通过开关启动,使显示组件具有防窥的功能;安全的环境下可通过关闭电极,取消防窥功能。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变光层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防窥模式下示意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非防窥模式下示意图。
[0025]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6]1‑
显示模组,2

电控光控膜,3

第一基底层,4

第二基底层,5

变光层,6

电致变色层,7

透光间隔层,8

第一透明导电层,9

第二透明导电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请参阅图1

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控光控显示组件,包括显示模组1以及覆盖在显示模组1表面的电控光控膜2,电控光控膜2,包括第一基底层3和第二基底层4,第一基底层3和第二基底层4均为PET或者其他的透明基材层。第一基底层3和第二基底层4之间为变光层5。
[0029]变光层5为纵向间隔结构设置,该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电致变色层6,电致变色层6为聚苯胺类电致变色材料、聚吡咯类电致变色材料或聚噻吩类电致变色材料任意一种或者组合,透光间隔层7为光固化树脂层或透明光学胶。
[0030]电致变色层6和透光间隔层7均为平行堆叠设置。在间隔的电致变色层6之间为透光间隔层7,相邻的电致变色层6之间间隔为5

60μm,相邻的透光间隔层7之间间隔为5

100μ
m,电致变色层6和透光间隔层7的厚度为100

130μm。在电致变色层6以及透光间隔层7的外表面两侧还分别设有第一透明导电层8和第二透明导电层9,第一透明导电层8和第二透明导电层9为氧化锡铟、氧化锌或掺氟氧化锌或掺氟氧化锡,第一透明导电层8和第二透明导电层9,通过蒸镀、沉积溅射等工艺加工于所述的第一基底层3和第二基底层4的表面。在可见光550nm处透光率为80%以上。第一透明导电层8和第二透明导电层9可对电致变色层6形成变色电压,电致变色层6变色后单个透光间隔层7在两侧对角线上形成最大可见视角为2α
°
,形成对该可见视角外部的防窥。
[0031]一种移动终端,的移动终端具有可控光控显示组件,移动终端可为具有LCD、OLED、MicroLED等屏幕的不限于手机、笔记本电脑、显示器、以及其他商用终端等终端产品。
[0032]本专利技术通过调节电致变色层6的着色状态,使得光控显示组件在透明态和变色态之间切换,当光控显示组件处于透明态时,整个显示组件从其他角度均能够得到显示,满足更好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控光控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模组(1)以及覆盖在显示模组(1)表面的电控光控膜(2),所述电控光控膜(2)包括第一基底层(3)和第二基底层(4),第一基底层(3)和第二基底层(4)之间为变光层(5);所述变光层(5)为间隔结构设置,该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电致变色层(6),在间隔的电致变色层(6)之间为透光间隔层(7),在电致变色层(6)以及透光间隔层(7)的外表面两侧还分别设有第一透明导电层(8)和第二透明导电层(9),第一透明导电层(8)和第二透明导电层(9)可对电致变色层(6)形成变色电压,电致变色层(6)变色后单个透光间隔层(7)在两侧对角线上形成最大可见视角为2α
°
,形成对该可见视角外部的防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控光控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电致变色层(6)之间间隔为5

60μm,相邻的所述透光间隔层(7)之间间隔为5

100μm,电致变色层(6)和透光间隔层(7)的厚度为10

130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祖超王敬翔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莱科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