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电极功能膜和薄膜光伏组件以及正电极的引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70391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14: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电极功能膜,包括基底以及背电极层,在背电极层上设置正电极区和负电极区,正电极区的宽度小于负电极区的宽度,在正电极区和负电极区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负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负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的形状分别为具有大小端的阶梯状,在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的大端区域上分别设置汇流带。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具有该背电极功能膜的薄膜光伏组件以及正电极的引出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降低正电极的面积同时不改变汇流带的尺寸,提高薄膜光伏组件的发电功率。提高薄膜光伏组件的发电功率。提高薄膜光伏组件的发电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电极功能膜和薄膜光伏组件以及正电极的引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薄膜光伏组件制备
,特别涉及一种背电极功能膜和薄膜光伏组件以及正电极的引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薄膜光伏组件内部设置背电极功能膜,作为正负电极引出端的汇流带一般直接贴付在背电极功能膜上。传统的薄膜光伏组件的正负电极引出方式大多受限于汇流带的宽度,尤其正电极作为不发电区域,占用的有效面积比例往往影响薄膜光伏组件的发电功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背电极功能膜和薄膜光伏组件以及正电极的引出方法,既降低组件正电极的面积同时不改变汇流带的尺寸,提高薄膜光伏组件的发电功率。
[0004]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背电极功能膜,包括基底以及设置在该基底表面的背电极层,所述背电极层包括位于中间部位的电池区和位于电池区四周的边缘区,在电池区内设置多条划线槽将电池区切割成多个独立分隔的子电池区,其中,位于最左侧的子电池区为正电极区,位于最右侧的子电池区为负电极区,且正电极区的宽度小于负电极区的宽度;在正电极区和负电极区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负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负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其中,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的形状分别为具有大小端的阶梯状,其小端与所在的正电池区导电连通,小端的宽度不大于所在的正电极区的宽度且不超过其临近的划线槽所在位置,大端的宽度不大于子电池区的宽度;除保留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的背电极层外,边缘区内其它位置的背电极层被去除以露出基底;在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的大端区域上分别设置作为正负电极引出端的汇流带,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的宽度不小于汇流带的宽度。
[0005]进一步地,负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负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的宽度不大于所在的负电极区的宽度且不超过其临近的划线槽所在位置。
[0006]进一步地,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的大小端的高度之和小于边缘区的高度;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的大小端的高度之比为1:1~1:4。
[0007]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还提供一种薄膜光伏组件,在其内部设置有如前所述的背电极功能膜。
[0008]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还提供一种正电极的引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已制备有前电极层的基底包括位于中间部位的电池区和位于电池区四周的边缘区,在电池区上进行P1刻线得到多条P1线槽,每条P1线槽的底部露出基底,多条平行
的P1线槽分别将电池区的前电极层分割成多个独立分隔的子电池区,其中,位于最左侧的子电池区为正电极区,位于最右侧的子电池区为负电极区,正电极区的宽度小于负电极区的宽度;再分别去除位于正电极区和负电极区的上下两端的前电极层并露出基底,分别得到P1正电极起始端清边区、P1正电极终止端清边区、P1负电极起始端清边区和P1负电极终止端清边区,其中,P1正电极起始端清边区和P1正电极终止端清边区的形状分别为具有大小端的阶梯状,其小端与所在的正电池区导电连通,小端的宽度不大于所在的正电极区的宽度且不超过其临近的P1线槽所在位置,大端的宽度不大于子电池区的宽度且不小于后续要设置的汇流带的宽度。
[0009]步骤二、在前电极层表面上继续制备吸光层,在吸光层上进行P2刻线得到多条P2线槽,每条P2线槽靠近与其对应的P1线槽所在位置,每条P2线槽的底部露出前电极层,再分别去除与正电极区和负电极区所对应的上下两端的吸光层并露出前电极层,分别得到P2正电极起始端清边区、P2正电极终止端清边区、P2负电极起始端清边区和P2负电极终止端清边区,其中,P2正电极起始端清边区和P2正电极终止端清边区的宽度分别与所对应的P1正电极起始端清边区和P1正电极终止端清边区的大端的宽度相互一致,P2正电极起始端清边区和P2正电极终止端清边区的高度分别小于所对应的P1正电极起始端清边区和P1正电极终止端清边区的高度,P2正电极起始端清边区和P2正电极终止端清边区在高度方向分别不超过P1正电极起始端清边区和P1正电极终止端清边区的小端所在位置。
[0010]步骤三、在吸光层表面上继续制备背电极层,在背电极层上进行P3刻线得到多条P3线槽,每条P3线槽靠近与其对应的P2线槽所在位置,每条P3线槽的底部露出吸光层,在与正电极区和负电极区所对应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负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负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其中,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的形状分别与所对应的P1正电极起始端清边区和P1正电极终止端清边区的形状相互一致,也分别为具有大小端的阶梯状,其小端与所在的正电池区导电连通,小端的宽度不大于所在的正电极区的宽度且不超过其临近的P3线槽所在位置,大端的宽度分别与所对应的P1正电极起始端清边区和P1正电极终止端清边区的宽度相互一致,除保留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的背电极层外,去除边缘区内其它位置的背电极层以露出吸光层得到P3清边区;在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的大端区域上分别设置作为正负电极引出端的汇流带。
[0011]进一步地,正电极的引出方法还包括:在步骤一中,所述P1负电极起始端清边区和P1负电极终止端清边区的宽度不大于所在的负电极区的宽度且不超过其临近的P1线槽所在位置;在步骤二中,P2负电极起始端清边区和P2负电极终止端清边区的宽度不大于所在的负电极区的宽度且不超过其临近的P2线槽所在位置;在步骤三中,负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负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的宽度不大于所在的负电极区的宽度且不超过其临近的P3线槽所在位置。
[0012]进一步地,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的大小端的高度之和小于边缘区的高度。
[0013]进一步地,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的大小端的高度之比为1:1~1:4。
[0014]进一步地,所述P1刻线、P2刻线和P3刻线的加工方法分别为激光蚀刻方式或掩膜板方式进行加工。
[0015]进一步地,所述P1清边区、P2清边区和汇流带引出区的加工方法分别为激光蚀刻方式或掩膜板方式进行加工。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背电极功能膜和薄膜光伏组件以及正电极的引出方法,在背电极层的边缘区所在区域内设置汇流带引出区,作为正负电极的汇流带仅与汇流带引出区内的背电极层连接,不再直接与电池区内的背电极层连接,在不破坏原有薄膜光伏组件结构的前提下将正负电极引出,对于薄膜光伏组件的封装及检测无不良影响。既降低组件正电极的面积同时不改变汇流带的尺寸,提高薄膜光伏组件的发电功率。通过改变背电极层与汇流带的连接方式,实现正负电极所需要的导通,避免常规接触式所存在的磨损划伤及应力老化衰减的问题,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电极功能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以及设置在该基底表面的背电极层,所述背电极层包括位于中间部位的电池区和位于电池区四周的边缘区,在电池区内设置多条划线槽将电池区切割成多个独立分隔的子电池区,其中,位于最左侧的子电池区为正电极区,位于最右侧的子电池区为负电极区,且正电极区的宽度小于负电极区的宽度;在正电极区和负电极区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负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负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其中,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的形状分别为具有大小端的阶梯状,其小端与所在的正电池区导电连通,小端的宽度不大于所在的正电极区的宽度且不超过其临近的划线槽所在位置,大端的宽度不大于子电池区的宽度;除保留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的背电极层外,边缘区内其它位置的背电极层被去除以露出基底;在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的大端区域上分别设置作为正负电极引出端的汇流带,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的宽度不小于汇流带的宽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电极功能膜,其特征在于,负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负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的宽度不大于所在的负电极区的宽度且不超过其临近的划线槽所在位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电极功能膜,其特征在于,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的大小端的高度之和小于边缘区的高度;正电极汇流带起始端引出区和正电极汇流带终止端引出区的大小端的高度之比为1:1~1:4。4.一种薄膜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其内部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背电极功能膜。5.一种正电极的引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已制备有前电极层的基底包括位于中间部位的电池区和位于电池区四周的边缘区,在电池区上进行P1刻线得到多条P1线槽,每条P1线槽的底部露出基底,多条平行的P1线槽分别将电池区的前电极层分割成多个独立分隔的子电池区,其中,位于最左侧的子电池区为正电极区,位于最右侧的子电池区为负电极区,正电极区的宽度小于负电极区的宽度;再分别去除位于正电极区和负电极区的上下两端的前电极层并露出基底,分别得到P1正电极起始端清边区、P1正电极终止端清边区、P1负电极起始端清边区和P1负电极终止端清边区,其中,P1正电极起始端清边区和P1正电极终止端清边区的形状分别为具有大小端的阶梯状,其小端靠近电池区,小端的宽度不大于所在的正电极区的宽度且不超过其临近的P1线槽所在位置,大端的宽度不大于子电池区的宽度且不小于后续要设置的汇流带的宽度;步骤二、在前电极层表面上继续制备吸光层,在吸光层上进行P2刻线得到多条P2线槽,每条P2线槽靠近与其对应的P1线槽所在位置,每条P2线槽的底部露出前电极层,再分别去除与正电极区和负电极区所对应的上下两端的吸光层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衢州纤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