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膜光伏组件正负电极引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70391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14: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薄膜光伏组件正负电极引出方法,在常规的P1刻线/P2刻线/P3刻线三道工序中增加对应的清边工艺,在不破坏原有薄膜光伏组件结构的前提下将正负电极引出,对于薄膜光伏组件的封装及检测无不良影响。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针对不同阶段的薄膜光伏组件的膜层进行区域性的清除,通过背电极层的引出方式进行连接汇流带,实现所需要的导通,避免常规接触式所存在的磨损划伤及应力老化衰减的问题,同时降低了超80%的汇流带的成本。了超80%的汇流带的成本。了超80%的汇流带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薄膜光伏组件正负电极引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薄膜光伏组件制备
,特别涉及一种薄膜光伏组件正负电极引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有薄膜光伏组件的正负电极的引出方式大多采用汇流带直接贴合在组件背电极膜层的正负极上的方式,汇流带在对位与放置过程中会对薄膜光伏组件的背电极膜层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划伤及磨损,并且薄膜光伏组件与汇流带同时经过层压后,主要应力将集中分布在组件的汇流带所在区域上,在常规使用及老化试验测试过程后会加速薄膜光伏组件正负电极的性能衰减及功能衰退,从而使得薄膜光伏组件的性能与外观发生质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薄膜光伏组件正负电极引出方法,既避免了薄膜光伏组件的功能层与汇流带的直接接触,减少相互之间磨蹭的损伤,同时也大大降低的汇流带的材料成本,薄膜光伏组件更加美观,方便后续封装工艺。
[0004]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薄膜光伏组件正负电极引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已制备有前电极层的基底包括位于中间部位的电池区和位于电池区四周的边缘区,在电池区上进行P1刻线得到多条P1线槽,每条P1线槽的底部露出基底,多条平行的P1线槽分别将电池区的前电极层分割成多个独立分隔的子电池区,再分别去除位于最左侧子电池区和最右侧子电池区的上下两端的前电极层并露出基底,得到P1清边区,P1清边区位于边缘区内,P1清边区的宽度不大于所在子电池区的宽度且不超过其临近的P1线槽所在位置。
[0005]步骤二、在前电极层表面上继续制备吸光层,在吸光层上进行P2刻线得到多条P2线槽,每条P2线槽靠近与其对应的P1线槽所在位置,每条P2线槽的底部露出前电极层,再分别去除位于最左侧子电池区和最右侧子电池区的上下两端的吸光层并露出前电极层,得到P2清边区,P2清边区的宽度不大于所对应的P1清边区宽度,P2清边区的高度小于所对应的P1清边区的高度,P2清边区的高度方向分别与对应的电池区所在位置留有空隙。
[0006]步骤三、在吸光层表面上继续制备背电极层,在背电极层上进行P3刻线得到多条P3线槽,每条P3线槽靠近与其对应的P2线槽所在位置,每条P3线槽的底部露出吸光层,在位于最左侧子电池区和最右侧子电池区的上下两端的边缘区内分别设置汇流带引出区,除保留位于汇流带引出区的背电极层之外,去除边缘区内其它位置的背电极层以露出吸光层得到P3清边区,汇流带引出区的宽度不大于所对应的P2清边区宽度,其高度小于边缘区的宽度;在汇流带引出区上分别设置作为正负电极引出端的汇流带。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薄膜光伏组件正负电极引出方法,在常规的P1刻线/P2刻线/P3刻线三道工序中增加对应的清边工艺,在背电极层的边缘区所在区域内设置汇流带引出区,作为正负电极的汇流带仅与汇流带引出区内的背电极层连接,不再直接与电池
区内的背电极层连接,在不破坏原有薄膜光伏组件结构的前提下将正负电极引出,对于薄膜光伏组件的封装及检测无不良影响。本专利技术可以针对不同阶段的薄膜光伏组件的膜层进行区域性的清除,通过改变背电极层与汇流带的连接方式,实现正负电极所需要的导通,避免常规接触式所存在的磨损划伤及应力老化衰减的问题,同时降低了超80%的汇流带的成本。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专利技术薄膜光伏组件正负电极引出方法步骤一的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薄膜光伏组件正负电极引出方法步骤二的原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薄膜光伏组件正负电极引出方法步骤三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10]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薄膜光伏组件正负电极引出方法的较佳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已制备有前电极层1的基底包括位于中间部位的电池区2和位于电池区四周的边缘区3,在电池区2上进行P1刻线得到多条P1线槽4。每条P1线槽4的底部露出基底,多条平行的P1线槽4分别将电池区的前电极层1分割成多个独立分隔的子电池区5。再分别去除位于最左侧子电池区5

和最右侧子电池区5

的上下两端的前电极层1并露出基底,得到P1清边区6。P1清边区6位于边缘区3内。P1清边区6的宽度不大于所在子电池区的宽度且不超过其临近的P1线槽4所在位置,防止其影响相邻的第二节子电池区出现短路问题。
[0011]设置P1清边区6目的将此处的前电极层1进行完全的去除,防止后续制备的背电极层11与其相连接致使短路情况出现。
[0012]如图1所示,在前电极层1上,位于最左侧子电池区5

上下的P1清边区6所在位置分别为正电极的起始端A和终止端C,位于最右侧子电池区5

上下的P1清边区6所在位置分别为负电极的起始端B和终止端D。
[0013]步骤二、在前电极层1表面上继续制备吸光层7,在吸光层7上进行P2刻线得到多条P2线槽8。每条P2线槽8靠近与其对应的P1线槽4所在位置,每条P2线槽8的底部露出前电极层1。再分别去除位于最左侧子电池区5

和最右侧子电池区5

的上下两端的吸光层7并露出前电极层1,得到P2清边区9。P2清边区9的宽度不大于所对应的P1清边区6宽度,P2清边区9的高度小于所对应的P1清边区6的高度,P2清边区9的高度方向分别与对应的电池区2所在位置留有空隙10。
[0014]如图2所示,在吸光层7上,位于最左侧子电池区5

上下的P2清边区9所在位置分别为正电极的起始端E和终止端G,位于最右侧子电池区5

上下的P2清边区9所在位置分别为负电极的起始端F和终止端H。P2清边区9和空隙10均位于边缘区3内。
[0015]设置空隙10,保留的一部分吸光层7用以覆盖步骤一的前电极层1,防止出现其与后续的背电极层11的连接短路情况。
[0016]步骤三、在吸光层7表面上继续制备背电极层11,在背电极层11上进行P3刻线得到多条P3线槽12。每条P3线槽12靠近与其对应的P2线槽8所在位置,每条P3线槽12的底部露出吸光层7。在位于最左侧子电池区5

和最右侧子电池区5

的上下两端的边缘区内分别设置汇流带引出区13。除保留汇流带引出区13的背电极层11之外,去除边缘区3内其它位置的背电极层11以露出吸光层7得到P3清边区15,仅边缘区3内的汇流带引出区13和电池区2内的子电池区5分别保留有背电极层11。汇流带引出区13的宽度不大于所对应的P2清边区9宽度,其高度小于边缘区3的宽度。
[0017]在汇流带引出区13分别上设置作为正负电极引出端的汇流带14,完成正负电极的引出过程。在背电极层11的边缘区3所在区域内设置汇流带引出区13,作为正负电极的汇流带14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膜光伏组件正负电极引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已制备有前电极层的基底包括位于中间部位的电池区和位于电池区四周的边缘区,在电池区上进行P1刻线得到多条P1线槽,每条P1线槽的底部露出基底,多条平行的P1线槽分别将电池区的前电极层分割成多个独立分隔的子电池区,再分别去除位于最左侧子电池区和最右侧子电池区的上下两端的前电极层并露出基底,得到P1清边区,P1清边区位于边缘区内,P1清边区的宽度不大于所在子电池区的宽度且不超过其临近的P1线槽所在位置;步骤二、在前电极层表面上继续制备吸光层,在吸光层上进行P2刻线得到多条P2线槽,每条P2线槽靠近与其对应的P1线槽所在位置,每条P2线槽的底部露出前电极层,再分别去除位于最左侧子电池区和最右侧子电池区的上下两端的吸光层并露出前电极层,得到P2清边区,P2清边区的宽度不大于所对应的P1清边区宽度,P2清边区的高度小于所对应的P1清边区的高度,P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衢州纤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