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布设结构、连杆式滑动门以及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8627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布设布线的线束布设结构、连杆式滑动门以及线束。线束布设结构(1)至少具备副连杆臂(21)和布线(W)。副连杆臂(21)的一端经由第一连结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车身(B)连结,并且另一端经由第二连结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门主体(D)连结,副连杆臂(21)相对于车身(B)以及门主体(D)分别相对转动,并且将门主体(D)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车身(B)滑动移动。布线(W)沿着副连杆臂(21)布设而设置,将车身侧连接器(BC)与门侧连接器(DC)连接。而且,在门主体(D)滑动移动而全开的状态下,布线(W)经过与副连杆臂(21)连结的第一连结部的高度方向Z的下侧而布设。结部的高度方向Z的下侧而布设。结部的高度方向Z的下侧而布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束布设结构、连杆式滑动门以及线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线束布设结构、连杆式滑动门以及线束。

技术介绍

[0002]以往,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滑动门用的布设结构。该滑动门用的布设结构具备:滑动门,其具有由在车身侧设置的引导部引导的滑动部;挠性的导电体,其将滑动门与车身侧电连接,且横穿滑动部所通过的轨迹空间;以及板状的弹性体,其沿着该导电体配置。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13462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然而,作为滑动门的结构,在不是具有滑动部的滑动门而是构成具备将滑动门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车身滑动移动的连杆臂的连杆式滑动门的情况下,例如,需要在车身与滑动门之间布设布线,但在该情况下,期望在乘客打开滑动门进行乘降时,布线不会妨碍乘降。
[0008]因此,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布设布线的线束布设结构、连杆式滑动门以及线束。
[0009]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0]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达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线束布设结构的特征在于,具备:连杆臂,所述连杆臂的一端经由车身侧连结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车身连结,且所述连杆臂的另一端经由门侧连结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门主体连结,所述连杆臂相对于所述车身和所述门主体分别相对转动,并且将所述门主体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滑动移动;以及布线,所述布线沿着所述连杆臂布设而设置,将所述车身侧的连接对象与所述门主体侧的连接对象连接,在所述门主体滑动移动而全开的状态下,所述布线经过所述车身侧连结部的铅垂方向的下侧而布设。
[0011]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连杆式滑动门的特征在于,具备:门主体,所述门主体组装于车身;连杆臂,所述连杆臂的一端经由车身侧连结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车身连结,且所述连杆臂的另一端经由门侧连结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门主体连结,所述连杆臂相对于所述车身和所述门主体分别相对转动,并且将所述门主体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滑动移动;以及布线,所述布线沿着所述连杆臂布设而设置,将所述车身侧的连接对象与所述门主体侧的连接对象连接,在所述门主体滑动移动而全开的状态下,所述布线经过所述车身侧连结部的铅垂方向的下侧而布设。
[0012]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线束的特征在于,具备布线,所述布线沿着连杆臂布设而设置且
将车身侧的连接对象与门主体侧的连接对象连接,其中,所述连杆臂的一端经由车身侧连结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车身连结,且所述连杆臂的另一端经由门侧连结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门主体连结,所述连杆臂相对于所述车身和所述门主体分别相对转动,并且将所述门主体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滑动移动,在所述门主体滑动移动而全开的状态下,所述布线经过所述车身侧连结部的铅垂方向的下侧而布设。
[0013]专利技术效果
[0014]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线束布设结构、连杆式滑动门以及线束中,布线在门主体滑动移动而全闭的状态下经过车身侧连结部的铅垂方向的下侧而布设,因此在乘客打开门主体进行乘降时,能够抑制布线妨碍乘降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适当地布设布线。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布设结构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0016]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布设结构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0017]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连杆机构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0018]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连杆机构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0019]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门主体的全开状态的主视图。
[0020]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门主体的全闭状态的主视图。
[0021]符号说明
[0022]1线束布设结构
[0023]21副连杆臂(连杆臂)
[0024]211c槽部
[0025]22第一连结部(车身侧连结部)
[0026]23第二连结部(门侧连结部)
[0027]B 车身
[0028]Ba 乘降口
[0029]Bb 车身框架
[0030]Bb2第二突出支承部(突出支承部)
[0031]BC车身侧连接器(车身侧的连接对象)
[0032]D门主体
[0033]DC门侧连接器(门主体侧的连接对象)
[0034]SD 连杆式滑动门
[0035]W 布线
[0036]WH 线束
[0037]Z高度方向(铅垂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38]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而且,下面记载的构成要素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的内容以及实质上相同的内容。而且,以下记载的结构能够适当组合。而且,在不脱离
本专利技术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结构的各种省略、置换或变更。
[0039][实施方式][0040]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线束布设结构1、连杆式滑动门SD以及线束WH进行说明。
[0041]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互交叉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中的第一方向称为“延伸方向X”,将第二方向称为“宽度方向Y”,将第三方向称为“高度方向Z(交叉方向Z)”。延伸方向X、宽度方向Y以及高度方向Z相互交叉,典型地正交。延伸方向X例如是沿着后述主连杆臂11的延伸方向(长度方向)的方向。宽度方向Y例如是沿着主连杆臂11的短边方向的方向。高度方向Z是沿着车辆的车辆高度方向(车高方向)的方向,另外也是沿着铅垂方向的方向。门主体D的滑动方向S是沿着关闭门主体D的状态下的主连杆臂11的延伸方向X的方向,在此,相当于沿着车身B的全长方向的方向。换言之,门主体D的滑动方向S是与主连杆臂11的转动轴(后述的转动轴部121、131)交叉的方向,典型的是与该转动轴正交的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各方向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表示各部分相互组装的状态下的方向。
[0042]线束布设结构1应用于车辆,将门主体D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车辆的车身B滑动移动,并且将在车身B侧设置的设备、连接器等连接对象与在门主体D侧设置的设备、连接器等连接对象电连接。在该例子中,在车身B侧设置有作为车身B侧连接对象的车身侧连接器BC,在门主体D侧设置有作为门侧连接对象的门侧连接器DC。车身侧连接器BC设置在比起后述的主连杆机构10更靠后述的副连杆机构20的附近,在该例子中,设置在副连杆机构20的高度方向Z的下侧。换言之,车身侧连接器BC设置在副连杆机构20的与主连杆机构10侧相反的一侧。门侧连接器DC设置于主连杆机构10与副连杆机构20之间(在本例中,在高度方向Z上,主连杆机构10与副连杆机构20的大致中间)。
[0043]在此,车身B除了具备上述的车身侧连接器BC之外,还具备车身框架Bb、第一突出支承部Bb1和第二突出支承部Bb2。车身框架Bb形成车身B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束布设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连杆臂,所述连杆臂的一端经由车身侧连结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车身连结,且所述连杆臂的另一端经由门侧连结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门主体连结,所述连杆臂相对于所述车身和所述门主体分别相对转动,并且将所述门主体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滑动移动;以及布线,所述布线被设置为沿着所述连杆臂布设,将所述车身侧的连接对象与所述门主体侧的连接对象连接,在所述门主体滑动移动而全开的状态下,所述布线经过所述车身侧连结部的铅垂方向的下侧而布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布设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门主体滑动移动而全闭的状态下,所述布线经过所述车身侧连结部的铅垂方向的下侧而布设。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束布设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以所述门主体全开的状态从乘客乘降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车身侧连结部设置于被所述门主体开闭的乘降口的内侧。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布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包括:车身框架,所述车身框架形成所述车身的骨架;和突出支承部,所述突出支承部从所述车身框架向车室侧突出地设置并支承所述车身侧连结部,所述布线经过所述突出支承部的所述铅垂方向的下侧而布设。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布设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暮直人佐野光角谷诚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爱信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