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5560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使线束主体无过载地追随连杆机构动作的线束。线束主体具有第三布线部,该第三布线部被车身侧的第一臂部件的另一端部的线束引导件朝向滑动门侧的被固定部引导且在该被固定部固定有固定部,连杆机构(600)具备经由第二旋转轴(641)与第一臂部件的另一端部连结的滑动门侧的第二臂部件(620),线束引导件将第三布线部朝向相对于自身位于与连杆机构的动作平面(Pm)交叉的方向的被固定部引导,第二臂部件相对于滑动门绕第三旋转轴(651)旋转的相对旋转位置为该相对旋转的摆动幅度(Wθ)的中央位置时,被固定部设置在第二旋转轴与第三旋转轴各自的轴中心所在的平面(Pi)上且相对于线束引导件与动作平面交叉的方向上设置。面交叉的方向上设置。面交叉的方向上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线束。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在汽车等车辆中搭载有使车身侧的电源(二次电池等)、电装部件等与滑动门侧的开关、电装部件等电连接的线束。该线束将线束主体架设在车身与滑动门之间而布线,该线束主体的布线路径以与滑动门的开闭动作联动的方式发生变化。关于这种线束,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

1938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另外,在车辆中,负责该滑动门的滑动动作的滑动机构组装于滑动门与车身之间。例如,在车辆中,作为该滑动机构,考虑使用架设在滑动门与车身之间的连杆机构。而且,在该车辆中,考虑使线束主体沿着该连杆机构布线。在该情况下,在线束中,使该线束主体追随连杆机构的动作,但不优选由于过度弯曲等而对线束主体造成过载。
[0008]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线束主体无过载地追随连杆机构的动作的线束。
[0009]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0]本专利技术的线束的特征在于,具备:线束主体,所述线束主体具有:第一布线部,所述第一布线部布线于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使车身与滑动门连结且使所述滑动门相对于所述车身在滑动方向上往复移动;第二布线部,所述第二布线部布线于比所述第一布线部靠所述车身侧的位置;以及第三布线部,所述第三布线部布线于比所述第一布线部靠所述滑动门侧的位置;线束固定件,所述线束固定件将所述第三布线部的固定部固定于被固定部,所述被固定部以不发生相对于所述滑动门的相对位移的方式设置;以及线束引导件,所述线束引导件限制所述第三布线部的布线路径,所述连杆机构具备:第一臂部件,所述第一臂部件的一端部与所述车身侧连结且所述第一布线部布线于所述第一臂部件的另一端部;第二臂部件,所述第二臂部件的一端部与所述滑动门侧连结;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一旋转轴将与所述滑动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作为轴向,且使得在所述车身与所述第一臂部件的所述一端部之间能够进行第一相对旋转;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与所述第一旋转轴平行,且使得在所述第一臂部件的固定有所述线束引导件的所述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臂部件的另一端部之间能够进行第二相对旋转;以及第三旋转轴,所述第三旋转轴与所述第一旋转轴以及所述第二旋转轴平行,且使得在所述滑动门与所述第二臂部件的所述一端部之间能够进行第三相对旋转,所述连杆机构使所述滑动门沿着与所述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
和所述第三旋转轴正交的正交平面相对于所述车身在所述滑动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线束引导件朝向所述滑动门侧的所述被固定部引导所述第三布线部,所述被固定部相对于所述线束引导件位于与所述正交平面交叉的方向,在所述第二臂部件相对于所述滑动门绕所述第三旋转轴旋转的相对旋转位置处于所述第三相对旋转的摆动幅度的中央位置时,所述滑动门侧的所述被固定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轴与所述第三旋转轴各自的轴中心所在的平面上且相对于所述线束引导件在与所述正交平面交叉的方向上。
[0011]专利技术效果
[0012]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线束中,由于滑动门侧的被固定部设置在前文的平面上且相对于线束引导件在与前文的正交平面交叉的方向上,因此在使第二臂部件相对于滑动门绕第三旋转轴从第三相对旋转的摆动幅度的中央位置相对旋转到一端时和从该摆动幅度的中央位置相对旋转到另一端时,第三布线部能够分别以相同的变形量弯曲变形。因此,该线束在使第二臂部件相对于滑动门绕第三旋转轴相对旋转时,能够将第三布线部的弯曲变形量抑制为最少。因此,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线束在连杆机构进行第三相对旋转时,能够使线束主体无过载地追随连杆机构的动作。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将实施方式的线束与连杆机构、滑动门等一起从车室内侧观察而得到的车门全闭时的立体图。
[0014]图2是将实施方式的线束与连杆机构等一起从车室内侧观察而得到的车门全闭时的立体图。
[0015]图3是将实施方式的线束与连杆机构等一起从车辆上方观察而得到的车门全闭时的俯视图。
[0016]图4是将实施方式的线束与连杆机构等一起从车室内侧观察而得到的车门全闭时的俯视图。
[0017]图5是将实施方式的线束与连杆机构等一起从车室内侧观察而得到的车门全开时的立体图。
[0018]图6是将实施方式的线束与连杆机构等一起从车辆上方观察而得到的车门全开时的俯视图。
[0019]图7是将实施方式的线束与连杆机构等一起从车室内侧观察而得到的车门半开时的立体图。
[0020]图8是将实施方式的线束与连杆机构等一起从车辆上方观察而得到的车门半开时的俯视图。
[0021]图9是以滑动门侧的视点从车辆上方对使全闭位置的滑动门移动到半开位置时或其相反的动作时的线束和连杆机构的位移进行观察而得到的俯视图。
[0022]图10是以滑动门侧的视点从车室内侧对使全闭位置的滑动门移动到半开位置时或其相反的动作时的线束和连杆机构的位移进行观察而得到的俯视图。
[0023]图11是以滑动门侧的视点从车辆上方对使半开位置的滑动门移动到全开位置时或其相反的动作时的线束和连杆机构的位移进行观察而得到的俯视图。
[0024]符号说明
[0025]1 线束
[0026]10 线束主体
[0027]11 第一布线部
[0028]12 第二布线部
[0029]13 第三布线部
[0030]13a 固定部
[0031]30第二线束固定件(线束固定件)
[0032]40 线束引导件
[0033]510 车身
[0034]520 滑动门
[0035]522 被固定部
[0036]600 连杆机构
[0037]610 第一臂部件
[0038]611 一端部
[0039]612 另一端部
[0040]620 第二臂部件
[0041]621 一端部
[0042]622 另一端部
[0043]631 第一旋转轴
[0044]641 第二旋转轴
[0045]651 第三旋转轴
[0046]Pi假想平面(平面)
[0047]Pm动作平面(正交平面)
[0048]Wθ摆动幅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49]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线束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注意的是本专利技术不限于该实施例。
[0050][实施方式][0051]基于图1至图11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线束的实施方式之一进行说明。
[0052]图1至图11的符号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线束。
[0053]例如,在汽车等车辆中,存在搭载有能够相对于车身510在滑动方向上往复移动的滑动门520(图1至图11)的车辆。为了实现滑动门520的滑动动作(滑动方向上的往复移动动作),该车辆具备连杆机构6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具备:线束主体,所述线束主体具有:第一布线部,所述第一布线部布线于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使车身与滑动门连结且使所述滑动门相对于所述车身在滑动方向上往复移动;第二布线部,所述第二布线部布线于比所述第一布线部靠所述车身侧的位置;和第三布线部,所述第三布线部布线于比所述第一布线部靠所述滑动门侧的位置;线束固定件,所述线束固定件将所述第三布线部的固定部固定于所述滑动门侧的被固定部,所述被固定部以不发生相对于所述滑动门的相对位移的方式设置;以及线束引导件,所述线束引导件限制所述第三布线部的布线路径,所述连杆机构具备:第一臂部件,所述第一臂部件的一端部与所述车身侧连结且所述第一布线部布线于所述第一臂部件的另一端部;第二臂部件,所述第二臂部件的一端部与所述滑动门侧连结;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一旋转轴将与所述滑动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作为轴向,使得在所述车身与所述第一臂部件的所述一端部之间能够进行第一相对旋转;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与所述第一旋转轴平行,使得在所述第一臂部件的固定有所述线束引导件的所述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臂部件的另一端部之间能够进行第二相对旋转;以及第三旋转轴,所述第三旋转轴与所述第一旋转轴以及所述第二旋转轴平行,使得在所述滑动门与所述第二臂部件的所述一端部之间能够进行第三相对旋转,所述连杆机构使所述滑动门沿着与所述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和所述第三旋转轴正交的正交平面相对于所述车身在所述滑动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线束引导件朝向所述滑动门侧的所述被固定部引导所述第三布线部,所述被固定部相对于所述线束引导件位于与所述正交平面交叉的方向,在所述第二臂部件相对于所述滑动门绕所述第三旋转轴旋转的相对旋转位置处于所述第三相对旋转的摆动幅度的中央位置时,所述滑动门侧的所述被固定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轴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暮直人佐野光角谷诚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爱信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