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股无扭纱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64783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纺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单股无扭纱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对具有预捻向的单股原丝进行加热以使其具有热塑性的步骤;以及依次对具有热塑性的单股原丝进行解捻和逆加捻的步骤;其中,所述解捻的方向与所述预捻向相反,所述逆加捻的方向与所述预捻向相同;所述解捻的D/Y比为1.7~1.9,K值为0.7~0.8;所述逆加捻的D/Y比为1.4~1.6,K值为0.5~0.65。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制备方法可实现对单股原丝的退捻过程,有效降低加工成本。有效降低加工成本。有效降低加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单股无扭纱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
,特别涉及一种单股无扭纱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单股加弹丝不是S向就是Z向,具有残余扭矩,在后道织造开停机过程中纱会扭转造成打结,易引起停机,且织造出来的布面会有扭转倾向,不能保持平整,影响织物美观。使用双丝道机台虽然会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比如采用两股纱线复合,其中一股Z捻,另外一股S捻,复合后的两股丝捻向互相抵消,如中国专利CN111647993A所公开的一种无捻度低弹丝的生产工艺,但是这种处理方式会造成成本的增加,因为当成品规格为75D/72F时,需要使用37.5D/36F规格的原丝,而这样特殊的规格需要订制,虽然避免了后道织造的异常,但前道原料不易采购,造成交期长,成本高,加弹操作生产困难等。
[0003]现有技术还可通过对原丝进行上浆后进行解捻和逆加捻以获得无捻丝,如中国专利CN1643197A所公开的无捻丝的制造方法,然而该方法需要对原丝进行上浆处理,也会增加制备成本。
[0004]中国专利CN1330175A通过在环锭机的基础上加装额外的假捻装置,可实现对短纤的退捻操作,但是由于其缺乏热箱功能,因此无法适用于化纤。
[0005]中国专利CN1804170B公开了一种对于短纤的二次加工工艺,可实现对短纤的退捻操作,但其无法适用于化纤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实现单股原丝进行退捻的制备方法,以及由前述制备方法所制备得到的单股无扭纱。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单股无扭纱的制备方法,包括对具有预捻向的单股原丝进行加热以使其具有热塑性的步骤;
[0008]以及依次对具有热塑性的单股原丝进行解捻和逆加捻的步骤;
[0009]其中,所述解捻的方向与所述预捻向相反,所述逆加捻的方向与所述预捻向相同;
[0010]所述解捻的D/Y比为1.7~1.9,K值为0.7~0.8;
[0011]所述逆加捻的D/Y比为1.4~1.6,K值0.5~0.65。
[0012]进一步提供由前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单股无扭纱,所述单股无扭纱的表面无明显扭度。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解捻和逆加捻的过程以实现单股原丝的退捻。其中,以较低的D/Y比和偏高的K值对解捻的单股原丝进行逆加捻过程,以避免逆加捻的单股原丝产生毛丝的同时,使逆加捻的单股原丝具备一定的捻向,如S捻,从而防止加工余量导致单股原丝依旧保持Z捻,进而获得无捻状态的单股原丝。
附图说明
[0014]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上假捻器和下假捻器的常规安装示意图;
[0015]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上假捻器和下假捻器改装后的安装示意图;
[0016]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上假捻器和下假捻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7]标号说明:1、上假捻器;2、下假捻器;3、单股原丝;4、导丝瓷件;5、假捻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0019]单股无扭纱的制备方法,包括对具有预捻向的单股原丝进行加热以使其具有热塑性的步骤;以及依次对具有热塑性的单股原丝进行解捻和逆加捻的步骤;其中,所述解捻的方向与所述预捻向相反,所述逆加捻的方向与所述预捻向相同;所述解捻的D/Y比为1.7~1.9,K值为0.7~0.8;所述逆加捻的D/Y比为1.4~1.6,K值0.5~0.65。
[0020]其中,在本文中,所述单股原丝为化纤长丝。所述解捻和逆加捻均依靠假捻器进行。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包括用于解捻的上假捻器(Z捻)和用于逆加捻的下假捻器(S捻),即当单股原丝(S捻)依次通过上假捻器和下假捻器时,上假捻器对单股原丝进行反向解捻,即形成常规Z向DTY(Draw Texturing Yarn,拉伸变形丝),利用下假捻器进行逆加捻至稍微偏S捻(捻度约10~15捻/m)时,以通过此种反向施加机械力的方式使单股原丝呈无扭效果。即在此实施方式中,通过下假捻器在单股原丝上形成与其预捻向相同的捻向,以防止加工余量导致单股原丝依旧偏向其解捻方向。即在此实施方式中,可实现从原材料POY的一次成型。
[0021]然而,常规的上假捻器1和下假捻器2的导丝瓷件4的安装方向是固定的,即上假捻器1和下假捻器2的导丝瓷件4安装方向相同(即正向安装),即如图1所示(图中箭头限定假捻盘5的转动方向,虚线指代脱落后单股原丝3的位置),在此安装方式下单股原丝3受加捻盘作用容易从其中一个导丝瓷件4中脱落,导致假捻过程难以进行。因此,优选改变上假捻器1和下假捻器2的安装方向,优选为反向安装,即导丝瓷件4一个正装一个反装,如图2所示(图中箭头限定假捻盘5的转动方向),在此实施方式中由于单股原丝3受到导丝瓷件4的约束而被固定在上假捻器1和下假捻器2上,从而避免前述问题的发生。更优选地,所述上假捻器1和下假捻器2以错位布置,如图3所示,以改善前述的约束效果。
[0022]在此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的目的在于使所述单股原丝具备热塑性,从而便于后续解捻与逆加捻过程的进行。所述加热优选利用热箱进行,其温度为175~195℃,车速为600~650m/min。但是利用现用的热箱(如型号KF6

1000)进行加热时存在单股原丝降温过快,其经过下假捻器时已冷却至无法塑性的情况。因此,优选将所述热箱进行改造,即撤掉其冷却板,以变相延长冷却时间。具体来说,由于涤纶丝的溶解温度在255~260℃左右,玻璃转化温度约为70℃,软化点约为230℃左右,热箱整体长度为2.0m,因此将热箱的温度限定在175~195℃时,单股原丝在热箱内受热约0.3s。此时,通过降低车速以及去掉冷却板,相当于变相延长单股原丝的冷却时间,保证单股原丝在上假捻器和下假捻器上的刚度。
[002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对所述逆加捻后的单股原丝进行集束的步骤,以及对所述集束后的单股原丝进行热定型步骤。所述集束为本领域的一般定
义,即利用如喷嘴形成压缩空气喷射在丝条上,使多股丝条在喷嘴空间内相互缠绕交织成单股,以增强其强度、耐磨性和生产效率,同时可避免毛丝的形成。最后通过热定型步骤对退捻的单股无扭纱进行定型,以保证其无捻效果。
[0024]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车速为600m/min的前提下,所述热定型的温度为165~178℃。
[0025]由前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单股无扭纱,所述单股无扭纱的表面无明显扭度,所述单股无扭纱的纤度为84~169dtex,所述单股无扭纱的强度为3.8~3.92cN/dtex,所述单股无扭纱的伸度为18.5%~20.5%。
[0026]实施例1
[0027]一种单股无扭纱的制备方法,单股原丝原料为涤POY(规格:270/48;批号:8P1052197R;40kg)按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单股无扭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具有预捻向的单股原丝进行加热以使其具有热塑性的步骤;以及依次对具有热塑性的单股原丝进行解捻和逆加捻的步骤;其中,所述解捻的方向与所述预捻向相反,所述逆加捻的方向与所述预捻向相同;所述解捻的D/Y比为1.7~1.9,K值为0.7~0.8;所述逆加捻的D/Y比为1.4~1.6,K值为0.5~0.6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的温度为175~19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加捻后的所述单股原丝具有与所述预捻向相同的捻向,其捻度为10~15捻/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捻的方向为Z捻,所述逆加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冠玮王小平罗豪兵王进军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赛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