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干式螺杆压缩机防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2636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车载干式螺杆压缩机防护结构,包括:压缩机机构,所述压缩机机构包括多个连接单元;第一循环机构,所述第一循环机构固定于压缩机机构的一侧;第二循环机构,所述第二循环机构固定于压缩机机构的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的支撑板和支撑杆能够实现对压缩机外壳的支撑,水箱和支撑底框可作为底座,散热面积较大,更方便进行散热,通过设置的出风口能够实现对上层热空气的抽离,经扁平的送风管道以及水箱的内部进行散热后再次排入压缩机外壳的内部,实现空气的更换及循环。实现空气的更换及循环。实现空气的更换及循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干式螺杆压缩机防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压缩机
,具体为一种车载干式螺杆压缩机防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螺杆压缩机,也称螺旋式压缩机,包括螺杆空气压缩机和螺杆工艺压缩机(氯乙烯压缩机等),螺杆机为容积式双螺杆喷油压缩机,一般为箱式撬装结构,目前的压缩机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温度过高的问题,螺杆式空压机长期在高温下运行,会严重影响机器的排气量及使用寿命,温升过高时,会发生高温关停机故障,目前已有的采用风扇散热的方式散热效果较慢,螺杆式空压机机头出温度一般设定在110℃左右,其内部大量热空气的直接排出容易车间工人的正常生产,在进行风扇散热的过程中,由于空气循环堆积在扇面的灰尘也容易引起散热设备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干式螺杆压缩机防护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
[0005]压缩机机构,所述压缩机机构包括多个连接单元;
[0006]第一循环机构,所述第一循环机构固定于压缩机机构的一侧;
[0007]第二循环机构,所述第二循环机构固定于压缩机机构的内部;
[0008]压缩机外壳,所述压缩机外壳为压缩机外部壳体;
[0009]检修门,所述检修门设置于压缩机外壳的一侧;
[0010]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固定于检修门的一侧;
[0011]压缩机本体,所述压缩机本体固定于压缩机外壳的内部;
[0012]支撑底框,所述支撑底框位于压缩机外壳的底部;
[0013]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等距分布于支撑底框的内部;
[0014]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顶部与压缩机外壳固定连接;
[0015]水箱,所述水箱固定于支撑底框内部的中间位置,所述水箱远离支撑板;
[0016]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固定于支撑底框的底部,通过设置的支撑板和支撑杆能够实现对压缩机外壳的支撑,水箱和支撑底框可作为底座,散热面积较大,更方便进行散热;
[0017]出风阀门,所述出风阀门固定于压缩机外壳一侧的上方;
[0018]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固定于出风阀门的一侧;
[0019]送风管道,所述送风管道固定于出风口的一侧;
[0020]进风阀门,所述进风阀门固定于送风管道的另一端,所述进风阀门位于压缩机外壳的内部,所述送风管道依次贯穿支撑底框、水箱、支撑板和压缩机外壳;
[0021]环形出风口,所述环形出风口与进风阀门的环形轨道内侧固定连接;
[0022]第一环形轨道,所述第一环形轨道固定于进风阀门的顶部,通过设置的出风口能够实现对上层热空气的抽离,经扁平的送风管道以及水箱的内部进行散热后再次排入压缩机外壳的内部,实现空气的更换及循环,所述进风阀门和环形出风口均呈环形设置于压缩机外壳底板的上方,所述第一环形轨道内部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压缩机本体。
[0023]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循环机构包括:
[0024]第一环形轨道,所述第一环形轨道固定于进风阀门的顶部;
[0025]环形齿条,所述环形齿条固定于第一环形轨道的内部;
[0026]滑竿,所述滑竿位于环形齿条的内部滑动;
[0027]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固定于滑竿的内部,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与环形齿条啮合,启动第一电机能够带动齿轮与环形齿条啮合,从而能够实现对滑竿顶部传感器的移位。
[002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循环机构还包括:
[0029]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固定于滑竿的顶部;
[0030]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固定于第一固定块的内部,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
[0031]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位于第一固定块的顶部;
[0032]升降连接块,所述升降连接块位于螺纹杆的顶部,所述升降连接块与螺纹杆螺纹连接,所述升降连接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所述限位杆贯穿升降连接块的一侧,所述限位杆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通过设置的第二电机、螺纹杆和限位杆组合的升降机构能够实现对温度传感器测温高度的调整。
[0033]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循环机构还包括:
[0034]第二环形轨道,所述第二环形轨道呈环形固定于压缩机外壳顶板的底部;
[0035]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位于第二环形轨道的内部滑动;
[0036]滑块,所述滑块限制于转动限位槽的内部转动,所述滑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螺纹杆,通过设置的第二环形轨道能够对螺纹杆的顶部进行限位,提高温度传感器升降及运行中的稳定性。
[003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38]1、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的支撑板和支撑杆能够实现对压缩机外壳的支撑,水箱和支撑底框可作为底座,散热面积较大,更方便进行散热,通过设置的出风口能够实现对上层热空气的抽离,经扁平的送风管道以及水箱的内部进行散热后再次排入压缩机外壳的内部,实现空气的更换及循环。
[0039]2、本技术中,启动第一电机能够带动齿轮与环形齿条啮合,从而能够实现对滑竿顶部传感器的移位,通过设置的第二电机、螺纹杆和限位杆组合的升降机构能够实现对温度传感器测温高度的调整,通过设置的第二环形轨道能够对螺纹杆的顶部进行限位,提高温度传感器升降及运行中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40]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1]图2为本技术主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42]图3为本技术A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0043]图4为本技术B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0044]图中:1、压缩机机构;2、第一循环机构;3、第二循环机构;4、压缩机外壳;5、检修门;6、控制开关;7、压缩机本体;8、支撑座;9、支撑底框;10、出风阀门;11、出风口;12、送风管道;13、水箱;14、支撑杆;15、支撑板;16、进风阀门;17、环形出风口;18、第一环形轨道;19、环形齿条;20、齿轮;21、第一电机;22、滑竿;23、第一固定块;24、第二电机;25、螺纹杆;26、限位杆;27、升降连接块;28、温度传感器;29、第二环形轨道;30、第二固定块;31、滑块;32、转动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为了使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及达到目的与功效易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46]需要说明,本技术中所有进行方向性和位置性指示的术语,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顶”、“低”、“横向”、“纵向”、“中心”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状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连接情况等,仅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要求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干式螺杆压缩机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机构(1),所述压缩机机构(1)包括多个连接单元;第一循环机构(2),所述第一循环机构(2)固定于压缩机机构(1)的一侧;第二循环机构(3),所述第二循环机构(3)固定于压缩机机构(1)的内部;压缩机外壳(4),所述压缩机外壳(4)为压缩机外部壳体;检修门(5),所述检修门(5)设置于压缩机外壳(4)的一侧;控制开关(6),所述控制开关(6)固定于检修门(5)的一侧;压缩机本体(7),所述压缩机本体(7)固定于压缩机外壳(4)的内部;支撑底框(9),所述支撑底框(9)位于压缩机外壳(4)的底部;支撑杆(14),所述支撑杆(14)等距分布于支撑底框(9)的内部;支撑板(15),所述支撑板(15)与支撑杆(14)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15)的顶部与压缩机外壳(4)固定连接;水箱(13),所述水箱(13)固定于支撑底框(9)内部的中间位置,所述水箱(13)远离支撑板(15);支撑座(8),所述支撑座(8)固定于支撑底框(9)的底部;出风阀门(10),所述出风阀门(10)固定于压缩机外壳(4)一侧的上方;出风口(11),所述出风口(11)固定于出风阀门(10)的一侧;送风管道(12),所述送风管道(12)固定于出风口(11)的一侧;进风阀门(16),所述进风阀门(16)固定于送风管道(12)的另一端,所述进风阀门(16)位于压缩机外壳(4)的内部,所述送风管道(12)依次贯穿支撑底框(9)、水箱(13)、支撑板(15)和压缩机外壳(4);环形出风口(17),所述环形出风口(17)与进风阀门(16)的环形轨道内侧固定连接;第一环形轨道(18),所述第一环形轨道(18)固定于进风阀门(16)的顶部,所述进风阀门(16)和环形出风口(17)均呈环形设置于压缩机外壳(4)底板的上方,所述第一环形轨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洲
申请(专利权)人:青州鑫润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