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1191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凑且能够抑制进气效率降低的发动机。发动机(100)具备:气缸盖(1),其设置于多个气缸排成列的气缸列(3);中间冷却器,其设置于气缸盖(1)的在气缸列(3)的列方向上的一端部侧;进气歧管(13),其从中间冷却器向气缸盖(1)引导进气;以及冷却配管(18),其连接于中间冷却器,气缸盖(1)、进气歧管(13)、以及冷却配管(18)在与气缸列(3)的列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以气缸盖(1)、进气歧管(13)、冷却配管(18)的顺序配置,进气歧管(13)的与列方向交叉的截面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与列方向和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长度短。短。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

技术介绍

[0002]对被增压器压缩后的进气进行冷却的中间冷却器(intercooler)已被人们所知。作为包括中间冷却器在内的进气路径的配置的一个例子,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动机在发动机的曲轴轴向的一端部侧配置中间冷却器,在与曲轴轴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侧配置进气歧管,与中间冷却器连接的冷却配管沿着曲轴轴向配置。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64449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动机由于在气缸盖与冷却配管之间配置有进气歧管,因此,为了对与曲轴交叉的方向上的发动机的宽度进行抑制,需要减薄与曲轴交叉的方向上的进气歧管的厚度。但是,如果仅减薄进气歧管的厚度,则存在进气效率降低的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考虑到上述情况,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凑且能够抑制进气效率降低的发动机。
[0008]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发动机具备:气缸盖,其设置于多个气缸排成列的气缸列;中间冷却器,其设置于所述气缸盖的在气缸列的列方向上的一端部侧;进气歧管,其从所述中间冷却器向所述气缸盖引导进气;以及冷却配管,其与所述中间冷却器连接,所述气缸盖、所述进气歧管、以及所述冷却配管在与所述气缸列的列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以所述气缸盖、所述进气歧管、所述冷却配管的顺序配置,所述进气歧管的与所述列方向交叉的截面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与所述列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长度短。
[0009]所述中间冷却器可以具备:进气释放口,其向所述进气歧管释放进气;以及液体释放口,其向所述冷却配管释放液体,所述进气释放口和所述液体释放口设置于所述中间冷却器的比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心靠一侧的位置。
[0010]所述进气歧管可以具备向所述气缸盖释放进气的进气通路,所述进气通路在与所述列方向交叉的截面中,设置于所述进气歧管的比与所述列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中心靠一侧的位置。
[0011]所述发动机可以具备清水冷却器,该清水冷却器设置于所述气缸盖的在所述列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侧,所述冷却配管连接于所述中间冷却器和所述清水冷却器。
[0012]所述冷却配管可以支撑于所述进气歧管。
[0013]专利技术效果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能提供一种紧凑且能够抑制进气效率降低的发动机。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动机的立体图。
[0016]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排气路径的立体图。
[0017]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排气路径的立体图。
[0018]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却配管的立体图。
[0019]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中间冷却器侧盖的立体图。
[0020]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清水冷却器侧盖的立体图。
[0021]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却配管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0022]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却配管得主要部分的分解图。
[0023]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却配管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0024]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歧管的立体图。
[0025]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进气歧管的立体图。
[0026]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气缸盖、进气歧管和冷却配管的剖视图。
[0027]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动机的俯视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100

发动机;1

气缸盖;3

气缸列;12

中间冷却器;13

进气歧管;13E

进气通路;15

清水冷却器;18

冷却配管;20E

进气释放口;21E

液体释放口;C1

中间冷却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C2

进气歧管的与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动机100进行说明。
[0031]首先对发动机10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发动机100的立体图。各图中,U、Lo、L、R、Fr、Rr分别表示上、下、左、右、前、后。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气缸盖1设置于气缸体2的上方的例子,但是,发动机100可以以任意姿势来使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应用对象的一个例子,示出直列6缸柴油发动机,但是本专利技术适用于具备多气缸的所有往复式发动机。
[0032]发动机100具备气缸盖1、气缸体2、油盘5。气缸盖1通过包括进气路、排气路、进气阀、排气阀及喷射器的6组部件组沿着前后方向串联配置而构成(省略图示)。气缸体2具备:气缸列3,其通过收容有活塞及连杆的6个气缸(省略图示)沿着前后方向串联配置而构成;以及曲轴壳体4,其收容曲轴(省略图示)。油盘5储存润滑油。
[0033]接下来,对进排气路径进行说明。图2、3是表示进排气路径的立体图。进排气路径包含涡轮增压器11、中间冷却器12、进气歧管13、气缸盖1、排气歧管14。
[0034]涡轮增压器11具备涡轮11T和压缩机11C。压缩机11C与中间冷却器12连接。进气歧管13具备:主体部13B、进气取入口13i、以及6个进气通路13E。进气取入口13i与中间冷却器12连接。6个进气通路13E与气缸盖1的进气路(省略图示)连接。排气歧管14具备:收集器14C、6个排气取入口14i、以及排气释放口14E。6个排气取入口14i与气缸盖1的排气路(省略图示)连接。排气释放口14E与涡轮11T连接。
[0035]来自气缸的排气经由气缸盖1的排气路和排气歧管14而供给至涡轮11T。涡轮11T通过排气能而进行旋转。压缩机11C通过与涡轮11T一同旋转而取入空气并对其进行压缩。
压缩后的空气被输送至中间冷却器12。中间冷却器12对压缩空气进行冷却,并将其输送至进气歧管13。进气歧管13具有使向各气缸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密度、进气量、气流均匀化的缓冲罐(surge tank)的功能,使压缩空气经由进气通路13E而供给至气缸盖1的进气路。
[0036]接下来,对冷却配管18进行简要说明。图4是表示冷却配管18的立体图。在中间冷却器12上连接有具备泵17的供水管16。中间冷却器12利用由泵17吸上来的海水对进气进行冷却。在中间冷却器12上借助冷却配管18而连接有清水冷却器15。用于利用中间冷却器12对进气进行冷却的海水通过冷却配管18而供给至清水冷却器15。清水冷却器15利用从中间冷却器12供给的海水而对在设置于发动机100的水套(省略图示)中循环的冷却介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具备:气缸盖,其设置于多个气缸排成列的气缸列;中间冷却器,其设置于所述气缸盖的在气缸列的列方向上的一端部侧;进气歧管,其从所述中间冷却器向所述气缸盖引导进气;以及冷却配管,其连接于所述中间冷却器,所述气缸盖、所述进气歧管、以及所述冷却配管在与所述气缸列的列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以所述气缸盖、所述进气歧管、所述冷却配管的顺序配置,所述进气歧管的与所述列方向交叉的截面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与所述列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长度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冷却器具备:进气释放口,其向所述进气歧管释放进气;以及液体释放口,其向所述冷却配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田育仕桑山航狐塚久树西野正人
申请(专利权)人:洋马控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