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含羟基吡啶酮侧链的2-氨基-5-羟基四氢萘衍生物及制备和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8720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含羟基吡啶酮侧链的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含羟基吡啶酮侧链的2

氨基
‑5‑
羟基四氢萘衍生物及制备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制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羟基吡啶酮侧链的2

氨基
‑5‑
羟基四氢萘衍生物及制备方法、中间体、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为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丢失引起的纹状体DA含量减少。PD的药物治疗目前主要是多巴胺替代药物和影响多巴胺能的药物,尽管左旋多巴(美多芭)目前仍是PD治疗的“黄金标准”,但是长期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异动症、运动障碍和运动波动,晚期病人疗效衰退等。另一类影响多巴胺能的药物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它们通过模拟内源性的神经递质,直接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使其激活,起到类似多巴胺的作用,如罗替戈汀、普拉克索和罗匹尼罗等药物,在症状缓解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0003]近年来临床病理学和影像学显示部分PD患者脑内黑质部位有明显的铁沉积,过载的铁可能通过催化Fenton反应促进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引起神经元铁死亡,加速PD的进展。因此中枢神经系统中铁稳态的维持对PD治疗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中铁离子螯合剂的应用是针对铁在PD中的作用而开发的一种新型PD治疗手段。这类螯合剂穿过血脑屏障后螯合黑质中沉积的铁,清除特定脑区域内过量的活性铁,阻断其催化氧化应激反应的能力,干扰Fenton反应发生,直接阻止氧自由基的生成从而阻止或者缓解PD病情的进展。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具有多巴胺受体激动活性、祛铁能力的双重功能分子是一种有前景的PD治疗策略,特别是对有效改善症状且同时能缓解或者中止多巴胺能神经元病变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含羟基吡啶酮侧链的2

氨基
‑5‑
羟基四氢萘衍生物,具有以下结构式I或II:
[0005]其中:R1为烷基,所述的烷基为甲基、乙基等;R2为烷基或取代的烷基,其中烷基为甲基、乙基、丙基等;取代的烷基为芳基烷基、羟基烷基等;所述的芳基烷基为苯乙基,羟基烷基为羟乙基。
[0006]连接链为以下任一基团:
[0007]其中X为氧或氢;Y为碳、氮、氧或酰胺键;n=1、2、3、4、5或6。
[0008]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含羟基吡啶酮侧链的2

氨基
‑5‑
羟基四氢萘衍生物(化合物I、II)为如下任一化合物:(S)

N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
‑2‑
(3

羟基
‑2‑
甲基
‑4‑
氧代吡啶

1(4H)

基)

N

丙基乙酰胺(I

1),(S)

N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
‑3‑
(3

羟基
‑2‑
甲基
‑4‑
氧代吡啶

1(4H)

基)

N

丙基丙酰胺(I

2),(S)

N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
‑4‑
(3

羟基
‑2‑
甲基
‑4‑
氧代吡啶

1(4H)

基)

N

丙基丁酰胺(I

3),(S)

N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
‑5‑
(3

羟基
‑2‑
甲基
‑4‑
氧代吡啶

1(4H)

基)

N

丙基戊酰胺(I

4),(S)

N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
‑6‑
(3

羟基
‑2‑
甲基
‑4‑
氧代吡啶

1(4H)

基)

N

丙基己酰胺(I

5),(S)

N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
‑2‑
(3

羟基
‑2‑
乙基
‑4‑
氧代吡啶

1(4H)

基)

N

丙基乙酰胺(I

6),(S)

N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
‑4‑
(3

羟基
‑2‑
乙基
‑4‑
氧代吡啶

1(4H)

基)

N

丙基丁酰胺(I

7),(S)

N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
‑5‑
(3

羟基
‑2‑
乙基
‑4‑
氧代吡啶

1(4H)

基)

N

丙基戊酰胺(I

8),(S)

N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羟基吡啶酮侧链的2

氨基
‑5‑
羟基四氢萘衍生物,其特征在于,结构通式I或II如下:其中:R1为烷基,所述的烷基为甲基、乙基;R2为烷基或取代的烷基,其中烷基为甲基、乙基、丙基;取代的烷基为芳基烷基、羟基烷基等;所述的芳基烷基为苯乙基,羟基烷基为羟乙基;连接链为以下任一基团:其中X为氧或氢;Y为碳、氮、氧或酰胺键;n=1、2、3、4、5或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羟基吡啶酮侧链的2

氨基
‑5‑
羟基四氢萘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化合物I或II为如下任一化合物:(S)

N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
‑2‑
(3

羟基
‑2‑
甲基
‑4‑
氧代吡啶

1(4H)

基)

N

丙基乙酰胺(I

1),(S)

N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
‑3‑
(3

羟基
‑2‑
甲基
‑4‑
氧代吡啶

1(4H)

基)

N

丙基丙酰胺(I

2),(S)

N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
‑4‑
(3

羟基
‑2‑
甲基
‑4‑
氧代吡啶

1(4H)

基)

N

丙基丁酰胺(I

3),(S)

N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
‑5‑
(3

羟基
‑2‑
甲基
‑4‑
氧代吡啶

1(4H)

基)

N

丙基戊酰胺(I

4),(S)

N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
‑6‑
(3

羟基
‑2‑
甲基
‑4‑
氧代吡啶

1(4H)

基)

N

丙基己酰胺(I

5),(S)

N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
‑2‑
(3

羟基
‑2‑
乙基
‑4‑
氧代吡啶

1(4H)

基)

N

丙基乙酰胺(I

6),(S)

N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
‑4‑
(3

羟基
‑2‑
乙基
‑4‑
氧代吡啶

1(4H)

基)

N

丙基丁酰胺(I

7),(S)

N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
‑5‑
(3

羟基
‑2‑
乙基
‑4‑
氧代吡啶

1(4H)

基)

N

丙基戊酰胺(I

8),(S)

N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
‑5‑
(3

羟基
‑2‑
乙基
‑4‑
氧代吡啶

1(4H)

基)

N

丙基戊酰胺(I

9),(S)

N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
‑6‑
(3

羟基
‑2‑
乙基
‑4‑
氧代吡啶

1(4H)

基)

N

丙基己酰胺(I

10),(S)
‑3‑
羟基
‑1‑
(2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丙基)氨基)乙基)
‑2‑
甲基

4(1H)

吡啶酮(I

11),(S)
‑3‑
羟基
‑1‑
(2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丙基)氨基)丙基)
‑2‑
甲基

4(1H)

吡啶酮(I

12),(S)
‑3‑
羟基
‑1‑
(2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丙基)氨基)丁基)
‑2‑
甲基

4(1H)

吡啶酮(I

13),(S)
‑3‑
羟基
‑1‑
(2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丙基)氨基)戊基)
‑2‑
甲基

4(1H)

吡啶酮(I

14),(S)
‑3‑
羟基
‑1‑
(2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丙基)氨基)己基)
‑2‑
甲基

4(1H)

吡啶酮(I

15),(S)
‑3‑
羟基
‑1‑
(2

(4

(2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丙基)氨基)乙基)哌嗪
‑1‑
基)
‑2‑
氧代乙基)
‑2‑
甲基

4(1H)

吡啶酮(I

16),(S)

N

(2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丙基)氨基)乙基)
‑3‑
(3

羟基
‑2‑
甲基
‑4‑
氧代吡啶并

1(4H)

基)丙酰胺(I

17),(S)

N

甲基

N

(2

((5

羟基

1,2,3,4

四氢化萘
‑2‑
基)(丙基)氨基)乙基)
‑3‑
(3

羟基
‑2‑
甲基
‑4‑
氧代吡啶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恩应澹之陈文腾俞永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