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悬架车身调水平控制方法及车辆控制器技术

技术编号:38586442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悬架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悬架车身调水平控制方法及车辆控制器。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基于路工况实时高效的调整车身水平性,方法运算高效、控制精确度高,有效避免了路面存在坡道、凸起、凹坑对车身姿态调平的影响;本发明专利技术充分考虑利用了各轮悬架的调整能力,在车辆悬架调整能力范围内,则可准确计算处各悬架至调平状态的各轮悬架高度;若超出悬架调整能力范围,则可最大程度的利用各车轮悬架的行程调整能力,使车身最大程度的靠近水平面;本发明专利技术最终悬架的高度全部在悬架的行程范围内,避免了悬架超行程工作,避免了悬架的损坏,提高了悬架的工作寿命。提高了悬架的工作寿命。提高了悬架的工作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悬架车身调水平控制方法及车辆控制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悬架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车辆悬架车身调水平控制方法及车辆控制器。

技术介绍

[0002]越野SUV车辆对车辆的姿态有着较高要求,尤其是野外作业时,需要对车辆各轮悬架的高度进行调整,使车身处于水平位置满足作业的要求。
[0003]但是现有技术的车身调水平控制由于受到路面的坡度、凸起、凹坑的复杂性与随机性影响,以及悬架受限于机械结构的调整能力限制,导致调整车身至水平位置时各轮悬架高度的计算较为复杂,若计算不当则将导致车辆不能实现调平,进一步导致车辆姿态不满足要求,导致野外作业不能完成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车辆悬架车身调水平控制方法及车辆控制器,能够基于路工况实时高效的调整车身水平性,控制精确度高,且能够有效避免悬架超行程工作,提高悬架的工作寿命。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车辆悬架车身调水平控制方法,主要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悬架车身调水平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获取车辆悬架高度信息和车身倾角信息,所述悬架高度信息包括:车辆左前悬架、右前悬架、左后悬架、右后悬架分别至路面的距离H1、H2、H3、H4,所述车身倾角信息包括:车身沿X向、Y向与水平面的夹角θ
x
、θ
y
;S2,根据所述悬架高度信息,计算右后悬架至平面A的距离H4’
,所述平面A为左前车轮、右前车轮、左后车轮与地面接触的三点构成的平面;S3,根据所述右后悬架至平面A的距离H4’
及右后悬架至路面的距离H4,计算右后车轮至平面A的距离H

;S4,根据所述悬架高度信息结合车辆的几何尺寸,计算车身沿X向、Y向与路面的夹角θ
x

、θ
y

;S5,根据所述车身倾角信息及车身沿X向、Y向与路面的夹角θ
x

、θ
y

,计算路面沿X向、Y向与水平面的夹角δ
x

、δ
y

;S6,以左前悬架为标高建立水平面B作为基准面,计算将车身调整至水平时,各悬架的理论高度增量;S7,根据所述各悬架的理论高度增量结合各轮悬架至路面的距离,计算各悬架的第一目标高度;S8,计算各悬架的第一目标高度分别与悬架行程下限值H
min
和悬架行程上限值H
max
的差值;S9,确定各悬架的第一目标高度分别与悬架行程下限值H
min
和悬架行程上限值H
max
的差值中的最小值、最大值;S10,根据执行第一目标高度后各悬架高度是否处于悬架行程范围内,确定各悬架的最终执行目标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悬架车身调水平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车辆左前悬架、右前悬架、左后悬架、右后悬架至路面的距离分别通过各轮悬架配置的距离传感器获取,所述车身沿X向、Y向与水平面的夹角通过车辆配置的倾角传感器获取,所述X向为沿车身长度的方向,所述Y向为沿车身宽度的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悬架车身调水平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和S3中,所述右后悬架至平面A的距离H4’
具体计算公式为:H
′4=(H2+H3)

H1所述右后车轮至平面A的距离H

具体计算公式为:H

=H4‑
H
′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悬架车身调水平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和S5中,所述车身沿X向、Y向与路面的夹角θ
x

、θ
y

具体计算公式为:式中,d为车辆前轮的轮距,l为车辆前轮轴与后轮轴的轴距;所述路面沿X向、Y向与水平面的夹角δ
x

、δ
y

具体计算公式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悬架车身调水平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和S7中,所述各悬架的理论高度增量,具体计算公式为:式中,ΔH1为左前悬架的理论高度增量,ΔH2为右前悬架的理论高度增量,ΔH3为左后悬架的理论高度增量,ΔH4为右后悬架的理论高度增量;所述各悬架的第一目标高度,具体计算公式为:式中,H
target1
为左前悬架第一目标高度,H
target2
为右前悬架第一目标高度,H
target3
为左后悬架第一目标高度,H
target4
为右后悬架第一目标高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悬架车身调水平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8和S9中,所述各悬架的第一目标高度与悬架行程下限值H
min
的差值,具体计算公式为:所述各悬架的第一目标高度与悬架行程上限值H
max
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吉彬张缦绮王龙许梦祥赵思凡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