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均匀无色散导光体及氛围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6614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1: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均匀无色散导光体及氛围灯,包括导光圈,所述导光圈上设置有两组入光柱,所述入光柱包括均呈螺旋结构的第一入光部和第二入光部,所述第一入光部的首端用于彩色光线的导入,第一入光部的末端与导光圈相连,所述第二入光部的首端与第一入光部的侧部相连,第二入光部的末端与导光圈相连;所述导光圈的外周沿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均光齿,所述导光圈的背面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多个反光齿。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导光体利用螺旋结构将彩色光线充分混合,通过两种导光齿形结构使氛围灯的光线更加均匀,有效改善了色散问题,为汽车内饰增加了良好的氛围,完善了使用者的视觉效果。完善了使用者的视觉效果。完善了使用者的视觉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均匀无色散导光体及氛围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均匀无色散导光体及氛围灯。

技术介绍

[0002]近几年,氛围灯作为一种装饰汽车和烘托气氛的产品,逐渐从高端车型向中档车型普及。当开关或面板导光结构面积较大且带有彩色效果时,一般都是采用多个彩色LED均匀分布;为扩大光照范围,亦会增加导光结构,通过反光齿将光线扩散到所需位置。彩色LED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混合而成,当背光颜色为白色时,LED直射区与入光口经过齿形折射不同的光谱(棱镜折射原理),人眼可以直接看到一些散射的杂光线,为了将光线传递到末端,齿形大小不一,透过导光面可以目视到不规则齿形,影响美观,具体可参照附图1和附图2所示,附图1中的结构为老款导光体,附图1中标号为2的区域为色散区,由附图2可见老款导光体的导光面上具有不规则齿形。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匀无色散导光体及氛围灯,本专利技术的导光体利用螺旋结构将彩色光线充分混合,通过两种导光齿形结构使氛围灯的光线更加均匀,有效改善了色散问题,为汽车内饰增加了良好的氛围,完善了使用者的视觉效果。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均匀无色散导光体,包括导光圈,所述导光圈上设置有两组入光柱,所述入光柱包括均呈螺旋结构的第一入光部和第二入光部,所述第一入光部的首端用于彩色光线的导入,第一入光部的末端与导光圈相连,所述第二入光部的首端与第一入光部的侧部相连,第二入光部的末端与导光圈相连;所述导光圈的外周沿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均光齿,所述导光圈的背面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多个反光齿。
[000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组螺旋柱形结构的入光柱可以将彩色光线充分混合导入至上方导光圈,导光板上方沿周分布渐变均光齿,用于调整光线的方向与光通射量,导光板背面分布均匀的小齿,用于将光线匀均反射至人眼。通过两种导光齿形结构使氛围灯的光线更加均匀,有效改善了色散问题,为汽车内饰增加了良好的氛围,完善了使用者的视觉效果。
[0006]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两组入光柱在导光圈上呈中心对称设置。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使光线传递更加均匀。
[000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入光部和第二入光部的长度均不小于30mm,且第一入光部和第二入光部的转角半径均大于两倍导光截面半径。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保证较高的导光效率,以最大限度的利用LED灯的光线,达到最佳的照明和节能效果。
[0010]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光圈内周面和外周面均为半圆弧形状。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导光体发光更加均匀。
[001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入光柱底部还设有呈竖直设置的柱形插接部。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只需设置插槽,将柱形插接部插入插槽中,即可实现导光体安装,操作十分方便,利于提升生产效率。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氛围灯,包括上述的均匀无色散导光体,还包括外壳、底座、PCB总成以及面盖,所述PCB总成以及均匀无色散导光体设置在外壳内,并且PCB总成上设有两个用于为均匀无色散导光体提供彩色光线的彩色LED,所述面盖和底座分别可拆卸地安装于外壳两端。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使氛围灯的光线更加均匀,为汽车内饰增加了良好的氛围,完善了使用者的视觉效果。
[0016]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内盖,所述外壳内设有支撑中板,所述底座通过多个螺丝与所述支撑中板相连接,所述内盖和PCB总成由上至下依次夹设在支撑中板与底座之间,所述内盖外周设有向下延伸并将PCB总成外周包围住的定位凸缘;所述内盖底部设有多个锁定柱,所述锁定柱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插配部、限位部以及导向部,所述限位部、插配部以及导向部的直径依次减小,所述限位部与插配部之间设有第一锥形导向面,所述限位部与导向部之间设有第二锥形导向面,所述第二锥形导向面的斜度大于第一锥形导向面的斜度,所述PCB总成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锁定柱上的插配部相配合的锁定孔。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实现外壳、底座、内盖以及PCB总成的安装,安装结构简单可靠,能够保证PCB总成的稳定安装。
[001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中板上设有两个呈上下开口且中空的遮光套,所述遮光套下端抵紧于PCB总成上并将对应的彩色LED罩住,并且所述均匀无色散导光体的入光柱下端插接于对应的遮光套上,所述支撑中板上开设有两个用于供所述入光柱穿过的开口。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降低光线损失,提升导光效率,使氛围灯的光线更亮更均匀。
[0020]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面盖包括安装圈以及透光面板,所述安装圈外周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扣板,所述扣板上设有第一卡孔,所述外壳上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卡孔构成卡接配合的第一卡块;所述透光面板设置于安装圈内,透光面板外周设有多个用于抵紧安装圈内壁的压紧凸筋,安装圈上端设有向内周延伸用于对透光面板构成轴向限位的限位台阶。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结构简单可靠,拆装十分方便。
[002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装饰板,所述装饰板上由上至下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扣板以及卡板,所述第二扣板上开设有第二卡孔,所述安装圈侧部开设有内外连通的安装口,所述装饰板插接于安装口内,并且所述安装口内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二扣板上的第二卡孔相配合的第二卡块以及多个与所述卡板相配合的卡槽。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装饰板的设置能够使氛围灯更加美观时尚,提升产品的竞争优势,同时其安装操作只需将装饰板插入外壳的安装口即可实现二者的自动锁紧,安装十分便捷,生产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老款导光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老款导光体导光面的发光状态示意图;图3为均匀无色散导光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氛围灯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氛围灯的爆炸图;图6为氛围灯的俯视图;图7为图6的A

A剖视图;图8为PCB总成与内盖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0为氛围灯外壳与装饰板分离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氛围灯去掉装饰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老款导光体;2、色散区;3、不规则齿形的导光面;4、均匀无色散导光体;5、导光圈;6、入光柱;7、第一入光部;8、第二入光部;9、均光齿;10、反光齿;11、柱形插接部;12、外壳;13、底座;14、PCB总成;15、面盖;16、彩色LED;17、内盖;18、定位凸缘;19、锁定柱;20、插配部;21、限位部;22、导向部;23、第一锥形导向面;24、第二锥形导向面;25、锁定孔;26、遮光套;28、支撑中板;29、开口;30、安装圈;31、透光面板;32、第一扣板;33、第一卡孔;34、第一卡块;35、压紧凸筋;36、限位台阶;37、装饰板;38、第二扣板;39、卡板;40、第二卡孔;41、安装口;42、第二卡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均匀无色散导光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圈(5),所述导光圈(5)上设置有两组入光柱(6),所述入光柱(6)包括均呈螺旋结构的第一入光部(7)和第二入光部(8),所述第一入光部(7)的首端用于彩色光线的导入,第一入光部(7)的末端与导光圈(5)相连,所述第二入光部(8)的首端与第一入光部(7)的侧部相连,第二入光部(8)的末端与导光圈(5)相连;所述导光圈(5)的外周沿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均光齿(9),所述导光圈(5)的背面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多个反光齿(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均匀无色散导光体,其特征在于:两组入光柱(6)在导光圈(5)上呈中心对称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均匀无色散导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光部(7)和第二入光部(8)的长度均不小于30mm,且第一入光部(7)和第二入光部(8)的转角半径均大于两倍导光截面半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均匀无色散导光体及氛围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圈(5)内周面和外周面均为半圆弧形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均匀无色散导光体及氛围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柱(6)底部还设有呈竖直设置的柱形插接部(11)。6.氛围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均匀无色散导光体(4),还包括外壳(12)、底座(13)、PCB总成(14)以及面盖(15),所述PCB总成(14)以及均匀无色散导光体(4)设置在外壳(12)内,并且PCB总成(14)上设有两个用于为均匀无色散导光体(4)提供彩色光线的彩色LED(16),所述面盖(15)和底座(13)分别可拆卸地安装于外壳(12)两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氛围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盖(17),所述外壳(12)内设有支撑中板(28),所述底座(13)通过多个螺丝与所述支撑中板(28)相连接,所述内盖(17)和PCB总成(14)由上至下依次夹设在支撑中板(28)与底座(13)之间,所述内盖(17)外周设有向下延伸并将PCB总成(14)外周包围住的定位凸缘(18);所述内盖(17)底部设有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青亮张立新叶友体王忠炎蔡海鹏王红卫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