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套内缸抽汽环腔之间轴向间隙的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56602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1:04
一种红套内缸抽汽环腔之间轴向间隙的控制方法,它涉及一种轴向间隙的控制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的红套高压内缸结构在装配时,红套内缸与抽汽环腔之间的轴向配合面有间隙,存在漏气、环腔破损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步骤一:抽汽环腔与两个红套环装配前尺寸检查;步骤二:模拟装配检查;步骤三:5#红套环的套装;步骤四:抽汽环腔及6#红套环的套装;步骤四一:抽汽环腔及6#红套环加热后,依次套装在高压内缸上;步骤四二:在6#红套环与高压内缸在直径方向仍然具有间隙时,在高压内缸的外圆周侧面上,安装6处顶丝工具,拧紧顶丝工具,使抽汽环腔的两端端面与红套环端面之间0间隙,同时使抽汽环腔有一定量的预压缩。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轴向间隙的控制。制。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套内缸抽汽环腔之间轴向间隙的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轴向间隙的控制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红套内缸抽汽环腔之间轴向间隙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新百万及新66万火电项目的汽轮机组,一般采用红套高压内缸结构,高压内缸设置有抽汽环腔结构,抽汽环腔采用整圈结构,套装至高压内缸上,同时,抽汽环腔的两端与过盈套装的红套环配合,采用端面密封形式,要求轴向配合面无间隙。但现有红套高压内缸结构在装配时,因红套环加热后套装时属于高温膨胀状态,冷却后经常出现轴向间隙超差情况,容易导致红套内缸与抽汽环腔之间的轴向配合面有间隙,进而存在漏气、环腔破损的问题。
[0003]综上所述,现有的红套高压内缸结构在装配时,容易导致红套内缸与抽汽环腔之间的轴向配合面有间隙,进而存在漏气、环腔破损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红套高压内缸结构在装配时,容易导致红套内缸与抽汽环腔之间的轴向配合面有间隙,进而存在漏气、环腔破损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红套内缸抽汽环腔之间轴向间隙的控制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红套内缸抽汽环腔之间轴向间隙的控制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0006]步骤一:抽汽环腔A与两个红套环装配前进行尺寸检查;
[0007]在抽汽环腔A及红套环套装前,利用外径千分尺测量其配合位置的厚度尺寸,并验证单件平行度;
[0008]步骤二:模拟装配检查;
[0009]将5#红套环、抽汽环腔、6#红套环依次由上至下叠放,进行模拟装配检查,检查配合面间隙,保证0.03mm塞尺不入;
[0010]步骤三:5#红套环的套装;
[0011]将5#红套环加热,当5#红套环膨胀到一定直径(按套环内孔直径增大3.5mm)后,套装在高压内缸的对应位置,自然冷却至室温;
[0012]步骤四:抽汽环腔及6#红套环的套装;
[0013]步骤四一:抽汽环腔及6#红套环加热后,依次套装在高压内缸上;
[0014]步骤四二:6#红套环安装后,在6#红套环与高压内缸在直径方向仍然具有间隙时,在高压内缸的外圆周侧面上,快速安装6处顶丝工具,并用力矩扳手,拧紧顶丝工具,使抽汽环腔的两端端面与红套环端面之间0间隙,同时使抽汽环腔有一定量的预压缩,至此,实现了红套内缸抽汽环腔之间轴向间隙的控制。
[0015]进一步地,步骤一中,在对红套环装配前进行尺寸检查的步骤如下:
[0016]步骤一一:将红套环水平放置,且红套环与抽汽环腔之间的接触面朝上;
[0017]步骤一二:将红套环的上端面沿其圆周反向上均分8个测量点,按照顺时针的方向,依次为测量位置1、测量位置2、测量位置3、测量位置4、测量位置5、测量位置6、测量位置7和测量位置;
[0018]步骤一三:采用外径千分尺对步骤一二中的8个测量点分别测量其配合位置的厚度,并判断其是否符合装配要求。
[0019]进一步地,步骤四二中的顶丝工具包括L形连接板和顶丝,L形连接板的一个平面上开设有两个螺纹孔,并通过螺栓安装在高压内缸上,L形连接板的另一个平面上开设有顶丝孔,顶丝安装在顶丝孔上,且顶丝的端部顶设在6#红套环的端面上。
[0020]进一步地,步骤四二中的6个顶丝工具在圆周方向均布在高压内缸上。
[0021]进一步地,步骤四二中的6个顶丝工具以高压内缸的纵剖截面为切分平面,顶丝的拧紧力矩分别为:
[0022]左1顶丝工具的拧紧力矩为1800N
·
m;
[0023]右2顶丝工具的拧紧力矩为1800N
·
m;
[0024]左上3顶丝工具的拧紧力矩为1300N
·
m;
[0025]右上4顶丝工具的拧紧力矩为1300N
·
m;
[0026]左下5顶丝工具的拧紧力矩为1300N
·
m;
[0027]右下6顶丝工具的拧紧力矩为1800N
·
m。
[0028]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果:
[0029]1、本专利技术根据现有装配模式,抽汽环腔、红套环安装工艺过程进行方案优化,通过理论计算、多次试验验证等手段,掌握顶丝工具顶紧力矩与冷却后抽汽环腔轴向间隙关系。对顶丝顶紧力进行参数化控制,保证抽汽环腔及红套环安装后轴向间隙合格。在甘电投常乐项目装配时进行方案验证,验证了该方案可行性,形成了一种用于该新型结构的抽汽环腔轴向间隙控制方案,为公司后续同类型结构机组安装提供技术保障。
[0030]2、本专利技术在装配后实测抽汽环腔与套环轴向间隙0.03塞尺不入,满足设计要求。形成了一种针对抽汽环腔轴向间隙控制方案,保证了产品质量,避免因安装不合格造成的漏汽、环腔破损等质量问题。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2是单件测量红套环的示意图;
[0033]图3是模拟装配检查示意图;
[0034]图4是顶丝C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5是6个顶丝工具安装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至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红套内缸抽汽环腔之间轴向间隙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7]步骤一:抽汽环腔A与两个红套环装配前进行尺寸检查;
[0038]在抽汽环腔A及红套环套装前,利用外径千分尺测量其配合位置的厚度尺寸,并验证单件平行度;
[0039]步骤二:模拟装配检查;
[0040]将5#红套环、抽汽环腔A、6#红套环依次由上至下叠放,进行模拟装配检查,检查配合面间隙,保证0.03mm塞尺不入;
[0041]步骤三:5#红套环的套装;
[0042]将5#红套环加热,当5#红套环膨胀到一定直径(指按套环内孔直径增大3.5mm)后,套装在高压内缸的对应位置,自然冷却至室温;
[0043]步骤四:抽汽环腔A及6#红套环的套装;
[0044]步骤四一:抽汽环腔A及6#红套环加热后,依次套装在高压内缸上;
[0045]步骤四二:6#红套环安装后,在6#红套环与高压内缸在直径方向仍然具有间隙时,在高压内缸的外圆周侧面上,快速安装6处顶丝工具,并用力矩扳手,拧紧顶丝工具,使抽汽环腔A的两端端面与红套环端面之间0间隙,同时使抽汽环腔A有一定量的预压缩,至此,实现了红套内缸抽汽环腔之间轴向间隙的控制。
[0046]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安装之前先对待安装工件进行检测,保证了安装过程中的准确性。由于此过程中,避免了因未做好事先工件检查,而造成对红件热处理后,导致安装失败等问题,进而节约了装配成本,提高了装配效率。
[0047]本实施方式中在解决本专利技术出现的抽汽环腔A的两端端面与红套环端面之间0间隙的问题时,不但考虑了红套环热胀冷缩量,还考虑了对红套环施加预紧力的参数,进而真正保证了0间隙的实现。提高了装配精度,保证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套内缸抽汽环腔之间轴向间隙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抽汽环腔(A)与两个红套环装配前进行尺寸检查;在抽汽环腔(A)及红套环套装前,利用外径千分尺测量其配合位置的厚度尺寸,并验证单件平行度;步骤二:模拟装配检查;将5#红套环、抽汽环腔(A)、6#红套环依次由上至下叠放,进行模拟装配检查,检查配合面间隙,保证0.03mm塞尺不入;步骤三:5#红套环的套装;将5#红套环加热,当5#红套环膨胀到一定直径后,套装在高压内缸的对应位置,自然冷却至室温;步骤四:抽汽环腔(A)及6#红套环的套装;步骤四一:抽汽环腔(A)及6#红套环加热后,依次套装在高压内缸上;步骤四二:6#红套环安装后,在6#红套环与高压内缸在直径方向仍然具有间隙时,在高压内缸的外圆周侧面上,快速安装6处顶丝工具,并用力矩扳手,拧紧顶丝工具,使抽汽环腔(A)的两端端面与红套环端面之间0间隙,同时使抽汽环腔(A)有一定量的预压缩,至此,实现了红套内缸抽汽环腔之间轴向间隙的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套内缸抽汽环腔之间轴向间隙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在对红套环装配前进行尺寸检查的步骤如下:步骤一一:将红套环水平放置,且红套环与抽汽环腔(A)之间的接触面朝上;步骤一二:将红套环的上端面沿其圆周反向上均分8个测量点,按照顺时针的方向,依次为测量位置1、测量位置2、测量位置3、测量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利伟马晓辉于明哲李嘉磊赵瑜孙健刘孝天吕昭易闵国宇李长亮章松
申请(专利权)人:哈电发电设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