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嘌呤豆浆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56328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1:02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低嘌呤豆浆及其制备方法,其中低嘌呤豆浆由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吸附处理得到。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保留了水溶性壳聚糖以及羧甲基纤维素的优点,可以通过水溶性壳聚糖以及羧甲基纤维素分子上的活性官能团与嘌呤类物质形成氢键作用以及带有的正电荷对嘌呤类物质形成静电作用,以此达到对嘌呤类物质进行吸附,且与嘌呤类物质结合紧密。同时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为三维网状结构,嘌呤类物质可以通过但在豆浆制作过程中溶出的植物蛋白不能通过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在增加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吸附能力的同时减少脱除嘌呤类物质的加工过程中植物蛋白的损耗。的加工过程中植物蛋白的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嘌呤豆浆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豆制品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低嘌呤豆浆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豆浆作为利用大豆资源的常见豆制品,其中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维生素、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等,并且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但是豆浆中嘌呤含量较高,由嘌呤代谢引起的痛风患者需避免食用。为降低豆浆中嘌呤含量来满足人们尤其是痛风患者对食物多样性的要求,常采用盐析或者加入活性炭等吸附剂的方法处理豆浆以此来降低豆浆中的嘌呤含量。
[0003]盐析处理的方法虽去除率高,但是盐类的加入以及盐析加工过程中的高温会破坏豆浆中的部分营养成分;加入活性炭等吸附剂进行处理的方法虽反应条件温和,在室温条件下就能脱除嘌呤,但是去除率低。因此在温和条件下高效去除豆浆中的嘌呤类物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在温和条件下高效去除豆浆中的嘌呤类物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低嘌呤豆浆及其制备方法。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低嘌呤豆浆,所述低嘌呤豆浆由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吸附处理得到。
[0006]优选的,所述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的原料包括质量比为(1~1.5):1的水溶性壳聚糖和羧甲基纤维素。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溶性壳聚糖作为吸附剂,在溶液中是带有正电荷的多聚电解质,而嘌呤类物质带有负电荷,与水溶性壳聚糖之间可以形成静电作用;同时嘌呤类物质含有大量的嘌呤碱基,可以与水溶性壳聚糖中的羟基之间产生氢键作用,进一步加强嘌呤类物质与水溶性壳聚糖的结合,使水溶性壳聚糖能够吸附住豆浆中嘌呤类物质。
[0008]羧甲基纤维素中含有大量的羟基和羧基,嘌呤类物质为含氮的杂环化合物,两者之间可以发生复合作用,形成氢键,从而羧甲基纤维素能够吸附住豆浆中的嘌呤类物质。
[0009]水溶性壳聚糖与羧甲基纤维素具有相近的分子结构和优良性能,两者表面存在的大量的活性基团,包括羟自由基、羧基和氨基,使两者可以进行相互交联,得到的聚合物不溶于水,并且呈现为网络结构。同时聚合物还保留了这两种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特性,所形成的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对嘌呤类物质的吸附能力更强,并且吸附过程在常温常压下就能够进行,反应条件温和。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的三维网状结构也使得嘌呤类物质能够顺利通过吸附体表面孔隙进一步被吸附在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内部,而大分子的植物蛋白不能通过表面孔隙,从而减小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对豆浆中蛋白质的影响,减少加工过程豆浆的植物蛋白的损耗。
[0010]优选的,所述水溶性壳聚糖为羧基改性壳聚糖;所述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
的原料包括聚碳化二亚胺类交联剂。
[0011]优选的,所述聚碳化二亚胺类交联剂质量为羧甲基纤维素质量的0.5%~2%。
[0012]优选的,羧基改性壳聚糖的步骤为:将壳聚糖与异丙醇搅拌混合,壳聚糖溶胀后加入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均匀后加入固体氯乙酸,搅拌反应2~4h,再经过洗涤、干燥得到羧基改性壳聚糖。
[0013]优选的,壳聚糖与异丙醇的质量比为1:(8~12)。
[0014]优选的,壳聚糖与固体氯乙酸的质量比为1:(1~1.5)。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溶性壳聚糖为经过羧基化改性的壳聚糖,其中羧甲基是亲水基团,通过羧甲基改性处理,显著提高壳聚糖的水溶性的同时保留住了壳聚糖的性能优点,使得壳聚糖的加工性能和反应活性有所提升,在与羧甲基纤维素的反应过程有利于加工以及两者进行交联。
[0016]同时,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在制备过程中还添加有聚碳化二亚胺类交联剂,聚碳化二亚胺类交联剂作为一种水溶性交联剂,对人体无害,在豆浆的处理过程中也不会对豆浆品质造成损坏。加入聚碳化二亚胺类交联剂可以促进羧基改性后的水溶性壳聚糖与羧甲基纤维素的交联反应,羧基改性后的水溶性壳聚糖分子结构中的羧基能够与聚碳化二亚胺进行反应,而羧甲基纤维素本身就含有大量的羟基和羧基,也能够与聚碳化二亚胺进行反应,因此聚碳化二亚胺能够将两者相互联系且连接紧密,不易解散,有效增加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的交联密度,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0017]优选的,所述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的制备方法如下:将水溶性壳聚糖和羧甲基纤维素分别加入到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后将两种溶液混合,得到混合溶液;在混合溶液中加入聚碳化二亚胺类交联剂,30~45℃水浴条件下搅拌反应1~2h;反应结束后静置10~15h,再进行冷冻干燥、研磨得到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
[0018]优选的,壳聚糖与羧甲基纤维素与去离子水的质量体积比为1g:(250~500)ml。
[0019]优选的,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是粒径为1.5~2mm的固体颗粒。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羧基改性后的水溶性壳聚糖和羧甲基纤维素通过聚碳化二亚胺交联剂的连接作用,增加两者的交联密度,最终形成结构紧密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
[0021]优选的,所述羧甲基纤维素为金属离子螯合羧甲基纤维素。
[0022]优选的,所述金属离子包括钙离子、钾离子、镁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
[0023]优选的,金属离子螯合羧甲基纤维素的步骤如下:S1.将羧甲基纤维素钠粉末与去离子水混合均匀后,溶胀20~26h;S2.将溶胀后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稀释8~10倍,加入金属盐以及质量分数为5%~10%的盐酸溶液,在35~45℃的水浴条件下搅拌反应1.5~2.5h;再经过洗涤、离心、干燥、粉碎过筛得到金属离子螯合羧甲基纤维素。
[0024]优选的,溶胀过程中,羧甲基纤维素钠粉末与去离子水的质量体积比为1g:(60~65)ml。
[0025]优选的,金属盐包括氯化钙、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羧甲基纤维素钠与金属盐的质量比为1:(1.2~1.6)。
[0026]优选的,稀释后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与盐酸溶液的体积比为100:(1~2.5)。
[00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离子可以与嘌呤类物质发生络合反应,嘌呤类物质分子中的亲电性官能团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将羧甲基纤维素先进行金属离子改性处理,使羧甲基纤维素分子链上螯合有金属离子,能够加强对嘌呤类物质的吸附能力,进一步提高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对于嘌呤类物质的吸附能力。
[0028]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低嘌呤豆浆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大豆清洗、浸泡后与纯净水按1:(9~12)的豆水比打磨成豆浆;S2.室温下,调节豆浆PH值至6.2~6.8,在豆浆中加入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搅拌30~40min后,静置1~2h,再离心20~40min,分离出低嘌呤豆浆。
[0029]优选的,所述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与豆浆的质量体积比为(3~6)g:1L。
[0030]优选的,所述S2步骤中,调节豆浆PH值的调节剂包括柠檬酸、苹果酸、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嘌呤豆浆,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嘌呤豆浆由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吸附处理得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嘌呤豆浆,其特征在于,所述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的原料包括质量比为(1~1.5):1的水溶性壳聚糖和羧甲基纤维素。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低嘌呤豆浆,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溶性壳聚糖为羧基改性壳聚糖;所述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的原料包括聚碳化二亚胺类交联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低嘌呤豆浆,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碳化二亚胺类交联剂质量为羧甲基纤维素质量的0.5%~2%。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低嘌呤豆浆,其特征在于,所述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吸附体的制备方法如下:将水溶性壳聚糖和羧甲基纤维素分别加入到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后将两种溶液混合,得到混合溶液;在混合溶液中加入聚碳化二亚胺类交联剂,30~45℃水浴条件下搅拌反应1~2h;反应结束后静置10~15h,再进行冷冻干燥、研磨得到壳聚糖/羧甲基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林其汪生建夏全法威亚江胡玉垚程军辉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鸿光浪花豆业食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