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带上固定装置、发光器组件及破窗器组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545775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安全带上固定装置、发光器组件及破窗器组件,安全带上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机构与第二固定机构,第一固定机构用于夹持固定于安全带上,第二固定机构位于第一固定机构上,用于固定外部元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全带上固定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机构用于夹持固定于安全带上,第二固定机构位于第一固定机构上,用于固定外部元件,能将不同功能的外部元件可置换地固定于其上进而固定于安全带上,使外部元件能方便拿取,不易脱落,外部元件的装卸也非常方便。包括该安全带上固定装置的发光器组件与破窗器组件,使破窗器主体与发光器主体固定于安全带上,能使车内人员能快速拿到并及时使用,能显著降低生命危险。能显著降低生命危险。能显著降低生命危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全带上固定装置、发光器组件及破窗器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尤其是一种安全带上固定装置、发光器组件及破窗器组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是越来越普及。同时随着人们安全意识越来越强,汽车安全工具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在众多安全工具中,破窗器由于能在危急情况下砸碎玻璃,在自救或救援别人时均能起到重要作用,发光器能在紧急情况进行警示与呼救,也非常重要。
[0003]目前破窗器、发光器多是放在手套箱里,不容易拿取。或是类似于手机固定,即卡扣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再粘贴在仪表台面板上。这种固定方式有一定风险,例如在汽车受到激烈碰撞时,破窗器或发光器容易从支架中脱落,使人们在需要时无法快速找到,使车内人员,特别是驾驶员无法及时利用破窗器砸碎玻璃逃离汽车,利用发光器进行警示与呼救。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能方便拿取的安全带上固定装置、发光器组件及破窗器组件。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安全带上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机构与第二固定机构,第一固定机构用于夹持固定于安全带上,第二固定机构位于第一固定机构上,用于固定外部元件;第一固定机构包括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能相互固定且将安全带夹持于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具有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且能在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切换,在打开状态,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分开能将安全带容纳于其中,在闭合状态,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组装固定且能将安全带夹持于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的相对内表面均设有能卡入安全带的卡齿,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上的卡齿相互交错排列;第二固定机构包括固定部以及分别由固定部两侧延伸形成相对设置的两弧形臂部,两弧形臂部形成卡持结构以卡持固定外部元件。
[0007]进一步地,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的一端为使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在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时均连接在一起的常连接端,另一端为使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在打开状态时分开但在闭合状态时组装固定的活动端。
[0008]进一步地,常连接端设有使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旋转连接的枢接结构,活动端设有能使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相固定的闭合结构。
[0009]进一步地,第二固定机构连接于第一元件。
[0010]进一步地,第二固定机构粘接于第一元件,或者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元件,或者通过一转轴活动连接于第一元件且能绕转轴旋转。
[0011]一种发光器组件,包括发光器主体与如上所述的安全带上固定装置,发光器主体
作为外部元件固定于安全带上固定装置的第二固定机构。
[0012]一种破窗器组件,包括破窗器主体与如上所述的安全带上固定装置,破窗器主体作为外部元件固定于安全带上固定装置的第二固定机构。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安全带上固定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机构用于夹持固定于安全带上,第二固定机构位于第一固定机构上,用于固定外部元件,能将不同功能的外部元件(如破窗器与发光器)可置换地固定于其上进而固定于安全带上,使外部元件能方便拿取,不易脱落,外部元件的装卸也非常方便。包括该安全带上固定装置的发光器组件与破窗器组件,使破窗器主体与发光器主体固定于安全带上,由于安全带的柔性,故在汽车受到激烈碰撞时,破窗器主体与发光器主体不会脱落,使车内人员能快速拿到并及时使用,能显著降低生命危险。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安全带上固定装置的立体图。
[0015]图2为图1所示安全带上固定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0016]图3为图1所示安全带上固定装置的主视图。
[0017]图4为图1所示安全带上固定装置打开状态与安全带的主视图。
[0018]图5为图1所示安全带上固定装置闭合状态与安全带的主视图。
[001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发光器组件的立体图。
[002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破窗器组件中破窗器主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及实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0022]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安全带上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0023]本实施例中,安全带拓展模块1包括第一固定机构2与第二固定机构3,第一固定机构2用于夹持固定于安全带4上,第二固定机构3位于第一固定机构2上,用于与外部机构(如发光器组件或破窗器组件)相固定。
[0024]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机构2包括相枢接的第一元件21与第二元件22。第一元件21第一端与第二元件22通过枢接结构(本实施例为枢轴与枢孔)枢接,相对的第二端设有第一卡扣211,内侧表面设有一个第一卡齿212。第二元件22第二端对应第一卡扣211设有第二卡扣221,第一卡扣211与第二卡扣221能相互配合形成闭合结构使第一元件21与第二元件22扣合固定。第二元件22内侧表面设有两个第二卡齿222,第一卡齿212与第二卡齿222能卡入安全带4以将安全带3夹持于第一元件21与第二元件22之间。这样,使得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具有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且能在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切换,在打开状态,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通过枢接结构在第一端相枢接,第二端的闭合结构打开,使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分开能将安全带容纳于其中;第二元件22沿图4中箭头旋转至闭合状态后,第二端的闭合结构闭合,使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组装固定且将安全带夹持于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
[0025]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来实现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相互固定且将安全带夹持于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例如,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的第一端可不设置枢孔与枢轴这样的枢接结构,而是通过具有弹性的塑胶片连接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使第
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在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时均连接在一起,以避免两者脱离,从而能方便操作。当然,也可使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在打开状态时不连接在一起。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的第二端可不设置第一卡扣与第二卡扣这样的扣合结构,而是采用其它闭合机构,如铆接结构、子母扣、快拆卡扣、磁吸、螺钉等,但扣合结构更为简单便捷。
[0026]本实施例中,第一卡齿212与第二卡齿222呈交错排列,从而能更牢固地夹持安全带4。并且,本实施例中,固定机构夹持在安全带的固定端(一般在舌片的下方)而非活动端,使得使用安全带时不会拉动破窗器,使破窗器保持在固定位置,也避免破窗器影响安全带的使用。
[0027]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机构3包括固定部31以及分别由固定部31两侧延伸形成相对设置的两弧形臂部32,两弧形臂部32具有一定弹性,形成卡持结构以卡持固定外部元件。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除卡持结构外的其它固定结构。
[0028]第二固定机构3可以是粘接于第一元件21,也可以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元件21,还可以通过一转轴活动连接于第一元件21且能绕转轴旋转(即在第一元件21的外表面上自转,如图2箭头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带上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定机构与第二固定机构,第一固定机构用于夹持固定于安全带上,第二固定机构位于第一固定机构上,用于固定外部元件;第一固定机构包括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能相互固定且将安全带夹持于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具有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且能在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切换,在打开状态,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分开能将安全带容纳于其中,在闭合状态,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组装固定且能将安全带夹持于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的相对内表面均设有能卡入安全带的卡齿,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上的卡齿相互交错排列;第二固定机构包括固定部以及分别由固定部两侧延伸形成相对设置的两弧形臂部,两弧形臂部形成卡持结构以卡持固定外部元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上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的一端为使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在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时均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灿马丹朱良兵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千斤熊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