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血栓靶向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854553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0: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血栓靶向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该纳米探针包括核壳结构,所述核壳结构以铋为核心,外壳为包裹铋的扩孔二氧化硅;在所述扩孔二氧化硅的孔道中装载有用于治疗血栓的化学药物,在扩孔二氧化硅表面连接有血栓靶向多肽;所述血栓靶向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为GPRPVTSEIHLK。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通过以Bi为核、以SiO2为壳形成带扩孔的Bi@SiO2颗粒,提高核壳纳米探针的载药量,并利用血栓靶向多肽的靶向作用使得探针能够在血栓部位富集,从而构建靶向性成像与光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血栓靶向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学
,尤其涉及一种血栓靶向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由血管栓塞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等血栓性疾病所引发的死亡人数占全球死亡人数的25%,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体内异常血栓块的形成会堵塞血管,造成血流速度减慢甚至停滞,进而影响缺血区域的供血和供氧,导致组织缺血坏死,从而威胁人类生命。因此,如何开发并获得高效治疗血管栓塞的方法和手段,不仅对遏制心血管并发症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也至关重要。
[0003]如何合理设计靶向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是当前血栓诊疗一体化的研究重点。为此,首先需要考虑3个关键问题:1)如何特异性靶向血栓部位;2)如何快速分辨靶向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精准定位于血栓部位;3)如何达到高效溶栓的效果;最终实现血栓的诊疗一体化。
[0004]首先,特异性靶向血栓是靶向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纤维蛋白作为血栓的主要成分,大量存在于血管栓塞处,可作为靶向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识别底物。在此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栓靶向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包括核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壳结构以铋为核心,外壳为包裹铋的扩孔二氧化硅;在所述扩孔二氧化硅的孔道中装载有用于治疗血栓的化学药物,在扩孔二氧化硅表面连接有血栓靶向多肽;所述血栓靶向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为GPRPVTSEIHLK。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栓靶向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药物为尿激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栓靶向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栓靶向多肽通过酰胺键与扩孔二氧化硅连接;所述化学药物通过静电作用装载于扩孔二氧化硅的孔道中。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栓靶向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其特征在于,以血栓靶向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为基准,所述化学药物的负载量为120~130μg/mg;所述血栓靶向多肽的负载量为150~200μg/mg。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血栓靶向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以硝酸铋为原料,制备单质Bi纳米颗粒;(2)以单质Bi纳米颗粒为核,通过硅酸乙酯在单质Bi纳米颗粒表面原位生长SiO2,形成Bi@SiO2纳米颗粒;(3)以Bi@SiO2纳米颗粒为原料,通过造孔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在SiO2表面形成较大的扩孔,得到Mp

Bi@SiO2;(4)通过活化剂活化将血栓靶向多肽连接到所述Mp

Bi@SiO2表面形成Mp

Bi@SiO2‑
GK;(5)通过一锅共混法将化学药物装载到所述Mp

Bi@SiO2‑
GK的扩孔二氧化硅的孔道中,形成血栓靶向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Mp

Bi@SiO2‑
GK/UK。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包括:步骤(1

1)~步骤(1

3);步骤(1

1):以Bi(NO3)3·
5H2O为原料,溶于十二硫醇中,进行搅拌,在50~60℃时持续泵入氮气以去除空气;步骤(1

2):抽气3

5轮后,梯度升温加热至170~175℃,溶液开始冒黄色气泡并逐渐变黑;在170~175℃下保持1~3min,然后停止加热;步骤(1

3):离心除去上清液,沉淀用无水乙醇洗涤多次后,再用环己烷清洗,收集得到Bi纳米颗粒。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包括:步骤(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明英卢磊浩程起超鲍青缪瑶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