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质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51604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6: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岩质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处理方法,将多环管片设置为一个注浆段,并将该注浆段其中一端的第一环管片设置为前端环,将该注浆段另一端的第一环管片设置为后端环,将其余管片设置为中间环;包括如下步骤:S1、向后端环与隧道围岩之间的间隙注入双液浆;S2、向前端环与隧道围岩之间的间隙注入双液浆;S3、若中间环与隧道围岩之间的积水量超出警戒值则进行泄水处置;S4、向中间环与隧道围岩之间的间隙注入单液浆;S5、以上一注浆段的前端环作为相邻下一注浆段的后端环,重复上述步骤S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岩质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处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工程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岩质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由于隧道掘进机装备的需要,刀盘开挖轮廓线较隧道管片外径更大,从而在隧道管片和围岩之间形成一定间隙,空隙一般在0.1

0.2m左右。传统的施工工艺是隧道的掘进过程中采用同步注浆的方式,及时进行注浆以填充管片脱离盾构机的盾尾后四周存在的间隙。
[0003]当地下水丰富时,注浆浆液随着地下水流动则导致填充效果更差。由于盾构/TBM岩质隧道围岩变形小,围岩并不如土质隧道一样能够裹握管片,因此当注浆不密实时,已施工完成的隧道管片沿洞周会发生变形位移,从而造成管片上浮、错台、损伤等不良病害,更甚时侵限界影响运行安全。且一旦出现管片上浮,则表明相邻多组管片与隧道围岩间出现大范围空腔,即连续多组管片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岩质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处理方法,以解决当前期注浆不密实时,已施工完成的隧道发生管片上浮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岩质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处理方法,将多环管片设置为一个注浆段,并将该注浆段其中一端的第一环管片设置为前端环,将该注浆段另一端的第一环管片设置为后端环,将位于前端环和后端环之间的管片设置为中间环;包括如下步骤:S1、向后端环与隧道围岩之间的间隙注入双液浆;S2、向前端环与隧道围岩之间的间隙注入双液浆;S3、监测中间环与隧道围岩之间的积水量,若超出警戒值则进行泄水处置;S4、向中间环与隧道围岩之间的间隙注入单液浆;S5、以上一注浆段的前端环作为相邻下一注浆段的后端环,重复上述步骤S2

S4以依次完成全部注浆段的注浆作业。
[0006]可选地,在实施步骤S1之前,还包括:测量后端环与隧道围岩的间隙距离,并将间隙距离大于第一设定值且小于第二设定值的区域标记为重点注浆区,以便于在注入双液浆时向重点注浆区加大注浆量。
[0007]可选地,基于标记的所述重点注浆区,对后端环上与重点注浆区连通的注浆孔进行现场扩孔处理。
[0008]可选地,基于标记的所述重点注浆区,在后端环表面开设新增注浆孔,且所述新增注浆孔与重点注浆区连通。
[0009]可选地,于后端环表面嵌设注浆管,所述注浆管贯穿后端环后置入重点注浆区或
穿过重点注浆区后嵌入隧道围岩,且所述注浆管外周壁开设有多个出浆孔。
[0010]可选地,若所述后端环处于富水岩层或围岩较破碎区域,则先通过注浆管对围岩体注浆,之后再将围岩注浆时挤压流入管片与隧道围岩之间的积水再次泄水处置,最后再通过注浆管对重点注浆区注浆。
[0011]可选地,在步骤S4中,还包括:在所述中间环的首端、中部和尾端,分别选取一个管片环,并将首端管片环设置为第一注浆环,将中部管片环设置为第一注浆环的泄压环,之后开始第一注浆环注浆作业;待所述第一注浆环注浆完成后,将中部管片环设置为第二注浆环,并将尾端管片环设置为第二注浆环的泄压环,之后开始第二注浆环注浆作业,以完成所述向中间环与隧道围岩之间的间隙注入单液浆。
[0012]可选地,所述泄压环内至少在拱底、拱腰及拱顶分别设置泄压孔;在第一注浆环或第二注浆环进行注浆作业时,按以下次序依次封堵泄压孔:待拱底泄压孔冒浆液时,暂停注浆并封堵拱底泄压孔;之后继续注浆,待拱腰泄压孔冒浆液时,暂停注浆并封堵拱腰泄压孔;之后继续注浆至拱顶泄压孔冒浆液。
[0013]可选地,还包括步骤S6:注浆完成后,对仍有滴水、渗水或壁后空洞的注浆孔补浆后再封堵,对无水或浆液饱满的注浆孔用快硬水泥进行封堵。
[0014]可选地,在步骤S5中,还包括:在所述相邻下一注浆段注浆完成后,对所述上一注浆段的前端环背后补注单液浆。
[0015]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岩质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处理方法,将多环管片设置为一个注浆段,并将该注浆段其中一端的第一环管片设置为前端环,将该注浆段另一端的第一环管片设置为后端环,将位于前端环和后端环之间的管片设置为中间环;包括如下步骤:S1、向后端环与隧道围岩之间的间隙注入双液浆;S2、向前端环与隧道围岩之间的间隙注入双液浆;S3、监测中间环与隧道围岩之间的积水量,若超出警戒值则进行泄水处置;S4、向中间环与隧道围岩之间的间隙注入单液浆;S5、以上一注浆段的前端环作为相邻下一注浆段的后端环,重复上述步骤S2

S4以依次完成全部注浆段的注浆作业。本申请通过分段注浆的方式有效、快速地处置了已施工完成的隧道因前期注浆不密实而发生管片上浮的危害工况。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17]图1为一个注浆段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中间环的截面图;图3为一个注浆段的半剖视图;图4为岩质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处理方法的注浆步序图一;图5为岩质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处理方法的注浆步序图二;
图6为岩质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处理方法的注浆步序图三;图7为岩质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处理方法的注浆步序图四;附图标记:1

前端环、2

中间环、3

后端环;21

注浆孔。
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岩质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处理方法,请参阅图1,将发生管片上浮区域中连续的八至十环管片设置为一个注浆段,每环管片由多个弧形砼片首尾拼接成环,并将该注浆段其中一端的第一环管片设置为前端环,将该注浆段另一端的第一环管片设置为后端环,将位于前端环和后端环之间的管片设置为中间环;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向后端环与隧道围岩之间的间隙注入双液浆,具体是通过后端环中管片上的注浆孔完成注浆;双液浆凝结快,短时止水堵水、封闭效果好;S2、向前端环与隧道围岩之间的间隙注入双液浆;至此,整个注浆段管片背后由前、后端环背后的填充体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空间;通过设置前端环和后端环,并注入双液浆,形成了注浆单元,便于窜水、窜浆,以便加强注浆质量和注浆量的控制;S3、若中间环与隧道岩壁之间存在积水,则先排空积水,尤其针对隧道处于地下水丰富的区域;具体是打开部分中间环管片的注浆孔(即将原有注浆孔作为泄水孔)或新增泄水孔,对管片背后空隙进行泄水,以减少注浆段管壁后含水率;前后端环注浆形成封闭注浆单元后,对中部注浆段进行泄水、泄压,以便加强注浆质量和注浆饱满程度;S4、向中间环与隧道围岩之间的间隙注入单液浆,具体是通过管片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质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多环管片设置为一个注浆段,并将该注浆段其中一端的第一环管片设置为前端环,将该注浆段另一端的第一环管片设置为后端环,将位于前端环和后端环之间的管片设置为中间环;包括如下步骤:S1、向后端环与隧道围岩之间的间隙注入双液浆;S2、向前端环与隧道围岩之间的间隙注入双液浆;S3、监测中间环与隧道围岩之间的积水量,若超出警戒值则进行泄水处置;S4、向中间环与隧道围岩之间的间隙注入单液浆;S5、以上一注浆段的前端环作为相邻下一注浆段的后端环,重复上述步骤S2

S4以依次完成全部注浆段的注浆作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质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实施步骤S1之前,还包括:测量后端环与隧道围岩的间隙距离,并将间隙距离大于第一设定值且小于第二设定值的区域标记为重点注浆区,以便于在注入双液浆时向重点注浆区加大注浆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岩质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标记的所述重点注浆区,对后端环上与重点注浆区连通的注浆孔进行现场扩孔处理。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岩质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标记的所述重点注浆区,在后端环表面开设新增注浆孔,且所述新增注浆孔与重点注浆区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2

4任一项所述的岩质盾构隧道管片上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于后端环表面嵌设注浆管,所述注浆管贯穿后端环后置入重点注浆区或穿过重点注浆区后嵌入隧道围岩,且所述注浆管外周壁开设有多个出浆孔。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光炯彭辉周捷程波易谊胡乾成志银高峰孙宜征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