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抛丸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1413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钢管抛丸工装,钢管抛丸工装包括底座和立板;立板的底部连接于底座的顶面,多个立板沿第一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立板设置有用于容纳钢管的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第一容纳槽高于所述第二容纳槽,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均设置有多个,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容纳槽沿第二水平方向交替设置并且间隔设置,第一水平方向和第二水平方向垂直;第一容纳槽与第二容纳槽之间的高度差为D1,第二容纳槽的容纳直径均为D2,满足:D1>D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钢管抛丸工装,能够减少钢管被遮挡的区域,减少抛丸过程中钢管所需要的翻身次数(甚至可以使钢管不需要翻身),从而提高钢管的抛丸效率。的抛丸效率。的抛丸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管抛丸工装


[0001]本技术涉及钢管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钢管抛丸工装。

技术介绍

[0002]抛丸是一种常用的对钢管的表面进行清理的手段。当需要对钢管的表面进行抛丸时,可以将钢管放入抛丸打砂机中,机器将丸料喷射到钢管的表面,从而利用丸料的冲刷作用将钢管表面的灰尘、污物、锈等物质去除。
[0003]将钢管放入抛丸设备时,通常需要先将钢管放在一个工装上,然后再将工装和钢管放入抛丸设备。然而,现有技术中,这意味着钢管的底部难以接触到丸料。例如,工装通常设置有一个底板,底板上放置钢管,底板与钢管的的贴合面积较大。若需要全面地对钢管进行抛丸,则还需要对钢管进行翻身然后再放入抛丸设备中(甚至需要翻身多次),这不利于提高钢管的抛丸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钢管抛丸工装,有利于提高钢管的抛丸效率。
[0005]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钢管抛丸工装,包括:底座;立板,设置有多个,所述立板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立板相对于所述底座向上凸出,多个所述立板沿第一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立板设置有用于容纳钢管的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第一容纳槽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位置,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底壁高于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容纳槽均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容纳槽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交替设置并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和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垂直;对于同一所述立板中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容纳槽和一个所述第二容纳槽,第一容纳槽与所述第二容纳槽之间的高度差为D1,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容纳直径均为D2,满足:D1>D2。
[0006]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钢管抛丸工装,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钢管抛丸工装是利用较薄且立起来的板件(立板)对钢管进行支撑,钢管与工装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由于第二容纳槽的底壁高于底座的顶面,放置于第二容纳槽中的钢管的底部不易被底座遮挡;而且,由于放置在钢管抛丸工装中的上、下两排钢管可以相互错开,上、下两排钢管不易相互遮挡。因此,放置在钢管抛丸工装上的钢管被遮挡而无法接触丸料的区域较少。本技术的钢管抛丸工装,能够放置较多的钢管,且放置在工装上的钢管无法接触丸料的区域较少,使用该钢管抛丸工装承载钢管进行抛丸,能够减少钢管翻身的次数(甚至不需要翻身),从而提高钢管的抛丸效率。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钢管抛丸工装还包括多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立板垂直,所述支撑板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支撑板相对于所述底座向上凸出,所述立板的两端分别与不同的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立板沿自身的厚度方向的其中一个端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侧部连接。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板的横截面积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钢管抛丸工装还包括吊耳,所述吊耳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吊耳相对于所述底座向上凸出,所述吊耳具有吊装通孔。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宽度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宽度自上而下逐渐减小。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壁面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一支撑壁和第二支撑壁,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支撑壁和所述第二支撑壁均设置为平面;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侧壁的底端与所述第一支撑壁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壁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壁的底端和所述第二支撑壁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所述第一支撑壁和所述第二支撑壁之间的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减小。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壁面包括第三侧壁、第四侧壁、第三支撑壁和第四支撑壁,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四侧壁、所述第三支撑壁和所述第四支撑壁均设置为平面;所述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三侧壁的底端与所述第三支撑壁的顶端连接,所述第四侧壁的底端与所述第四支撑壁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三支撑壁的底端和所述第四支撑壁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的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所述第三支撑壁和所述第四支撑壁之间的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减小。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座包括:第一横梁,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横梁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一横梁平行设置,所述立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不同的所述第一横梁;第二横梁,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横梁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横梁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横梁的间隙中,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不同的所述第一横梁。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均为H型钢梁。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钢管抛丸工装还包括多个吊耳,所述吊耳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吊耳相对于所述底座向上凸出,所述吊耳具有吊装通孔;每一所述第一横梁上均设置有多个所述吊耳,连接于同一所述第一横梁的多个所述吊耳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间隔分布。
[00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0018]图1为本技术的钢管抛丸工装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中的钢管抛丸工装的主视图;
[0020]图3为图2中的钢管抛丸工装承载钢管后的示意图;
[0021]图4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022]图5为图2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100

钢管抛丸工装,101

底座,102

立板,103

第一容纳槽,104

第二容纳槽,105

第一横梁,106

第二横梁,107

吊耳,108

钢管,109

支撑板,110

吊装通孔,201

第一侧壁,202

第二侧壁,203

第一支撑壁,204

第二支撑壁,205

第三侧壁,206

第三支撑壁,207

第四侧壁,208

第四支撑壁。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钢管抛丸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立板,设置有多个,所述立板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立板相对于所述底座向上凸出,多个所述立板沿第一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立板设置有用于容纳钢管的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第一容纳槽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位置,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底壁高于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容纳槽均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容纳槽沿第二水平方向交替设置并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和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垂直;对于同一所述立板中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容纳槽和一个所述第二容纳槽,第一容纳槽与所述第二容纳槽之间的高度差为D1,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容纳直径均为D2,满足:D1&gt;D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抛丸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抛丸工装还包括多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立板垂直,所述支撑板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支撑板相对于所述底座向上凸出,所述立板的两端分别与不同的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立板沿自身的厚度方向的其中一个端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侧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管抛丸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横截面积自下而上逐渐减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抛丸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抛丸工装还包括吊耳,所述吊耳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吊耳相对于所述底座向上凸出,所述吊耳具有吊装通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抛丸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宽度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宽度自上而下逐渐减小。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管抛丸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壁面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一支撑壁和第二支撑壁,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支撑壁和所述第二支撑壁均设置为平面;所述第一侧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传印钱焕邓秀岩薄广达李江陈旭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钢构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