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对角接触球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0595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6: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轴承装配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配对角接触球轴承,包括两个相互配对的单列角接触球轴承和设置在两个单列角接触球轴承之间的中分圈,所述中分圈包括外中分圈和内中分圈,所述内中分圈与单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配合,所述外中分圈与单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外圈配合,外中分圈上均布若干对两侧单列角接触球轴承进行润滑的注油孔,所述注油孔包括相连通的径向油道和轴向油道,所述径向油道自外中分圈外径表面延伸至外中分圈内径侧的轴向油道,轴向油道沿轴向贯通外中分圈。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配对角接触球轴承能够有效增强轴承的润滑能力,解决外圈滚道润滑不足问题,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用寿命。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配对角接触球轴承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轴承装配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配对角接触球轴承。

技术介绍

[0002]角接触球轴承用于需要承受径向载荷和单向轴向载荷、且较高转速的工况,应用非常广泛,在需要可以承受正反双向轴向载荷的工况,通常采用两套角接触球轴承配对使用,配对角接触球轴承两轴承之间可以加中分圈调节轴承的总宽度,轴承润滑采用稀油时,通常在外中分圈增加一定数量的注油孔,且在外中分圈外径设有润滑槽。润滑油通过注油孔注入两套轴承之间,流入轴承内圈滚道内,通过钢球旋转和离心力将润滑油带入外圈滚道内,实现润滑,最后从回油口流出,经冷却和过滤后再从注油孔注入,形成循环。这种结构正常工况是可以满足使用要求,但在个别特殊工况会出现外圈滚道润滑不足,外圈滚道出现早期疲劳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根据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特殊配对角接触球轴承,解决外圈滚道润滑不足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配对角接触球轴承,包括两个相互配对的单列角接触球轴承和设置在两个单列角接触球轴承之间的中分圈,所述中分圈包括外中分圈和内中分圈,所述内中分圈与单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配合,所述外中分圈与单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外圈配合,外中分圈上均布若干对两侧单列角接触球轴承进行润滑的注油孔,所述注油孔包括相连通的径向油道和轴向油道,所述径向油道自外中分圈外径表面延伸至外中分圈内径侧的轴向油道,轴向油道沿轴向贯通外中分圈。
[0005]进一步地,所述注油孔为T型结构,径向油道连接在轴向油道的中部,自径向油道流出的润滑油沿轴向油道向两侧单列角接触球轴承流动。
[0006]进一步地,所述外中分圈内径两侧开设有环形凹槽。
[0007]进一步地,所述轴向油道两端的出油口直径小于轴向油道中部直径。
[0008]进一步地,所述轴向油道中部直径大于两端的出油口直径一倍及以上;所述其中一端的出油口由中间带有油孔的螺丝结构实现。
[0009]进一步地,所述轴向油道的出油口位于单列角接触球轴承外圈内径的内侧,轴向油道与所述轴承外圈滚道配合为其润滑。
[0010]进一步地,所述外中分圈外径两侧对称设置有密封槽,密封槽内装配有O型密封圈。
[0011]进一步地,所述外中分圈外径设有润滑槽,润滑槽与径向油道连通,润滑槽直径大于径向油道直径。
[0012]进一步地,所述单列角接触球轴承包括轴承外圈、轴承内圈、钢球、保持架,所述轴承外圈和所述轴承内圈设有对应的沟道,轴承外圈沟道在轴承轴向上的两侧挡边为不对称
挡边,两侧挡边中的其中一侧挡边高另一侧挡边低。
[0013]进一步地,所述轴承外圈高挡边的一侧靠近中分圈设置。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的配对角接触球轴承能够有效增强轴承的润滑能力,解决外圈滚道润滑不足问题,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配对角接触球轴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单列角接触球轴承, 2、外中分圈, 3、内中分圈, 4、径向油道,5、轴向油道, 6、中间带有油孔的螺丝结构, 7、密封槽, 8、润滑槽, 9、环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17]参见附图1,配对角接触球轴承,包括两个相互配对的单列角接触球轴承1和设置在两个单列角接触球轴承之间的中分圈,所述中分圈包括外中分圈2和内中分圈3,所述内中分圈3与单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配合,所述外中分圈2与单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外圈配合,外中分圈2上均布若干对两侧单列角接触球轴承进行润滑的注油孔,所述注油孔包括相连通的径向油道4和轴向油道5,所述径向油道4自外中分圈外径表面延伸至外中分圈内径侧的轴向油道5,轴向油道沿轴向贯通外中分圈2。
[0018]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需要说明的是,轴向油道5与轴承外圈内径的位置相匹配,轴向油道5的使用能够有利于轴承外圈滚道的润滑,同时滴落的润滑油同样能够为轴承内圈提供润滑,满足轴承的润滑需要。外中分圈2的整体结构为图1中外中分圈的回转体。
[0019]进一步地,所述注油孔为T型结构,径向油道4连接在轴向油道5的中部,自径向油道4流出的润滑油沿轴向油道5向两侧单列角接触球轴承1流动。
[0020]进一步地,所述外中分圈2内径两侧开设有环形凹槽9。环形凹槽9为润滑油的喷射提供空间。
[0021]进一步地,所述轴向油道5两端的出油口直径小于轴向油道中部直径。轴向油道中部直径大于两端的出油口直径一倍及以上;所述其中一端的出油口由中间带有油孔的螺丝结构6实现。使出油口处形成喷射压力。
[0022]进一步地,所述轴向油道5的出油口位于单列角接触球轴承外圈内径的内侧,轴向油道5与所述轴承外圈滚道配合为其润滑。
[0023]进一步地,所述外中分圈2外径两侧对称设置有密封槽7,密封槽7内装配有O型密封圈。在注油时,通过两侧的O型密封圈及注油设备形成密封的压力空间。
[0024]进一步地,所述外中分圈2外径设有润滑槽8,润滑槽8与径向油道4连通,润滑槽8直径大于径向油道4直径。
[0025]进一步地,所述单列角接触球轴承包括轴承外圈、轴承内圈、钢球、保持架,所述轴承外圈和所述轴承内圈设有对应的沟道,轴承外圈沟道在轴承轴向上的两侧挡边为不对称
挡边,两侧挡边中的其中一侧挡边高另一侧挡边低。
[0026]进一步地,所述轴承外圈高挡边的一侧靠近中分圈设置。
[0027]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特点:1、外中分圈外径增加两个对称的密封凹槽,凹槽内装入O型密封圈,形成注油密封空间,可以有效控制润滑油注入压力值;2、中分圈外径带有润滑槽和一定数量的注油孔;3、外中分圈注油孔增加轴向方向的油孔,注油方向改为轴向方向,轴向方向的注油孔采取小直径出油口,增加出油口出润滑油的压强,轴向方向注油孔中间直径约比出油口直径大一倍,其中一个出油口采用中间带有油孔的螺丝结构实现中间直径大一倍的工艺;4、通过调节注油压强,使润滑油直接喷射到外圈滚道和滚动体上,还有一部分润滑油向下流动进入内圈滚道内,实现润滑,最后从回出油口流出,经冷却和过滤后再从注油孔注入,形成循环,可以保证外圈滚道润滑充分。
[0028]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未详述部分为现有技术。
[0029]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配对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相互配对的单列角接触球轴承和设置在两个单列角接触球轴承之间的中分圈,所述中分圈包括外中分圈和内中分圈,所述内中分圈与单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配合,所述外中分圈与单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外圈配合,外中分圈上均布若干对两侧单列角接触球轴承进行润滑的注油孔,所述注油孔包括相连通的径向油道和轴向油道,所述径向油道自外中分圈外径表面延伸至外中分圈内径侧的轴向油道,轴向油道沿轴向贯通外中分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对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油孔为T型结构,径向油道连接在轴向油道的中部,自径向油道流出的润滑油沿轴向油道向两侧单列角接触球轴承流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对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中分圈内径两侧开设有环形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对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油道两端的出油口直径小于轴向油道中部直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对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德鹏刘学王洪林王有强常伟张放吴欢高秀娥闫蕊张昭宋恭亮
申请(专利权)人:瓦房店轴承集团国家轴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