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明轮式推进底盘及多模态水下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0462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6: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下明轮式推进底盘及多模态水下机器人,底盘两侧均设有履带机构,每侧的履带机构均包含有两条平行的传送履带,在两条平行的传送履带之间转动连接有若干蹼板,蹼板的一端设有转轴与传送履带转动连接且在转轴处设有复位机构,且蹼板靠近转轴处设有导向板;在两条平行的传送履带之间设有蹼板引导机构,蹼板引导机构包含有引导架、引导杆以及引导杆驱动机构,引导杆驱动机构用于改变引导杆的形态;导向板与引导杆相配合使得蹼板向外伸出至传送履带外,导向板与引导杆解除配合后由复位机构带动蹼板缩回至与传送履带齐平。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蹼板的姿态改变,从而实现机器人爬行、游行模式的姿态改变。游行模式的姿态改变。游行模式的姿态改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下明轮式推进底盘及多模态水下机器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下机器人,具体涉及到一种水下明轮式推进底盘及多模态水下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世界上研究的水下机器人主要为AUV与ROV两类,而二者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浮游状态,海底作业能力不足。在目前的海底爬行机器人中,爬行与游动模块较为分割,协作性能不足,对于多样化的工作环境与任务适应能力不够。
[0003]此外,市面上大多水下机器人均为螺旋桨推进,这种推进方式在复杂海底环境中受限较多,容易缠绕杂物无法运作。而明轮作为一种较早出现的、有较强环境适应能力的推进方式,在水下机器人中应用不足,其优点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0004]履带机器人具有牵引力大、不易打滑、越野性能好等优点,可以搭载摄像头、探测器、机械手等设备代替人类进行侦查勘探、抢险救援、工业化作业等工作。目前,国内对履带车辆与履带机器人的研究大多限于陆地履带车,仅包含少量涉水履带车,如水陆两栖履带车、深海集矿机等。同时,陆地履带装备逐渐趋于小型化、智能化,而水下履带装备一般为特种装备,主要用于完成特殊任务。...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明轮式推进底盘,所述水下明轮式推进底盘包括有底盘(100)以及安装在底盘(100)两侧的履带机构(200),其特征在于,每侧的履带机构(200)均包含有两条平行的传送履带(201),在两条平行的传送履带(201)之间连接有若干沿传动方向分布的伸缩蹼板(300),蹼板(300)的一端设有转轴与两条传送履带(201)转动连接且在转轴处设有复位机构,蹼板(300)靠近转轴处设有垂直于蹼板(300)的导向板(301);在两条平行的传送履带(201)之间设有蹼板引导机构(400),蹼板引导机构(400)包含有引导架(410)、引导杆(420)以及引导杆驱动机构,引导架(410)的一侧端面设有引导槽(411),形态可变的引导杆(420)滑动安装在引导槽(411)内,引导杆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引导杆(420)在引导槽(411)中滑动并改变引导杆(420)的形态;蹼板(300)的导向板(301)与引导杆(420)相配合使得蹼板(300)向外伸出至传送履带(201)外,导向板(301)与引导杆(420)解除配合后由复位机构带动蹼板(300)缩回至与传送履带(201)齐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明轮式推进底盘,其特征在于,底盘(100)两侧的履带机构(200)均设有两对平行布置的链轮(202),每对链轮(202)之间通过一条传送履带(201)传动连接,传送履带(201)为链条。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明轮式推进底盘,其特征在于,底盘(100)两侧的履带机构(200)分别配置有一套独立的伺服驱动机构,两套伺服驱动机构的转向、转速均可调;两侧蹼板引导机构(400)的分别配置有独立运作的引导杆驱动机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下明轮式推进底盘,其特征在于,引导架(410)设有“艹”字形的引导槽(411),“艹”字形的引导槽(411)由两道竖向滑槽(412)以及横穿过两道竖向滑槽(412)的一道横向滑槽(413)组成;引导杆(420)由中间的从动杆(421)以及转动连接在从动杆(421)两端的主动杆(422)组成,从动杆(421)的两端竖直滑动安装在两道竖向滑槽(412)中,主动杆(422)一端与从动杆(421)端部转动连接且另一端横向滑动安装在横向滑槽(413)中;引导杆驱动机构与主动杆(422)相连用于驱动从动杆(421)沿横向滑槽(413)横向滑动以改变引导杆(420)的形态。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下明轮式推进底盘,其特征在于,设从动杆(421)前后端的两个主动杆(422)分别为第一主动杆(422

1)、第二主动杆(422

2);当从动杆(421)以及两端的第一主动杆(422

1)、第二主动杆(422

2)呈“一”字形分布时,蹼板(300)的导向板(301)不与从动杆(421)、第一主动杆(4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品栋王翔之钱畅吴浩楠段宇擎王健高睿梁晓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