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减速器输入轴两端的轴承获得供油保障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50168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使减速器输入轴两端的轴承获得供油保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在输入轴上方的减速器空间内拦截足量飞溅的润滑油:二、将拦截的润滑油集流,并使集流的润滑油能够分别流入左侧的左轴承位和右侧的右轴承位;三、对集流的润滑油实施最低保障分配,使车辆曲线行驶时,避免集流的润滑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全部流向靠车道外侧的轴承位而导致靠车道内侧的轴承位完全断供。步骤一是按输入轴的轴向设置一块拦截板。步骤二是在拦截板下方设置一个集油槽,并在集油槽两端分别设置向左轴承位和右轴承位漏油的左漏油口和右漏油口。步骤三是在集油槽内确立流量分配点,在流量分配点上设置流量分配块,由分配块将集油槽分为左侧集油槽和右侧集油槽。左侧集油槽和右侧集油槽。左侧集油槽和右侧集油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使减速器输入轴两端的轴承获得供油保障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减速器输入轴两端的轴承获得供油保障的方法,属于减速器润滑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电动车减速器是电机、与减速器、差速器合一的三合一减速器,减速器内的输入轴一般与电机轴通过花键直接连接,或输入轴与电机轴同为一轴。输入轴在减速器的前壳体和后壳体上均有安装轴承。按减速器在电动车上的安装方式,前输入轴承和后输入轴承分别位于车的左侧和右侧。减速器内除了输入轴,还有主减齿轮轴和输出轴,且都在前壳体和后壳体上具有各自的安装轴承。减速器内所有齿轮及轴承的润滑,主要依靠减速器内的主减齿轮转动将积存在减速器底部的润滑油搅动溅起形成飞溅润滑油,飞溅润滑油一部分直接溅落在齿轮上,对齿轮进行润滑,一部分落入减速器内构建在前壳体和后壳体壁上的油道,并通过油道导入各传动轴的轴承位,为各个轴承供油润滑。
[0003]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电驱动轻量化,占空比要求越来越高,电驱动的电机向高转速方向发展,减速器轴承运行速度更高,尤其是输入轴轴承,由当初的几千转每分钟上升到现在的一万二千转每分钟以上,因而对润滑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通过足量的飞溅润滑油对轴承润滑,提高轴承润滑效果,同时,需要减低轴承发热量并通过流动的润滑油把轴承产生的热量带走。
[0004]而随着道路交通的发展,路面状况越来越好,城郊及农村弯多的公路尤其是山区连续的盘山公路路面被硬化,行驶在弯道上的车的车速加快,减速器内无论是底部积存的润滑油,还是飞溅的润滑油和进入油道内的润滑油,都会在弯道快速行驶时形成的离心力作用下偏向弯道外侧流溢或溅落,导致减速器内靠弯道外侧的轴承供油富余而靠弯道内侧的轴承供油不足,如果进入持续同向转弯的弯道,则减速器内侧的轴承将会出现较长时间的供油不足,其后果必然导致轴承不同程度的磨损和烧蚀,缩短轴承的使用寿命。
[0005]另一方面,减速器内主要起飞溅作用的主减齿轮为斜齿轮,主减齿轮转动时被搅起的润滑油会沿着斜齿曹向减速器内的一侧流动,也会导致飞溅的润滑油在减速器内一侧偏多而另一侧偏少,使飞溅润滑油偏少的一侧轴承供油不足。
[0006]综上,对于壳体油道设计,飞溅润滑导油结构设计难度越来越大,只通过传统的在壳体内腔设计导油筋,在轴承安装孔上开槽的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输入轴前后轴承的润滑要求。
[0007]检索输入“(减速器or 变速箱)and输入轴and 轴承and飞溅and润滑”之类,发现大量有关减速器油道设置的专利文献,但都不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由于获取的文献与本申请解决的问题及具体方案相差太大,故不在此一一列出比对。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输入轴两端的轴承在任何路况下都能够不间
断的获得润滑油。
[0009]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使减速器输入轴两端的轴承获得供油保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在输入轴上方的减速器空间内拦截足量飞溅的润滑油;二、将拦截的润滑油集流,并使集流的润滑油能够分别流入左侧的左轴承位和右侧的右轴承位;三、对集流的润滑油实施最低保障分配,使车辆进入曲线行驶时,避免集流的润滑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全部流向靠车道外侧的轴承位而导致靠车道内侧的轴承位完全断供。
[0010]步骤一是按输入轴的轴向设置一块拦截板。
[0011]步骤二是在拦截板下方设置一个集油槽,并在集油槽两端分别设置向左轴承位和右轴承位漏油的左漏油口和右漏油口。
[0012]步骤三是在集油槽内确立流量分配点,在流量分配点上设置流量分配块,由分配块将集油槽分为左侧集油槽和右侧集油槽。
[0013]进一步,对集流的润滑油实施动态足量分配,使车辆在直线或曲线行驶时左轴承位和右轴承位都能获得足量的润滑油。
[0014]进一步,在集油槽内确立流量分配调节段,使流量分配点位于流量分配调节段的中部,使流量分配块能够在流量分配调节段内滑移;当车辆直线行驶时,使流量分配块位于流量分配点;当车辆向右转弯时,使流量分配块向左滑移,缩短左侧集油槽长度,使受离心力作用大量倾向拦截版左侧飞溅的润滑油一部分流入右侧集油槽;当车辆向左转弯时,使流量分配块向右滑移,缩短右侧集油槽长度,使受离心力作用大量倾向拦截版右侧飞溅的润滑油一部分流入左侧集油槽。
[0015]进一步,是利用车辆转弯时产生的与转弯方向相反的离心力使流量分配块在集油槽的流量分配调节段内,作与同样因离心力使飞溅润滑油飞溅量偏多方向一致的方向滑移。
[0016]进一步,所述当车辆直线行驶时,使流量分配块位于流量分配点,是将流量分配调节段作下凹设置,使流量分配点位于最低点,利用重力和振动使向左或向右滑移的流量分配块能够在离心力降低或解除时自动向流量分配点复位。
[0017]进一步,所述当车辆直线行驶时,使流量分配块位于流量分配点,是将流量分配调节段作水平的曲凹方向与润滑油飞溅方向一致的凹弧形设置,使流量分配点位于凹弧顶点,使流量分配块具有高出集油槽的部分,在流量分配块向左或向右滑移滑移后,使高出集油槽部分能够承受飞溅润滑油的冲击,在离心力降低或解除时,利用飞溅润滑油的冲击力向曲凹方向的分力使流量分配块向流量分配点滑移复位。
[0018]进一步,将流量分配块高出集油槽的部分设置成具有左受油面和右受油面的雨帆,当流量分配块在凹弧形的流量分配调节段向右滑移后,利用弧线滑行使右受油面逐渐转向飞溅润滑油的来向,进而使右受油面受油量大于左受油面受油量,右受油面受到飞溅润滑油冲击力使流量分配块获得向流量分配点复位的更大分力;当流量分配块在凹弧形的流量分配调节段向左滑移后,利用弧线滑行使左受油面逐渐转向飞溅润滑油的来向,进而使左受油面受油量大于右受油面受油量,左受油面受到飞溅润滑油冲击力使流量分配块获得向流量分配点复位的更大分力。
有益效果
[0019]1、能够在车辆作曲线行驶时,保证输入轴的左轴承位(前轴承位)和右轴承位(后轴承位)能够获得足量的润滑油供油保障,至少不会出现一侧轴承位润滑油断供现象;2、合理利用了离心力、振动 ,以及重力或飞溅润滑油冲击力的分力,无需人工操作和复杂的系统控制就能够自动完成油量分配;3、结构简洁,自作和装配都很容易。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所述减速器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示意图;图3为按实施例一所述方法制作的一种产品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按实施例二所述方法制作的一种产品的立体示意图,图中直线箭头表示流量分配块可左右滑移;图5为实施例二所述集油槽底部在流量分配调节段下凹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二所述流量分配块立体示意图;图7为按实施例三所述方法制作的一种产品的立体示意图,图中直线箭头表示流量分配块可左右滑移,图中示出流量分配块位于流量分配点处;图8为实施例三所述流量分配块的立体示意图;图9为图7所示产品的另一种状体图,图中示出流量分配块已向右滑移,右侧集油槽被缩短;图10为图9状态下流量分配块受飞溅润滑油冲击力的受力分析图,图中:F1是飞溅润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使减速器输入轴两端的轴承获得供油保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一、在输入轴(6)上方的减速器空间内拦截足量飞溅的润滑油;二、将拦截的润滑油集流,并使集流的润滑油能够分别流入左侧的左轴承位(511)和右侧的右轴承位(521);三、对集流的润滑油实施最低保障分配,使车辆进入曲线行驶时,避免集流的润滑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全部流向靠车道外侧的轴承位而导致靠车道内侧的轴承位完全断供。2.如权利要求1所述使减速器输入轴两端的轴承获得供油保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是按输入轴(6)的轴向设置一块拦截板(1)。3.如权利要求2所述使减速器输入轴两端的轴承获得供油保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是在拦截板(1)下方设置一个集油槽(21),并在集油槽(21)两端分别设置向左轴承位(511)和右轴承位(521)漏油的左漏油口(213)和右漏油口(214)。4.如权利要求3所述使减速器输入轴两端的轴承获得供油保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是在集油槽(21)内确立流量分配点(215),在流量分配点(215)上设置流量分配块(4),由分配块将集油槽(21)分为左侧集油槽(211)和右侧集油槽(212)。5.如权利要求4所述使减速器输入轴两端的轴承获得供油保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集流的润滑油实施动态足量分配,使车辆在直线或曲线行驶时左轴承位(511)和右轴承位(521)都能获得足量的润滑油。6.如权利要求5所述使减速器输入轴两端的轴承获得供油保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集油槽(21)内确立流量分配调节段(210),使流量分配点(215)位于流量分配调节段(210)的中部,使流量分配块(4)能够在流量分配调节段(210)内滑移;当车辆直线行驶时,使流量分配块(4)位于流量分配点(215);当车辆向右转弯时,使流量分配块(4)向左滑移,缩短左侧集油槽(211)长度,使受离心力作用大量倾向拦截版左侧飞溅的润滑油一部分流入右侧集油槽(212);当车辆向左转弯时,使流量分配块(4)向右滑移,缩短右侧集油槽(212)长度,使受离心力作用大量倾向拦截版右侧飞溅的润滑油一部分流入左侧集油槽(211)。7.如权利要求6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胜平于爱军胡伊帆彭凯雄闫海宽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