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及白车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9855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及白车身,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包括设置在后轮罩内板上的加强板、下加强板、前部支撑板与后部支撑板;下加强板与后轮罩内板围设成两个下加强板传力通道;上加强板的下半部分与后轮罩内板围设成两个第一上加强板传力通道,两个第一上加强板传力通道分别与两个下加强板传力通道相连通;后部支撑板的上半部分与后轮罩内板围设成两个第一后部支撑板传力通道,两个第一后部支撑板传力通道分别与两个下加强板传力通道相连通。能够使该位置的受力能够分散载荷,减少局部受力,所以能够避免局部应力集中,提高该位置的刚度。提高该位置的刚度。提高该位置的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及白车身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及白车身。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参考图1

2,由两个独立的零件组成,后轮罩上加强板1和后轮罩下加强板2。他们是独立的零件,两个零件之间不发生直接连接。轮罩上加强板1下部连接后减震器安装板3,上部连接D柱。后轮罩下加强板2上部连接后减震器安装板3,下部连接后地板后横梁。后轮罩上加强板1和后轮罩下加强板2在后轮罩内板5的内部进行加强,后减震器安装板3在后轮罩内板5的外部进行加强。
[0003]目前的方案轮罩的加强板分别在轮罩内板的内外部进行加强,之间的截面并不能连通,形成不了一个连续的结构。轮罩上加强板1和后减震器安装板3之间仅仅只有焊接边能够进行连接,后轮罩下加强板2和后减震器安装板3之间也仅仅只有焊接边进行连接。导致后减震器所受的力不能够很好的通过轮罩上加强板1和后轮罩下加强板2进行传递,载荷不能够传到其他零件,这样会导致白车身的扭转刚度低。而且这种结构会导致局部受力大,引起减震器位置局部的强度问题和减震器安装点刚度过低。
[000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及白车身,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包括设置在后轮罩内板上的加强板、下加强板、前部支撑板与后部支撑板;下加强板与后轮罩内板围设成两个下加强板传力通道;上加强板的下半部分与后轮罩内板围设成两个第一上加强板传力通道,两个第一上加强板传力通道分别与两个下加强板传力通道相连通;后部支撑板的上半部分与后轮罩内板围设成两个第一后部支撑板传力通道,两个第一后部支撑板传力通道分别与两个下加强板传力通道相连通;前部支撑板与后轮罩内板围设成前部支撑板传力通道,前部支撑板传力通道与两个下加强板传力通道中的一个相连通。
[0007]在该方案中,通过将加强板、下加强板、前部支撑板与后部支撑板设置在后轮罩内板上,并围设成由两个第一上加强板传力通道、两个下加强板传力通道以及第一后部支撑板传力通道组成的两个传力通道,同时前部支撑板也与后轮罩内板围设成前部支撑板传力通道,多个传力通道能够有效向上下两端的传递力矩;同时能够使该位置的受力能够分散载荷,减少局部受力,所以能够避免局部应力集中,提高该位置的刚度。
[0008]在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中,上加强板的上半部分与后轮罩内板围设成第二上加强板传力通道,第二上加强板传力通道与两个第一上加强板传力通道相连通;后部支撑板的下半部分与后轮罩内板围设成第二后部支撑板传力通道,第二后部支撑板传力通道与两个第一后部支撑板传力通道相连通。
[0009]在该方案中,通过将上加强板的上半部分围设成一个第二上加强板传力通道,并连通两个第一上加强板传力通道(即使得两个第一上加强板传力通道合并为一个第二上加强板传力通道),便于上加强板上端连接白车身的其他结构,优化力矩传递,减少碰撞时上加强板的变形;同理,后部支撑板的下半部分围设成第二后部支撑板传力通道并与两个第一后部支撑板传力通道相连通,便于其下半部分连接其他结构,减少碰撞时的变形。
[0010]在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中,下加强板的下半部分设置有分叉结构,分叉结构的内部设有空腔,空腔与两个下加强板传力通道中的一个相连通;前部支撑板传力通道与空腔相连通。
[0011]在该方案中,通过使下加强板上额外设置一个设有空腔的分叉结构来连接前部支撑板,同时第一前部支撑板通过分叉结构内的空腔连通两个下加强板传力通道中的一个,以优化力矩传递。
[0012]在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中,上加强板的下半部分为M形,其两侧和中部与后轮罩内板相连接;上加强板的上半部分为几字形,其两侧与后轮罩内板相连接;后部支撑板的上半部分为M形,其两侧和中部与后轮罩内板相连接;后部支撑板的下半部分为几字形,其两侧与后轮罩内板相连接。
[0013]在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中,前部支撑板的下半部分与后轮罩内板围设成两个第二前部支撑板传力通道,两个第二前部支撑板传力通道与第一前部支撑板传力通道相连通;前部支撑板的上半部分为M形,其两侧和中部与后轮罩内板相连接,前部支撑板的下半部分为几字形,其两侧与后轮罩内板相连接。
[0014]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白车身,包括:后轮罩内板以及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焊接在后轮罩内板上。
[0015]在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中,还包括后悬架安装板,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与后悬架安装板分别设置在后轮罩内板的两面;后悬架安装板的与后轮罩内板围设成两个腔体。
[0016]在该方案中,后悬架安装板与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分别设置在后轮罩内板的两面上,能够加强白车身的整体强度,同时,后悬架安装板也可以用于减震器的安装。
[0017]在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中,还包括后地板,后地板至少设有多根横梁,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的前部支撑板与后部支撑板分别设置在后地板的第二横梁和后地板第三横梁上。
[0018]在该方案中,后通过将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的前部支撑板与后部支撑板分别设置在后地板的第二横梁和后地板第三横梁上,可以使得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碰撞时收到的载荷向地板传递,以减少碰撞时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的变形。
[0019]在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中,还包括顶板与D柱,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与D柱相连接,D柱连接顶板。
[0020]在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中,地板、设置于地板两侧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设置于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的D柱以及两端设于两个D柱上的顶板围设成一个支撑环。
[0021]在该方案中,通过设置一个由地板、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D柱以及顶板组成的支撑环结构,能够使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的受力能够分散载荷,减少局部受力,所以能够避免局部应力集中,提高该位置的刚度和白车身强度,同时提高白车身在该位置抗疲劳耐久的
破坏能力。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本技术通过将加强板、下加强板、前部支撑板与后部支撑板设置在后轮罩内板上,并围设成由两个第一上加强板传力通道、两个下加强板传力通道以及第一后部支撑板传力通道组成的两个传力通道,同时前部支撑板也与后轮罩内板围设成前部支撑板传力通道,多个传力通道能够有效向上下两端的传递力矩;同时能够使该位置的受力能够分散载荷,减少局部受力,所以能够避免局部应力集中,提高该位置的刚度。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后轮罩内板上的加强板、下加强板、前部支撑板与后部支撑板;所述下加强板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围设成两个下加强板传力通道;所述上加强板的下半部分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围设成两个第一上加强板传力通道,两个所述第一上加强板传力通道分别与两个所述下加强板传力通道相连通;所述后部支撑板的上半部分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围设成两个第一后部支撑板传力通道,两个所述第一后部支撑板传力通道分别与两个所述下加强板传力通道相连通;所述前部支撑板的上半部分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围设成第一前部支撑板传力通道,所述第一前部支撑板传力通道与两个所述下加强板传力通道中的一个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加强板的上半部分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围设成第二上加强板传力通道,所述第二上加强板传力通道与两个所述第一上加强板传力通道相连通;所述后部支撑板的下半部分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围设成第二后部支撑板传力通道,所述第二后部支撑板传力通道与两个第一后部支撑板传力通道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加强板的下半部分设置有分叉结构,所述分叉结构的内部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与两个所述下加强板传力通道中的一个相连通;所述第一前部支撑板传力通道与所述空腔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后轮罩上加强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加强板的下半部分为M形,其两侧和中部与所述后轮罩内板相连接;所述上加强板的上半部分为几字形,其两侧与所述后轮罩内板相连通;所述后部支撑板的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太生唐元洪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