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通过流过机器的介质进行的冷却和润滑的径向流体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9111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径向流体机器,具有通过流过该机器的介质进行的冷却和润滑,其中,所述介质从所述径向流体机器的高压侧流向低压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具有通过流过机器的介质进行的冷却和润滑的径向流体机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径向流体机器、尤其是径向流体工作机器、例如径向泵,具有通过流过该机器的介质进行的冷却和润滑,其中,所述介质从所述径向流体机器的高压侧流向低压侧,
[0002]·
所述径向流体机器具有壳体组件和能旋转地支承在所述壳体组件的内部空间中的转子组件,
[0003]·
其中,为了将所述转子组件支承在所述壳体组件中,设置至少一个第一轴承,
[0004]·
其中,所述转子组件包括电马达的转子和叶轮,
[0005]·
其中,所述马达除了所述转子之外包括定子,所述定子是所述壳体组件的一部分,
[0006]·
其中,所述马达的转子布置在所述转子组件的第一区域中并且所述定子布置在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一区域中,
[0007]·
其中,所述壳体组件的所述第一区域包围所述转子组件的所述第一区域,
[0008]·
其中,在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一区域与所述转子组件的第一区域之间设置有距离,所述距离形成第一缝隙,所述第一缝隙在一侧与所述径向流体机器的高压侧连接并且在另一侧与所述径向流体机器的低压侧连接,从而在所述径向流体机器运行中,流过所述径向流体机器的介质的副流流过所述第一缝隙,并且在此从所述马达的转子和/或定子导出热量,
[0009]·
其中,所述第一轴承具有第二缝隙,所述第二缝隙设置在所述转子组件的第一轴承部件与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一轴承部件之间,
[0010]·
其中,所述第一缝隙在低压侧或高压侧与所述第二缝隙连接,使得在所述径向流体机器的运行中,流过所述径向流体机器的介质的一部分流过所述第二缝隙并且在此负责润滑所述轴承。

技术介绍

[0011]专利技术人已知这种径向流体机器,尤其是这种径向泵。这种径向流体机器的优点在于,借助于流过第一缝隙的副流,马达被冷却,并且第一轴承被部分地润滑。如果副流随后也被引导通过第二缝隙,则第一轴承的完全润滑是可能的。
[0012]如果介质的副流从第一缝隙被引导到第二缝隙中,则所述副流通过从第一缝隙到第二缝隙的过渡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副流可以偏转。
[0013]被副流夹带的颗粒可能沉积和收集在第一轴承中。这例如可以通过在第一缝隙和第二缝隙之间的过渡区域中产生的区段而产生,在该区段中所述介质的流动速度较小。通过沉积的颗粒可以减少副流。这会对马达的冷却以及第一轴承的润滑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避免颗粒的沉积。

技术实现思路

[0014]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避免颗粒沉积在第一轴承中。
[0015]该任务根据本专利技术这样来解决,即,在从所述第一缝隙向所述第二缝隙的过渡区域中设置有旁路开口或旁路通道,所述旁路开口或旁路通道将所述过渡的所述区域与所述径向流体机器的低压侧连接,使得在所述径向流体机器运行中,流过所述第一缝隙的介质的仅一部分也流过所述第二缝隙。优选地,副流的较大部分被引导通过旁路开口或旁路通道。副流的较大部分于是夹带在副流中携带的颗粒,使得颗粒不会沉积在第一轴承中。优选地,旁路开口或旁路通道在过渡区域上的连接被设计成使得被引导通过旁路开口或旁路通道的副流的一部分比现有技术中更少地被转向,使得由此在第一轴承中能够产生具有较小流动速度的更少的区段。此外,旁路开口或旁路通道优选具有这样的横截面,该横截面对副流的所述部分提供比第二缝隙更小的阻力,使得副流的流过旁路开口或旁路通道的部分比副流的流过第二缝隙的部分更大。
[0016]因此可能的是,每个旁路开口或每个旁路通道具有最小的横截面,并且所述最小横截面中的至少一个最小横截面的长度和宽度或直径大于在所述第二缝隙的区域中在所述壳体组件的第一区域与所述转子组件的第一区域之间的距离。
[0017]此外可能的是,旁路开口或旁路通道的最小横截面积的总和可以大于第二缝隙的最小横截面积。
[0018]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径向流体机器中,壳体组件的第一轴承部件可以通过环形槽形成。所述转子组件的第一轴承部件可以通过第一环形成,所述第一环埋入到环形槽中并且是所述转子组件的一部分。
[0019]所述第一缝隙的一部分可以被形成在所述环形槽的处于径向外部的限界面与所述第一环的处于径向外部的面之间。所述第二缝隙可以被形成在所述环形槽的处于径向内部的限界面与所述第一环的处于径向内部的面之间。从所述第一缝隙向所述第二缝隙的所述过渡区域可以被形成在所述环形槽的轴向限界面与所述第一环的轴向面之间。
[0020]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径向流体机器中,环形槽的处于径向内部的限界面可以是第二环的处于径向外部的面,该第二环是壳体组件的一部分。将从第一缝隙到第二缝隙的过渡区域与径向流体机器的低压侧连接的旁路开口或旁路通道可以设置在第二环中。旁路开口或旁路通道可以尤其是在第二环中径向延伸的通孔。
[0021]第一轴承可以是径向滑动轴承。该滑动轴承的轴承衬套可以是转子组件的一部分。
附图说明
[0022]下面借助附图更详细阐述本专利技术。在此,示出:
[0023]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径向泵的纵向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4]所示的径向泵P具有壳体组件1、转子组件2和控制组件3。
[0025]壳体组件1具有第一壳体部分11、第二壳体部分12、覆盖件13、盖14和径向泵P的电动马达15、25的定子15。
[0026]第一壳体部分11和第二壳体部分12包围第一壳体内腔,转子组件2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可旋转地布置在该第一壳体内腔中。第一壳体内腔具有由壳体组件1的第一区域1a包围的第一区域。转子组件的第一区域2a布置在壳体组件1的该第一区域1a中。在所述壳体内腔的由所述壳体组件1的第二区域1b包围的第二区域中布置了所述转子组件2的第二区域2b。
[0027]壳体组件的第一区域1a由定子15和第一壳体部分11的一部分构成,在该部分中,定子15布置在环绕的外部凹陷中。在该第一区域1a中构造有壳体组件1的第一轴承部件,第一轴承部件形成第一轴承的一部分。为此,在第一壳体部分11的处于轴向方向上的壁中构造有第一环形槽。在第一环形槽中可以布置滚动体或布置使旋转变得容易的其他轴承元件。第一环形槽设置在壳体组件的第一区域1a的处于径向内部的壁与环111之间。
[0028]壳体组件的第二区域1b基本由第二壳体部分12的一部分构成并且仅一小部分由第一壳体部分11构成。在该第二区域1b中构造有壳体组件1的第二轴承部件,第二轴承部件形成第二轴承的一部分。为此,在第二壳体部分12的处于轴向方向上的壁中构造有第二环形槽。在第二环形槽中可以布置滚动体或使旋转变得容易的其他轴承元件。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处于第一壳体内腔的彼此相对的侧面上。
[0029]第二壳体部分12具有低压侧的输入接头121和高压侧的排出接头122,由径向泵P输送的介质可以通过他们流入第一壳体内腔中且从第一壳体内腔中流出。输入接头121通过输入通道123与第一壳体内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径向流体机器、尤其是径向流体工作机器、例如径向泵(P),所述径向流体机器具有通过流过机器的介质进行的冷却和润滑,其中,所述介质从径向流体机器的高压侧流向低压侧,
·
所述径向流体机器具有壳体组件(1)和能旋转地支承在壳体组件(1)的内部空间中的转子组件(2),
·
其中,为了将转子组件(2)支承在壳体组件(1)中,设置至少一个第一轴承,
·
其中,转子组件(2)包括电马达(15、25)的转子(25)和叶轮(21),
·
其中,马达(15、25)除了转子(25)之外还包括定子(15),所述定子是壳体组件(1)的一部分,
·
其中,马达(15、25)的转子(25)布置在转子组件(2)的第一区域(2a)中,并且定子(15)布置在壳体组件(1)的第一区域(1a)中,
·
其中,壳体组件(1)的第一区域(1a)包围转子组件(2)的第一区域(2a),
·
其中,在壳体组件(1)的第一区域(1a)与转子组件(2)的第一区域(2a)之间设置有距离,所述距离形成第一缝隙(S1),所述第一缝隙在一侧与径向流体机器的高压侧连接并且在另一侧与径向流体机器的低压侧连接,从而在径向流体机器运行中流过所述径向流体机器的介质的副流流过第一缝隙(S1)并且在此从马达(15、25)的转子(25)和/或定子(15)导出热量,
·
其中,第一轴承具有第二缝隙(S2),所述第二缝隙设置在转子组件(2)的第一轴承部件(212)与壳体组件(1)的第一轴承部件之间,
·
其中,第一缝隙(S1)在低压侧或高压侧与第二缝隙(S2)连接,使得在径向流体机器的运行中流过所述径向流体机器的介质的一部分流过第二缝隙(S2)并且在此负责润滑所述轴承,其特征在于,
·
在从第一缝隙(S1)向第二缝隙(S2)的过渡区域(U)中设置有旁路开口或旁路通道(1111),各所述旁路开口或旁路通道将所述过渡区域(U)与径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G
申请(专利权)人:海拉有限双合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