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消声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7055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消声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消声器,所述壳体内沿进气方向由多个隔盘分隔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第四腔室和第五腔室,所述进气管穿过第一腔室延伸至第二腔室内,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多个第一内管,所述第一内管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腔室与第三腔室内,所述第三腔室内设有多个第二内管,所述第二内管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二腔室与第四腔室内,所述第四腔室内设有多个第三内管,所述第三内管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三腔室与第五腔室内,所述第五腔室内分别设有连通第四腔室的第四内管与延伸至壳体外侧的出气管,噪音气流通过若干反射后一步步削弱振动能量,从而达到高效消音效果。高效消音效果。高效消音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消声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消声器
,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消声器。

技术介绍

[0002]在汽车发动机的排气过程中,气体快速冲出排气口,由于压强和速度与外界空气相差悬殊,将会产生巨大噪音,因此,一般都需要安装消音器以减少噪音,目前的消音器主要包括有吸收式消音器、膨胀式消音器、反射干涉式消声器、吸收式消音器主要利用消音材料对音波进行吸收,从而达到消音效果;膨胀式消音器利用气体膨胀降压原理使噪音气流降压降速,从而削弱噪音;反射干涉式消音器则利用噪音音波反相干涉的原理削弱噪音,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发动机在排气管中装置消声器,消声器用于消耗气流能量,减少气流的压力波动幅度,可起到减小噪声的作用。
[0003]现有的汽车发动机的消声器中,气流通过阻力大,排气背压高,引起的发动机功率损失大、油耗增加,使汽车的动力性能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发动机消声器,以解决现有的汽车发动机的消声器中,气流通过阻力大,排气背压高,引起的发动机功率损失大、油耗增加,使汽车的动力性能下降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发动机消声器,包括设有出气管与进气管的壳体,所述壳体内沿进气方向由多个隔盘分隔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第四腔室和第五腔室,所述进气管穿过第一腔室延伸至第二腔室内,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多个第一内管,所述第一内管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腔室与第三腔室内,所述第三腔室内设有多个第二内管,所述第二内管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二腔室与第四腔室内,所述第四腔室内设有多个第三内管,所述第三内管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三腔室与第五腔室内,所述第五腔室内分别设有延伸至第四腔室内的第四内腔与延伸至壳体外侧的出气管。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进气管位于第一腔室内的部分与第一内管、第二内管和第三内管上均贯穿开设有若干消声孔。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内管的数量小于第二内管的数量,且第一内管的数量与第三内管的数量一致。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出气管的出口呈喇叭状结构。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内管、第二内管、第三内管与第四内管直径相同。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在使用时,噪音气流通过进气管进入第二腔室内,其中一部分噪音气流通过进气管上消声孔滞留在第一腔室内,从而通过第一内管进入第三腔室内,在进入第三腔室内时,
通过第一内管上的消声孔使得一部噪音气流流入第二腔室内,第二腔室内的噪音气流通过第二内管进入第四腔室中,在进入第四腔室中时,一部分噪音气流通过第二内管上的消声孔滞留在第三腔室中,第三腔室内的噪音气流通过第三内管进入第五腔室内,在进入第五腔室内时,一部分噪音气流通过第三内管上的消声孔滞留在第四腔室内,第四腔室内的噪音气流通过第四内管进入第五腔室内,第五腔室内的噪音气体通过出气管排出,噪音气流通过多个腔室反射后一步步削弱振动能量,从而达到高效消音效果,取消了消音棉的设置,从而避免因消音棉吸收水气长时间使用导致腐蚀壳体的隐患,延长了消音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壳体;2、进气管;3、出气管;4、隔盘;5、消声孔;6、第一内管;7、第二内管;8、第四内管;9、第三内管;10、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12、第三腔室;13、第四腔室;14、第五腔室。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被本领域人员理解,从而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17]实施例
[0018]一种发动机消声器,包括设有出气管3与进气管2的壳体1,所述壳体1内沿进气方向由多个隔盘4分隔为第一腔室10、第二腔室11、第三腔室12、第四腔室13和第五腔室14,所述进气管2穿过第一腔室10延伸至第二腔室11内,所述第二腔室11内设有多个第一内管6,所述第一内管6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腔室10与第三腔室12内,所述第三腔室12内设有多个第二内管7,所述第二内管7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二腔室11与第四腔室13内,所述第四腔室13内设有多个第三内管9,所述第三内管9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三腔室12与第五腔室14内,所述第五腔室14内分别设有延伸至第四腔室14内的第四内管8与延伸至壳体1外侧的出气管3,所述出气管3的出口呈喇叭状结构,通过出气管3呈喇叭状结构的设置,从而在排气过程中进一步使得气流扩张降压,提高了消声的稳定性,使用时噪音气流通过若干反射后一步步削弱振动能量,从而达到高效消音效果,取消了消音棉的设置,从而避免因消音棉吸收水气长时间使用导致腐蚀壳体的隐患,延长了消音器的使用寿命。
[0019]其中,所述进气管2位于第一腔室10内的部分与第一内管6、第二内管7和第三内管9上均贯穿开设有若干消声孔5,且第一内管6的数量小于第二内管7的数量,且第一内管6的数量与第三内管9的数量一致。
[0020]其中,所述第一内管6、第二内管7、第三内管9与第四内管8的直径相同。
[0021]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为:
[0022]在使用时,噪音气流通过进气管2进入第二腔室11内,其中一部分噪音气流通过进气管2上消声孔5滞留在第一腔室10内,从而通过第一内管6进入第三腔室12内,在进入第三腔室12内时,通过第一内管6上的消声孔5使得一部噪音气流流入第二腔室11内,第二腔室11内的噪音气流通过第二内管7进入第四腔室13中,在进入第四腔室13中时,一部分噪音气流通过第二内管7上的消声孔5滞留在第三腔室12中,第三腔室12内的噪音气流通过第三内管9进入第五腔室14内,在进入第五腔室14内时,一部分噪音气流通过第三内管9上的消声孔5滞留在第四腔室13内,第四腔室13内的噪音气流通过第四内管8进入第五腔室14内,第五腔室14内的噪音气体通过出气管3排出,噪音气流通过多个腔室反射后一步步削弱振动能量,从而达到高效消音效果,取消了消音棉的设置,从而避免因消音棉吸收水气长时间使用导致腐蚀壳体1的隐患,延长了消音器的使用寿命。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消声器,包括设有出气管(3)与进气管(2)的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沿进气方向由多个隔盘(4)分隔为第一腔室(10)、第二腔室(11)、第三腔室(12)、第四腔室(13)和第五腔室(14),所述进气管(2)穿过第一腔室(10)延伸至第二腔室(11)内,所述第二腔室(11)内设有多个第一内管(6),所述第一内管(6)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腔室(10)与第三腔室(12)内,所述第三腔室(12)内设有多个第二内管(7),所述第二内管(7)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二腔室(11)与第四腔室(13)内,所述第四腔室(13)内设有多个第三内管(9),所述第三内管(9)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三腔室(12)与第五腔室(14)内,所述第五腔室(14)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汉杰解晓新吴佳鸿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晨亨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