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铸件的矫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45846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铸件的矫形装置,属于铸造技术领域,所述矫形装置包括冲模组件和矫形组件。冲模组件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包括上模座和凹模板,凹模板位于上模座上,凹模板上具有多个上通孔,下模包括下模座和凸模板,凸模板位于下模座上,凸模板上具有多个下通孔。矫形组件包括多个步进电机、多个上压紧柱、多个下支撑柱、多个测距传感器和控制器,多个步进电机间隔布置在上模座上,各步进电机的输出轴和相对应的上压紧柱传动连接,且各上压紧柱可活动地插装在相对应的上通孔中,各下支撑柱固定插装在相对应的下通孔中。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铸件的矫形装置,可以通过冲模组件和矫形组件便捷完成对产品的矫形,稳定性高。高。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铸件的矫形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铸造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铸件的矫形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铸件在成型过程中,由于受自身结构、模具温度或者冷却收缩等因数影响,使铸件局部发生变形,因结构特性和生产条件要求无法在根本上解决该变形问题,从而多出一道处理变形的矫形工序。
[0003]目前,现有处理铸件变形方式是在铸件成型后,增加一道人工对铸件特定位置的上下表面进行矫形工序,而人工处理铸件变形的主要手法就是用木锤对产品上下表面的凸起进行敲打,由于铸件变形位置和变形量的不稳定,导致该过程复杂且其不稳定,甚至出现铸件因敲打受力不均问题导致出现裂纹等报废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铸件的矫形装置,其目的在于可以通过冲模组件和矫形组件便捷完成对产品的矫形,稳定性高。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铸件的矫形装置,所述矫形装置包括冲模组件和矫形组件;
[0006]所述冲模组件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座和与产品上表面相匹配的凹模板,所述上模座用于与升降设备传动连接,以升降所述上模座,所述凹模板位于所述上模座上,所述凹模板上具有多个上通孔,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和与产品下表面相匹配的凸模板,所述凸模板位于所述下模座上,且位于所述凹模板正下方,以夹装定位产品,所述凸模板上具有多个下通孔;
[0007]所述矫形组件包括多个步进电机、多个上压紧柱、多个下支撑柱、多个测距传感器和控制器,多个所述步进电机间隔布置在上模座上,各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轴和相对应的所述上压紧柱传动连接,且各所述上压紧柱可活动地插装在相对应的所述上通孔中,各所述下支撑柱固定插装在相对应的所述下通孔中,各所述下支撑柱和相对应的所述上压紧柱同轴布置,且各所述下支撑柱的顶面与对应位置处所述凸模板的上表面位于相同高度,各所述测距传感器位于相对应的所述下支撑柱上,各所述测距传感器和各所述步进电机均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0008]可选地,所述上模还包括第一缓冲板,所述第一缓冲板位于所述上模座和所述凹模板之间,且所述第一缓冲板与所述上模座通过弹簧连接,所述凹模板位于所述第一缓冲板上。
[0009]可选地,所述下模还包括第二缓冲板,所述第二缓冲板位于所述下模座和所述凸模板之间,且所述第二缓冲板与所述下模座通过弹簧连接,所述凸模板位于所述第二缓冲板上,所述第二缓冲板和所述第一缓冲板平行间隔布置。
[0010]可选地,所述下模座上固定插装有多个导向柱,多个所述导向柱平行间隔布置,且
各所述导向柱均垂直并贯穿所述第一缓冲板所述第二缓冲板。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缓冲板和所述上模座之间、所述第二缓冲板和所述下模座之间均夹设有限位块。
[0012]可选地,所述下模座上具有多个沉孔,各所述沉孔均插装有固定块,各所述下支撑柱的底端插装在所述固定块中,且螺纹配合。
[0013]可选地,所述上模座上插装有多个第一限位柱,所述下模座上插装有多个第二限位柱,各所述第一限位柱和相对应的所述第二限位柱同轴布置,且各所述第一限位柱或者各所述第二限位柱伸出所述上模座或者所述下模座。
[0014]可选地,所述上模座和所述凹模板、所述下模座和所述凸模板焊接连接。
[0015]总体而言,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6]对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铸件的矫形装置,在对产品进行矫形时,首先,将产品放置在凸模板上,此时产品特定位置的下表面的多个凸起区(变形区域,见图)与部分下支撑柱的顶面接触,这些凸起区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视为基准面(即所有下支撑柱的顶面位于基准面上)。而产品特定位置的下表面其它位置处(即产品特定位置的下表面的内凹区)分别位于其它下支撑柱的上方,此时其它下支撑柱相对的测距传感器采集出产品特定位置的下表面的内凹区与相对应的其它下支撑柱顶面的间距数据(此时,多个下支撑柱的顶面形成的基准面即为产品特定位置的下表面未变形的平面,多个上压紧柱的底面形成的平面即为产品特定位置的上表面未变形的平面)。接着,其它下支撑柱相对的测距传感器将测量到的间距数据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则控制相对应的步进电机驱动对应的上压紧柱对应动作,并从凹模板伸出相同的距离。
[0017]最后,升降设备驱动上模座下降,下模座则带动凹模板下移。由于伸出的上压紧柱会先作用产品特定位置的上表面的凸起区(对应即为产品特定位置的下表面的内凹区),可以自动挤压这些变形区域。当所有的测距传感器检测到产品特定位置的下表面对应的位置均为基准位时,此时控制器控制相同的步进电机带动对应的上压紧柱复位上移至初始位,升降设备继续驱动上模座保持下压一端时间,以避免变形位置复位。此时,产品特定位置的下表面的各位置均恰好与下支撑柱的顶面位于相同高度,而产品特定位置的上表面的各位置均恰好与上压紧柱的底面位于相同高度,从而便捷完成对产品的矫形,稳定性高,避免出现铸件因敲打受力不均问题导致出现裂纹等报废问题。
[0018]也就是说,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铸件的矫形装置,可以通过冲模组件和矫形组件便捷完成对产品的矫形,稳定性高。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铸件的矫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产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1]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
[0022]1、冲模组件;11、上模;111、上模座;1111、第一限位柱;112、凹模板;1121、上通孔;113、第一缓冲板;12、下模;121、下模座;1211、固定块;1212、第二限位柱;122、凸模板;1221、下通孔;123、第二缓冲板;124、导向柱;125、导套;13、限位块;2、矫形组件;21、步进电
机;22、上压紧柱;23、下支撑柱;24、测距传感器;25、控制器;100、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铸件的矫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矫形装置包括冲模组件(1)和矫形组件(2);所述冲模组件(1)包括上模(11)和下模(12),所述上模(11)包括上模座(111)和与产品(100)上表面相匹配的凹模板(112),所述上模座(111)用于与升降设备传动连接,以升降所述上模座(111),所述凹模板(112)位于所述上模座(111)上,所述凹模板(112)上具有多个上通孔(1121),所述下模(12)包括下模座(121)和与产品(100)下表面相匹配的凸模板(122),所述凸模板(122)位于所述下模座(121)上,且位于所述凹模板(112)正下方,以夹装定位产品(100),所述凸模板(122)上具有多个下通孔(1221);所述矫形组件(2)包括多个步进电机(21)、多个上压紧柱(22)、多个下支撑柱(23)、多个测距传感器(24)和控制器(25),多个所述步进电机(21)间隔布置在上模座(111)上,各所述步进电机(21)的输出轴和相对应的所述上压紧柱(22)传动连接,且各所述上压紧柱(22)可活动地插装在相对应的所述上通孔(1121)中,各所述下支撑柱(23)固定插装在相对应的所述下通孔(1221)中,各所述下支撑柱(23)和相对应的所述上压紧柱(22)同轴布置,且各所述下支撑柱(23)的顶面与对应位置处所述凸模板(122)的上表面位于相同高度,各所述测距传感器(24)位于相对应的所述下支撑柱(23)上,各所述测距传感器(24)和各所述步进电机(21)均分别与所述控制器(25)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铸件的矫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11)还包括第一缓冲板(113),所述第一缓冲板(113)位于所述上模座(111)和所述凹模板(112)之间,且所述第一缓冲板(113)与所述上模座(111)通过弹簧连接,所述凹模板(112)位于所述第一缓冲板(113)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放王科廖伟平周潇杰陈超群廖建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