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远红外辐射升温效果的斜纹提花布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4333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远红外辐射升温效果的斜纹提花布料,所述布料包括面层和底层,所述面层为斜纹组织,所述底层为罗纹组织,所述面层采用棉纱编织而成,所述底层采用发热涤纶丝编织而成。所述布料的结构简单、生产难度小且成本低,通过棉纱和发热涤纶丝搭配特殊的编织结构,赋予了该布料具有较好的舒适度、抗菌抑菌和远红外辐射升温效果,作为贴身衣服使用能够改善人体的微循环,起到保健和保暖的功效;同时,该布料表面为暗暗的斜纹提花效果,组织立体感强且质感好。组织立体感强且质感好。组织立体感强且质感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远红外辐射升温效果的斜纹提花布料


[0001]本技术涉及面料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远红外辐射升温效果的斜纹提花布料。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纱线原料和纺丝技术的进步,众多的新材料和新工艺被运用于布料生产上,市面上也出现了诸多不同的功能面料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申请号为201922239237.6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远红外线放射功能抗菌面料,该面料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隔离层、防火层、防水层、远红外线放射层、保温层和抗菌层,远红外线放射层包括有普通纤维纱线、远红外线纤维纱线、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普通纤维纱线和远红外线纤维纱线相互交织连接,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得到的面料具有远红外线放射、防水、防火和保温的特点。但上述多功能层状的结构设计复杂,生产工艺长且成本高,并且为配合该面料结构,该面料的表面纹路较为单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远红外辐射升温效果的斜纹提花布料,所述布料采用棉纱和发热涤纶丝进行编织,使其具有较好的舒适度、抗菌抑菌和远红外辐射升温效果,作为贴身衣服使用能够改善人体的微循环,起到保健和保暖的功效;同时,该布料表面为暗暗的斜纹提花效果,组织立体感强且外观质感好。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具有远红外辐射升温效果的斜纹提花布料,所述布料包括面层和底层,所述面层为斜纹组织,所述底层为罗纹组织,所述面层采用棉纱编织而成,所述底层采用发热涤纶丝编织而成。
[0006]进一步的,所述布料是由若干个最小花型循环构成,所述最小花型循环包括16个成圈系统,分别为第一成圈系统、第二成圈系统、第三成圈系统、第四成圈系统、第五成圈系统、第六成圈系统、第七成圈系统、第八成圈系统、第九成圈系统、第十成圈系统、第十一成圈系统、第十二成圈系统、第十三成圈系统、第十四成圈系统、第十五成圈系统和第十六成圈系统,所述成圈系统均包括上针盘的两个编织位和下针筒的四个编织位。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成圈系统、第九成圈系统、第十四成圈系统在上针盘的第一个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其余成圈系统在上针盘的第一编织位均为浮线单元;所述第二成圈系统、第五成圈系统、第六成圈系统、第十成圈系统和第十三成圈系统在上针盘的第二个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其余成圈系统在上针盘的第二编织位均为浮线单元。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成圈系统、第四成圈系统、第七成圈系统、第八成圈系统、第九成圈系统和第十三成圈系统在下针筒的第一个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其余成圈系统在下针筒的第一个编织位均为浮线单元;所述第三成圈系统、第四成圈系统、第五成圈系统、第九
成圈系统、第十五成圈系统和第十六成圈系统在下针筒的第二个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其余成圈系统在下针筒的第二个编织位均为浮线单元;所述第一成圈系统、第五成圈系统、第十一成圈系统、第十二成圈系统、第十五成圈系统和第十六成圈系统在下针筒的第三个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其余成圈系统在下针筒的第三个编织位均为浮线单元;所述第一成圈系统、第七成圈系统、第八成圈系统、第十一成圈系统、第十二成圈系统和第十三成圈系统在下针筒的第四个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其余成圈系统在下针筒的第四个编织位均为浮线单元。
[0009]进一步的,所述最小花型循环中的第二成圈系统、第六成圈系统、第十成圈系统和第十四成圈系统均喂入发热涤纶丝。
[0010]进一步的,所述最小花型循环中的第一成圈系统、第三成圈系统、第四成圈系统、第五成圈系统、第七成圈系统、第八成圈系统、第九成圈系统、第十一成圈系统、第十二成圈系统、第十三成圈系统、第十五成圈系统和第十六成圈系统均喂入棉纱。
[0011]进一步的,所述发热涤纶丝的规格为75D。
[0012]进一步的,所述棉纱的规格为20S/1。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远红外辐射升温效果的斜纹提花布料,所述布料的结构简单、生产难度小且成本低,通过棉纱和发热涤纶丝搭配特殊的编织结构,赋予了该布料具有较好的舒适度、抗菌抑菌和远红外辐射升温效果,作为贴身衣服使用能够改善人体的微循环,起到保健和保暖的功效;同时,该布料表面为暗暗的斜纹提花效果,组织立体感强且质感好。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所述布料的菱角图。
[0015]附图标记为:“∨”表示为上针盘成圈;“∧”表示为小针筒成圈;“—”表示上针盘或下针筒浮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
[0017]实施例
[001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远红外辐射升温效果的斜纹提花布料,所述布料包括面层和底层,所述面层为斜纹组织,所述底层为罗纹组织,所述面层采用棉纱编织而成,所述底层采用发热涤纶丝编织而成。
[001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布料的结构简单、生产难度小且成本低,通过棉纱和发热涤纶丝搭配特殊的编织结构,赋予了该布料具有较好的舒适度、抗菌抑菌和远红外辐射升温效果,作为贴身衣服使用能够改善人体的微循环,起到保健和保暖的功效;同时,该布料表面为暗暗的斜纹提花效果,组织立体感强且质感好。具体地,所述发热涤纶丝优选为市售的功能性涤纶丝远红外FDY,所述发热涤纶丝的强度高、耐洗、不易变形且易于打理;所述棉纱优选为精梳棉,所述棉纱的手感好、吸湿透气、保暖性好且手感爽滑。
[0020]进一步的,所述布料是由若干个最小花型循环构成,所述最小花型循环包括16个
成圈系统,分别为第一成圈系统、第二成圈系统、第三成圈系统、第四成圈系统、第五成圈系统、第六成圈系统、第七成圈系统、第八成圈系统、第九成圈系统、第十成圈系统、第十一成圈系统、第十二成圈系统、第十三成圈系统、第十四成圈系统、第十五成圈系统和第十六成圈系统,所述成圈系统均包括上针盘的两个编织位和下针筒的四个编织位。
[002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成圈系统、第九成圈系统、第十四成圈系统在上针盘的第一个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其余成圈系统在上针盘的第一编织位均为浮线单元;所述第二成圈系统、第五成圈系统、第六成圈系统、第十成圈系统和第十三成圈系统在上针盘的第二个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其余成圈系统在上针盘的第二编织位均为浮线单元。
[0022]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成圈系统、第四成圈系统、第七成圈系统、第八成圈系统、第九成圈系统和第十三成圈系统在下针筒的第一个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其余成圈系统在下针筒的第一个编织位均为浮线单元;所述第三成圈系统、第四成圈系统、第五成圈系统、第九成圈系统、第十五成圈系统和第十六成圈系统在下针筒的第二个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其余成圈系统在下针筒的第二个编织位均为浮线单元;所述第一成圈系统、第五成圈系统、第十一成圈系统、第十二成圈系统、第十五成圈系统和第十六成圈系统在下针筒的第三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远红外辐射升温效果的斜纹提花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料包括面层和底层,所述面层为斜纹组织,所述底层为罗纹组织,所述面层采用棉纱编织而成,所述底层采用发热涤纶丝编织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远红外辐射升温效果的斜纹提花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料是由若干个最小花型循环构成,所述最小花型循环包括16个成圈系统,分别为第一成圈系统、第二成圈系统、第三成圈系统、第四成圈系统、第五成圈系统、第六成圈系统、第七成圈系统、第八成圈系统、第九成圈系统、第十成圈系统、第十一成圈系统、第十二成圈系统、第十三成圈系统、第十四成圈系统、第十五成圈系统和第十六成圈系统,所述成圈系统均包括上针盘的两个编织位和下针筒的四个编织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远红外辐射升温效果的斜纹提花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成圈系统、第九成圈系统、第十四成圈系统在上针盘的第一个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其余成圈系统在上针盘的第一编织位均为浮线单元;所述第二成圈系统、第五成圈系统、第六成圈系统、第十成圈系统和第十三成圈系统在上针盘的第二个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其余成圈系统在上针盘的第二编织位均为浮线单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远红外辐射升温效果的斜纹提花布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成圈系统、第四成圈系统、第七成圈系统、第八成圈系统、第九成圈系统和第十三成圈系统在下针筒的第一个编织位均为成圈单元,其余成圈系统在下针筒的第一个编织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毅洪梁燕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巨丰盛布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