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围A柱上段过渡面造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3099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18
一种侧围A柱上段过渡面造型,包括与侧围A柱上段A面衔接的第一过渡凸角部、与产品底壁衔接的第一过渡凹角部、以及位于第一过渡凹角部与第一过渡凸角部之间的产品侧壁,还包括第二过渡凸角部;产品侧壁与冲压方向之间的角度θ2=θ+θ1;θ为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侧围A柱上段过渡面造型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侧围A柱上段过渡面造型。

技术介绍

[0002]侧围冲压件是整个车身外板件中最复杂的一个零件,其尺寸大,形状复杂,外露面多,成型难度很高,而侧围A柱上段A面作为侧围整条上坎外露面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车型的美观性。
[0003]在对车身外板件进行冲压成型的过程中,侧围A柱上段A面局部在拉延工序时,常常会形成局部的表面缺陷,并且该表面缺陷在后续工序中很难消除,增加了车身外板成型的不良率,增大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车辆侧围A柱上段A面发生表面缺陷的侧围A柱上段过渡面造型。
[0005]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侧围A柱上段过渡面造型,包括与侧围A柱上段A面衔接的第一过渡凸角部、与产品底壁衔接的第一过渡凹角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过渡凹角部与第一过渡凸角部之间的产品侧壁,还包括第二过渡凸角部,所述第二过渡凸角部的起始于第一过渡凸角部终止边界,所述第二过渡凸角部的终止处位于所述产品侧壁起始边界处;所述产品侧壁与冲压方向之间的角度θ2=θ+θ1;所述θ为3

5度,所述θ1为小于或等于20
°
;所述第二过渡凸角部的终止处与A面边界在X轴方向的距离c为2

3mm;所述第一过渡凸角部为半径R1的外凸弧面,其中,2mm≤R1≤6mm。
[0006]优选地,所述第二过渡凸角部包括第二过渡段一与第二过渡段二,所述第二过渡凸角部的起始处即为所述第二过渡段一的起始处,所述第二过渡段二的起始处即为所述第二过渡段一终止边界;第二过渡段一为半径R3的内凹弧面,第二过渡段二为半径R4的外凸弧面;第二过渡段一终止边界距离A面边界在Z轴方向的距离a;其中,a为0.5

1mm,R3为10

15mm,R4为3

5mm。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渡凹角部与所述产品底壁之间的衔接处与A面边界在X轴方向上的距离b小于5mm,所述第一过渡凹角部为半径R5的内凹弧面,所述R5大于R2。
[0008]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一种侧围A柱上段过渡面造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第一过渡凸角部与产品侧壁之间设置第二过渡凸角部,增大产品侧壁与冲压方向之间的侧壁冲压角度,使得冲压产品面适当增大;同时,使得冲压过程中,第二过渡凸角部所对应的板料位置相较于A面所对应的板料位置首先与模具接触,从而使得A面所对应的板料与模具接触、在拉延过程中,不会产生缺陷。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带有侧围A柱上段过渡面的侧围A柱局部示意图。
[0010]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带有侧围A柱上段过渡面的另一侧围A柱局部示意图。
[0011]图3为图2中k区域的放大图。
[0012]图4为现有技术中侧围A柱上段过渡面造型在某一OXZ上的截面示意图。
[0013]图5为现有技术中侧围A柱上段过渡面造型冲压时在某一OXZ上的截面示意图。
[0014]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侧围A柱上段过渡面造型某一OXZ上的截面示意图。
[0015]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侧围A柱上段过渡面造型冲压时在某一OXZ上的截面示意图;
[0016]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车门外板件的效果图。
[0017]图9为图8中M区域的放大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00、侧围A柱上段过渡面;110、A面;111、A面边界;120、第一过渡凸角部;121、第一过渡凸角部终止边界;130、第二过渡凸角部;131、第二过渡段一;132、第二过渡段二;133、第二过渡段一终止边界;140、产品侧壁;1401、原产品侧壁;1402、现产品侧壁;142、产品侧壁终止边界;143、产品侧壁起始边界;150、第一过渡凹角部;151、第一过渡凹角部终止边界;160、产品底壁;200、前安装端上端面;300、前门洞;400、上模;410、下模;420、板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1]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图5、图6和图7中所示的侧围A柱上段过渡面100造型在某一OXZ剖面的截面示意图,为了方便展示,忽略了该过渡面100的厚度,直接采用曲线展示了侧围A柱上段过渡面造型情况。
[0022]如图1、图4、图8和图9所示,本专利技术所指的侧围A柱上段,指的是侧围A柱靠近车门前安装上端面200的区域部分,具体的,侧围A柱上段过渡面100的造型,指的是衔接侧围A柱上段A面110与产品底壁160的过渡面的造型,其中,产品底壁160为车门外板件上前安装端上端面200的局部,该前安装端上端面200的局部位于侧围A柱与对应的前面洞300之间。衔接侧围A柱上段A面110与产品底壁160的过渡面包括,第一过渡凸角部120、产品侧壁140、第一过渡凹角部150和产品底壁160;并且该前安装端面200的局部与第一过渡凹角部150之间的衔接处即为第一过渡凹角部终止边界151。其中,图1中所示的粗线所描出的区域即为侧围A柱上段过渡面100。
[0023]如图4所示,更为具体的,对于现有技术中的侧围A柱上段过渡面100的造型,A面边界111与产品底壁160之间的深度H为15mm,第一过渡凸角部120为半径为R1的外凸弧面,其中,2mm≤R1≤6mm;第一过渡凹角部150为半径为R2的内凹弧面,其中,6mm≤R2≤12mm;第一过渡凹角部终止边界151与A面边界111在X轴方向上的距离d>5mm;产品侧壁140与冲压方
向的侧壁冲压角度为0
°
≤θ1≤20
°
。其中,产品侧壁140与第一过渡凸角部120在产品侧壁起始边界143处相切;产品侧壁140与第一过渡凹角部150在产品侧壁终止边界142处相切。
[0024]其中,如图5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板料420冲压成型的过程,箭头方向为上模具400冲压的方向。为了便于理解,将A面110以及第一过渡凸角部120所对应的板料420贴合于下模具410。待冲压为产品侧壁140的板料420局部处于悬空状态,对该板料420局部进行挤压的过程中,容易引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围A柱上段过渡面造型,包括与侧围A柱上段A面(110)衔接的第一过渡凸角部(120)、与产品底壁(160)衔接的第一过渡凹角部(150)、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过渡凹角部(150)与第一过渡凸角部(120)之间的产品侧壁(14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过渡凸角部(130),所述第二过渡凸角部(130)的起始处位于第一过渡凸角部终止边界(121),所述第二过渡凸角部(130)的终止处位于所述产品侧壁起始边界(143)处;所述产品侧壁(140)与冲压方向之间的角度θ2=θ+θ1;所述θ为3

5度,所述θ1为小于或等于20
°
;所述第二过渡凸角部(130)的终止处与A面边界(111)在X轴方向的距离c为2

3mm;所述第一过渡凸角部(120)为半径R1的外凸弧面,其中,2mm≤R1≤6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侧围A柱上段过渡面造型,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玉林王清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