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高速印刷的铝塑带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2741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高速印刷的铝塑带材,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排布的内膜层、第一粘结层、阻隔层、第二粘结层及外膜层;且所述印刷的铝塑带材经挤复成型;所述内膜层包括由内至外依次排布热封层、第一支撑层及第一复合层;所述外膜层包括由内至外的第二复合层、第二支撑层及印刷层。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从带材承印层配方着手,通过组成不同聚烯烃材质的比例,提升印刷层的附着力,实现高速印刷。实现高速印刷。实现高速印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高速印刷的铝塑带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包装材料
,具体涉及高速印刷的铝塑带材。

技术介绍

[0002]铝塑复合带材主要是由两层或多层材料复合而成。现有技术制备片材采用挤出或借助于胶粘剂复合,在生产过程中分别制备各层薄膜,再将各层薄膜复合制成成品。
[0003]目前常规带材在轮转印刷设备上的印刷速度基本在40~60m/min,受制于原材料,操作人员经验,化学品等多方面因素,印刷速度无法提升,设备的制程能力受制,无法满足高效率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应用于高速印刷的铝塑带材,本专利技术从承印基材着手,通过优化结构和薄膜配方组成,提升印刷层的附着力,并改善材料的柔软度,增大基材与辊材的接触角,支撑带材的高速印刷。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高速印刷的铝塑带材,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排布的内膜层、第一粘结层、阻隔层、第二粘结层及外膜层;且所述铝塑带材经挤复成型;
[0006]所述内膜层包括由内至外依次排布热封层、第一支撑层及第一复合层;所述外膜层包括由内至外的第二复合层、第二支撑层及印刷层。
[0007]进一步的,所述热封层、第一支撑层及第一复合层均采用聚乙烯材料,且所述第一复合层、热封层及第一支撑层中聚乙烯的密度依次升高;
[0008]所述第二复合层、第二支撑层及印刷层均采用聚乙烯材料,且所述第二支撑层、印刷层及第二复合层中聚乙烯的密度依次降低。
[0009]进一步的,所述热封层按重量百分比包括中密度聚乙烯40~60%、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0~40%及低密度聚乙烯10~30%,且所述热封层厚度为20~50um。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层包括高密度聚乙烯及中密度聚乙烯,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及中密度聚乙烯的重量配比为1~16:4;
[0011]所述第一支撑层的厚度为40~80um。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复合层包括低密度聚乙烯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且所述低密度聚乙烯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重量配比为1~5:1,第一复合层厚度为15~40um。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复合层包括低密度聚乙烯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且所述低密度聚乙烯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重量配比为1~5:1,第二复合层厚度为15~40um。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层按重量份包括高密度聚乙烯及中密度聚乙烯,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及中密度聚乙烯的重量配比为1~16:4;第二支撑层的厚度40~80um。
[0015]进一步的,所述印刷层中组分按重量百分比包括中密度聚乙烯50~75%、线性低密度聚乙烯5~35%、低密度聚乙烯10~30%及改性低密度聚乙烯5~15%,所述印刷层厚
度为20~50um。
[0016]进一步的,所述印刷的铝塑带材总厚度为170~420μm;其中,所述内膜层厚度为40~150um,外膜层厚度为80~160um,第一粘结层、阻隔层及第二粘结层厚度之和为30~160um;
[0017]所述第一粘结层和第二粘结层均为聚乙烯及丙烯酸改性聚乙烯,所述阻隔层为铝箔;第一粘结层的厚度为片材总厚度5~8%,第二粘结层的厚度也为片材总厚度的5~8%,阻隔层的厚度为片材总厚度的3%~8%。
[0018]一种应用于高速印刷的铝塑带材,可用于高速印刷,其成品可用于护理用品、食品、药品、工业粘合品的包装。
[0019]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0020]本专利技术通过将铝塑带材设置为由内至外依次排布的内膜层、第一粘结层、阻隔层、第二粘结层及外膜层;同时内膜层中热封层、第一支撑层及第一复合层均采用聚乙烯材料,且第一复合层、热封层及第一支撑层中聚乙烯的密度依次升高;外膜层中所述第二复合层、第二支撑层及印刷层均采用聚乙烯材料,且所述第二支撑层、印刷层及第二复合层中聚乙烯的密度依次降低。通过本专利技术通过从带材承印层配方着手,通过组成不同比例的材质,不同聚烯烃材质对油层的优异附着力,实现高速印刷。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应用于高速印刷的铝塑带材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内膜层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外膜层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内膜层1、第一粘结层2、阻隔层3、第二粘结层4、外膜层5、热封层11、第一支撑层12、第一复合层13、第二复合层51、第二支撑层52、印刷层53。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7]如图1

图3所示,一种应用于高速印刷的铝塑带材,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排布的内膜层1、第一粘结层2、阻隔层3、第二粘结层4及外膜层5;且所述铝塑带材经挤复成型;
[0028]所述内膜层1包括由内至外依次排布热封层11、第一支撑层12及第一复合层13;所述外膜层5包括由内至外的第二复合层51、第二支撑层52及印刷层53。
[0029]其中,第一复合层13紧邻第一粘结层2排布,第二复合层51紧邻第二粘结层4排布。
[003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热封层11、第一支撑层12及第一复合层13均采用聚乙烯材料,且所述第一复合层13、热封层11及第一支撑层12中聚乙烯的密度依次升高;
[0031]所述第二复合层51、第二支撑层52及印刷层53均采用聚乙烯材料,且所述第二支撑层52、印刷层53及第二复合层51中聚乙烯的密度依次降低。
[003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热封层11按重量百分比包括中密度聚乙烯40~60%、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0~40%及低密度聚乙烯10~30%,且所述热封层11厚度为20~
50um。
[003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一支撑层12包括高密度聚乙烯及中密度聚乙烯,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及中密度聚乙烯的重量配比为1~16:4;所述第一支撑层12的厚度为40~80um。
[003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一复合层13包括低密度聚乙烯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且所述低密度聚乙烯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重量配比为1~5:1,第一复合层13厚度为15~40um。
[003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二复合层51包括低密度聚乙烯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且所述低密度聚乙烯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重量配比为1~5:1,第二复合层51厚度为15~40um。
[003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二支撑层52按重量份包括高密度聚乙烯及中密度聚乙烯,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及中密度聚乙烯的重量配比为1~16:4;第二支撑层52的厚度40~80um。
[003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印刷层53中组分按重量百分比包括中密度聚乙烯50~75%、线性低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高速印刷的铝塑带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由内至外依次排布的内膜层(1)、第一粘结层(2)、阻隔层(3)、第二粘结层(4)及外膜层(5);且所述铝塑带材经挤复成型;所述内膜层(1)包括由内至外依次排布热封层(11)、第一支撑层(12)及第一复合层(13);所述外膜层(5)包括由内至外的第二复合层(51)、第二支撑层(52)及印刷层(5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高速印刷的铝塑带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封层(11)、第一支撑层(12)及第一复合层(13)均采用聚乙烯材料,且所述第一复合层(13)、热封层(11)及第一支撑层(12)中聚乙烯的密度依次升高;所述第二复合层(51)、第二支撑层(52)及印刷层(53)均采用聚乙烯材料,且所述第二支撑层(52)、印刷层(53)及第二复合层(51)中聚乙烯的密度依次降低。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高速印刷的铝塑带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封层(11)按重量百分比包括中密度聚乙烯40~60%、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0~40%及低密度聚乙烯10~30%,且所述热封层(11)厚度为20~50u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高速印刷的铝塑带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层(12)包括高密度聚乙烯及中密度聚乙烯,所述高密度聚乙烯及中密度聚乙烯的重量配比为1~16:4;所述第一支撑层(12)的厚度为40~80um。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高速印刷的铝塑带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合层(13)包括低密度聚乙烯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且所述低密度聚乙烯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重量配比为1~5:1,第一复合层(13)厚度为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磊俞国星高伟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宝柏新型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