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海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地下管廊防水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41570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地下管廊防水结构及施工方法。防水结构,布置于地下管廊的上方;其包括隔水结构和集水结构;集水结构包括集水池;集水池的底侧与地下管廊之间设置有隔水结构;集水池的上方铺设路面;集水池内设置有水泵;集水池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土壤层,土壤层的顶侧位于路面的两侧区域种植有绿化植物。施工方法:铺设隔水结构,修建集水池,集水池封顶,铺设集水板,路面铺设,植物种植。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地下管廊防水结构,可收集路面的水,并进行回收利用,有效防止水从地下管廊的顶侧渗入;实现了防渗水与灌溉的双重效果;并且,施工方法简单,施工难度低;本防水结构设计巧妙,对热带地区、潮湿地区、多雨地区有很强的适用性。多雨地区有很强的适用性。多雨地区有很强的适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管廊防水结构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特别是涉及一种地下管廊防水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地下管廊是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它一般埋于地下,内部功能众多。地下管廊在施工过程中要有极高的要求,由于位处地下,管道廊道中可能出现积水,所以防水问题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0003]现有的综合管廊防水装置,基本都安装在管廊两侧或者廊体底部,这种情况对廊体维护成本高,并且不能防止顶部渗水,也不能将水及时排出。
[0004]如何设计一种可有效防止顶部渗水的地下管廊防水结构,则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管廊防水结构及施工方法,可收集路面的水,并进行回收利用,有效防止水从地下管廊的顶侧渗入;实现了防渗水与灌溉的双重效果;并且,施工方法简单,施工难度低;本防水结构设计巧妙,对热带地区、潮湿地区、多雨地区有很强的适用性。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下管廊防水结构,布置于地下管廊的上方;其包括隔水结构和集水结构;所述集水结构包括集水池;所述集水池的底侧与地下管廊之间设置有所述隔水结构;所述集水池的上方铺设有沿地下管廊长度方向的路面;所述集水池用于收集路面上的水;所述集水池内设置有水泵;所述集水池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土壤层,所述土壤层的顶侧位于路面的沿地下管廊宽度方向的两侧区域种植有绿化植物;所述水泵用于抽取集水池内的水并输送至土壤层中,为绿化植物供水。
[0007]进一步的,所述集水池内靠近顶侧的位置还设置有水位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用于在集水池的水达到设定高度时被触发,进而使水泵响应于水位传感器的触发而启动。
[0008]进一步的,所述集水池的顶侧设置有集水池封顶层,集水池封顶层靠近中间的区域设置有进水区,所述进水区开设有多个与集水池内部连通的进水孔,进水孔内填充有过滤层。
[0009]进一步的,所述集水池封顶层为透水混凝土与钢筋的组合结构;所述过滤层为活性炭层;所述路面为透水混凝土与钢筋的组合结构。
[0010]进一步的,所述集水池封顶层上方位于进水区的沿地下管廊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防水挡板,防水挡板从上向下、从集水池的沿地下管廊宽度方向的两侧向集水池的进水区倾斜,用于将水导入进水区。
[0011]进一步的,所述集水池封顶层上方设置有多个波浪形的集水板,所述集水板从沿地下管廊长度方向的前侧向后侧、从上向下倾斜,用于将路面的水排至进水区。
[0012]进一步的,所述集水池为多个,沿地下管廊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0013]进一步的,相邻的两个集水池中,与靠后侧的集水池的进水区对应的多个集水板中,靠前的第一个集水板的前端位于靠前侧的集水池的上方。
[0014]进一步的,所述隔水结构包括铺于地下管廊顶侧的从下至上布置的第一防水层、第二防水层、保护层;所述第一防水层为自防水混凝土底板;所述第二防水层为高分子复合防水卷材层;所述保护层为细石混凝土层。
[0015]一种地下管廊防水结构的施工方法,采用明控预制法,具体为:
[0016]S1、铺设地下管廊上部外表面的隔水结构:在地下管廊的顶侧依次铺设自防水混凝土底板、高分子复合防水卷材、细石混凝土层;
[0017]S2、修建集水池:沿地下管廊的长度方向在根据实际需求间隔设定距离排列集水池,集水池的外部进行防水处理;在集水池内安装水位传感器和水泵;
[0018]S3、集水池封顶:集水池的顶部采用透水混凝土加钢筋的组合材料进行封顶,形成集水池封顶层,在集水池封顶层的中间区域开设多个进水孔,在进水孔中填充活性炭过滤层;
[0019]S4、铺设集水板:选取波浪型的预制集水板进行倾斜放置,每个集水池根据实际需求对应放置若干集水板,并同时,铺设防水挡板;
[0020]S5、路面铺设:采用透水混凝土加钢筯的组合材料进行路面的铺设;
[0021]S6、植物种植:在路面铺设好后,在路面两侧挖掘与集水池等深的基坑,浇筑混凝土垫层,回填土,种植绿化植。
[0022]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地下管廊防水结构及施工方法,通过在地下管廊的上侧设置隔水结构和集水结构,隔水结构可有效防止水从地下管廊的顶侧渗入,集水结构,用于收集地下管廊顶侧的水,防止路面的水向渗入地下管廊,同时,还可对水进行回收利用;实现了防渗水与灌溉的双重效果;并且,施工方法简单,施工难度低;整体结构合理,设计巧妙,对热带地区、潮湿地区、多雨地区有很强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一种地下管廊防水结构内部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0024]图2为一种地下管廊防水结构内部结构的右视示意图;
[0025]其中,1

地下管廊,2

隔水结构,3

集水结构,4

土壤层,5

绿化植物,21

第一防水层,22

第二防水层,23

保护层,31

集水池,32

集水池封顶层,33

路面,34

进水孔,35

防水挡板,36

集水板,37

水位传感器,38

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
[0027]实施例
[0028]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下管廊防水结构,布置于地下管廊1的上方;其包括隔水结构2和集水结构3;所述集水结构3包括集水池31;所述集水池31的底侧与地下管廊之间设置有所述隔水结构2;所述集水池31的上方铺设有沿地下管廊长度方向的路面33;所述集水池31用于收集路面33上的水;所述集水池31内设置有水泵38;所述集
水池31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土壤层4,所述土壤层4的顶侧位于路面33的沿地下管廊宽度方向的两侧区域种植有绿化植物5;所述水泵38用于抽取集水池31内的水并输送至土壤层4中,为绿化植物5供水;本实施例中,通过集水池收集道路及雨水并储存,通过水泵进行抽取并排至附近的土壤中,保证集水池的水与绿化植物对水的需求达到动态平衡;通过与绿化植物结合的方式,在对地下管廊进行防水的同时,还对水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节能环保。
[0029]本实施例中,每个集水池内可设置多个水泵,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一个集水池的同一侧分布,也可在集水池的两侧分布,还可单一集水池同一侧分布且相邻集水池对侧分布,水泵的分布方式可灵活设计。
[0030]本实施例的一种地下管廊防水结构中,所述集水池31内靠近顶侧的位置还设置有水位传感器37,所述水位传感器37用于在集水池的水达到设定高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管廊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防水结构布置于地下管廊的上方,包括隔水结构和集水结构;所述集水结构包括集水池;所述集水池的底侧与地下管廊之间设置有所述隔水结构;所述集水池的上方铺设有沿地下管廊长度方向的路面;所述集水池用于收集路面上的水;所述集水池内设置有水泵;所述集水池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土壤层,所述土壤层的顶侧位于路面的沿地下管廊宽度方向的两侧区域种植有绿化植物;所述水泵用于抽取集水池内的水并输送至土壤层中,为绿化植物供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管廊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内靠近顶侧的位置还设置有水位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用于在集水池的水达到设定高度时被触发,进而使水泵响应于水位传感器的触发而启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地下管廊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的顶侧设置有集水池封顶层,集水池封顶层靠近中间的区域设置有进水区,所述进水区开设有多个与集水池内部连通的进水孔,进水孔内填充有过滤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下管廊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封顶层为透水混凝土与钢筋的组合结构;所述过滤层为活性炭层;所述路面为透水混凝土与钢筋的组合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地下管廊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封顶层上方位于进水区的沿地下管廊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防水挡板,防水挡板从上向下、从集水池的沿地下管廊宽度方向的两侧向集水池的进水区倾斜,用于将水导入进水区。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地下管廊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封顶层上方设置有多个波浪形的集水板,所述集水板从沿地下管廊长度方向的前侧向后侧、从上向下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振钊张友良吉宇凡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