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模块化设计的动力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1390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模块化设计的动力电池模组,包括框架总成,所述框架总成的内部设置有电池组、电气系统、冷却系统管路、BMS(电池管理系统)、VCU(整车控制器)、TCU(自动变速箱控制器),所述电池组包括多组电池箱,至少一组电池箱与其他电池箱安装方向不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不同安装方向的电池箱,减小大容量动力电池安装空间,将动力电池按照两横一纵布置方式,有效的减小占用空间,并将预留辅助系统安装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在狭小空间实现6C箱体分装,通过设置连接槽将两组框架组件进行连接,满足整体换电需求,提供一种基于模块化设计的整体换电方法,实现快速整体换电。电。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模块化设计的动力电池模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模块化设计的动力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0002]相比于传统燃油发动机车辆而言,大容量动力电池车辆的布置空间更加紧张,布置难度更大。在这种情况下,纯电动底盘布置过程中,如何能充分利用整车空间,保证多个大容量动力电池系统串并联,同时筹兼顾其他辅助系统的安装显得尤为重要。
[0003]现有技术中电池框架结构难以满足其他相关辅助系统的安装需求,还存在不同车型之间不能互换使用,品种多而杂,成本高,通用性差,无法满足不同车型整体互换的问题,电池受到损伤需整体换电时也无法满足整体快速换电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基于模块化设计的动力电池模组。本技术实现了减小大容量动力电池所需的安装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提高安装框架通用性的效果。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基于模块化设计的动力电池模组,包括框架总成,所述框架总成的内部设置有电池组、电气系统、冷却系统管路、BMS(电池管理系统)、VCU(整车控制器)、TCU(自动变速箱控制器),所述电池组分别与电气系统、冷却系统管路、BMS、VCU、TCU连接,所述电池组包括多组电池箱,至少一组电池箱与其他电池箱安装方向不同。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池组包括电池箱一、电池箱二、电池箱三,所述电池箱一、电池箱二沿Y轴方向安装在框架总成上,所述电池箱三沿X轴方向安装在电池箱一、电池箱二的上部,所述电池箱一、电池箱二、电池箱三串联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框架总成包括框架组件与连接槽。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框架组件包括主框架,所述主框架包括主支撑,主支撑的数量为两组,所述主支撑下部连接有底层支架与底层长横梁,所述主框架的中部设置有上层支架,所述主框架的上部设置有走台板支架,所述主框架的外部设置有竖梁总成,所述主框架的两侧设置有护板螺母盒,所述主框架的底部设置有底护板,所述主框架与上层支架通过固定螺栓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框架组件设置有两组,所述框架组件一的一侧设置有储气筒支撑板,所述框架组件二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器支撑板,所述框架组件一与框架组件二通过连接槽连接,所述连接槽的数量为两组。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池组设置有两组,所述两组电池组分别安装在框架组件上,所述电池箱一、电池箱二设置在底护板上,所述电池箱三设置在上层支架上,所述两组电池组并联。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气系统包括蓄电池、电磁开关、保险
丝盒、低压配电盒、低压系统线束、高压系统线束。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池箱之间连接有高压系统线束、低压系统线束、冷却系统管路,所述高压系统线束、低压系统线束、冷却系统管路通过卡箍固定在框架组件上。
[00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框架组件一内部通过上层支架安装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上部连接有有保险丝盒,所述蓄电池一侧连接有电磁开关,所述保险丝盒与电磁开关连接。
[001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器支撑板上设置有VCU、TCU,所述框架组件二的后部安装有BMS,所述BMS上部连接有低压配电盒。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1.本技术通过设置不同安装方向的电池箱,减小大容量动力电池安装空间,将动力电池按照两横一纵布置方式,有效的减小占用空间,并将预留辅助系统安装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在狭小空间实现6C箱体分装。
[0018]2.本技术通过设置连接槽将两组框架组件进行连接,满足整体换电需求,提供一种基于模块化设计的整体换电方法,实现快速整体换电。
[0019]3.本技术通过设置上层支架为电池箱三提供支撑,避免电池挤压堆叠产生安全隐患,通过设置护板螺母盒便于按需安装护板,为动力电池提供防护。
[0020]4.本技术将框架组件设置为两组并通过连接槽连接提高了安装框架的通用性,可以适应不同车型纵梁高度、外挡宽度,提高通用性和互换性。
[0021]5.本技术同组电池箱之间串联充电各电池箱充电均衡,电池组之间并联避免过充电与过放电。
[0022]6.本技术通过高压系统线束、低压系统线束、冷却系统管路的安装、固定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策略。
[0023]7.本技术将电气系统部分组件安装在框架组件一的上层支架上,便于安装两组蓄电池,并用压板、螺栓固定,设置保险丝盒避免蓄电池出现故障引起危险。
[0024]8.本技术将BMS、VCU、TCU安装在框架组件二的后部,有效减少了电池模组的安装空间。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中电池模组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中框架组件一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技术中框架组件二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技术中主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技术中电池箱安装方向的示意图;
[0031]图7为本技术中框架组件一的上层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8为本技术中框架组件二的上层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中:1、框架总成;11、框架组件;111、框架组件一;1111、储气筒支撑板;112、框架组件二;1121、控制器支撑板;113、主框架;1131、主支撑;1132、底层支架;1133、底层长横
梁;114、上层支架;115、走台板支架;116、竖梁总成;117、护板螺母盒;118、底护板;119、固定螺栓;12、连接槽;2、电池组;21、电池箱;211、电池箱一;212、电池箱二;213、电池箱三;3、电气系统;31、蓄电池;32、电磁开关;33、保险丝盒;34、低压配电盒;35、低压系统线束;36、高压系统线束;4、BMS;5、VCU;6、TCU;7、冷却系统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5]如图1

8所示,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36]一种基于模块化设计的动力电池模组,包括框架总成1,框架总成1的内部设置有电池组2、电气系统3、冷却系统管路7、BMS4、VCU5、TCU6,电池组2分别与电气系统3、冷却系统管路7、BMS4、V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模块化设计的动力电池模组,包括框架总成(1),所述框架总成(1)的内部设置有电池组(2)、电气系统(3)、冷却系统管路(7)、BMS(4)、VCU(5)、TCU(6),所述电池组(2)分别与电气系统(3)、冷却系统管路(7)、BMS(4)、VCU(5)、TCU(6)连接,所述电池组(2)包括多组电池箱(21),其特征在于,至少一组电池箱(21)与其他电池箱(21)安装方向不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模块化设计的动力电池模组,其特征是,所述电池组(2)包括电池箱一(211)、电池箱二(212)、电池箱三(213),所述电池箱一(211)、电池箱二(212)沿Y轴方向安装在框架总成(1)上,所述电池箱三(213)沿X轴方向安装在电池箱一(211)、电池箱二(212)的上部,所述电池箱一(211)、电池箱二(212)、电池箱三(213)串联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模块化设计的动力电池模组,其特征是,所述框架总成(1)包括框架组件(11)与连接槽(12)。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模块化设计的动力电池模组,其特征是,所述框架组件(11)包括主框架(113),所述主框架(113)包括主支撑(1131),主支撑(1131)的数量为两组,所述主支撑(1131)下连接有底层支架(1132)与底层长横梁(1133),所述主框架(113)的中部设置有上层支架(114),所述主框架(113)的上部设置有走台板支架(115),所述主框架(113)的外部设置有竖梁总成(116),所述主框架(113)的两侧设置有护板螺母盒(117),所述主框架(113)的底部设置有底护板(118),所述主框架(113)与上层支架(114)通过固定螺栓(119)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模块化设计的动力电池模组,其特征是,所述框架组件(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洪杰曹建宏李文龙邱勇于海兴陈玉宝王钦鑫张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