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以提高润滑站油箱内油液循环利用率的吸油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0872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稀油润滑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可以提高润滑站油箱内油液循环利用率的吸油管结构,包括主体机构、接口机构和快拆机构,所述接口机构位于主体机构的前端,所述快拆机构位于接口机构后端,所述主体机构包括主体吸油管、主体吸油孔一、主体吸油孔二、主体吸油孔三、底部吸油孔和固定螺纹,所述主体吸油孔一固定开设在主体吸油管的左端中部,所述主体吸油孔一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主体吸油管的左端中部,所述主体吸油孔二固定开设在主体吸油管的上端中部。该可以提高润滑站油箱内油液循环利用率的吸油管结构,主体吸油管的结构,使油箱内回油区内的油液均匀地进入到主体吸油管内,提高整个系统中油液的利用率。提高整个系统中油液的利用率。提高整个系统中油液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以提高润滑站油箱内油液循环利用率的吸油管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稀油润滑
,具体为一种可以提高润滑站油箱内油液循环利用率的吸油管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大型稀油润滑系统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大部分油箱采用的都是长方体结构,虽然在油箱的吸油区与回油区之间设置隔板,但是由于采用的是普通的吸油管结构、油箱内仍有40%左右的油液处于循环的死区、无法参与到循环当中。
[0003]稀油润滑系统稀不便于滑油液都参与到实际的循环当中,因此也不便于提高整个系统中油液的利用率,导致润滑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润滑站油箱内油液循环利用率的吸油管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不便于滑油液都参与到实际的循环当中,因此也不便于提高整个系统中油液的利用率,导致润滑效率不高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以提高润滑站油箱内油液循环利用率的吸油管结构,包括主体机构、接口机构和快拆机构,所述接口机构位于主体机构的前端,所述快拆机构位于接口机构后端,所述主体机构包括主体吸油管、主体吸油孔一、主体吸油孔二、主体吸油孔三、底部吸油孔和固定螺纹,所述主体吸油孔一固定开设在主体吸油管的左端中部,所述主体吸油孔一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主体吸油管的左端中部,所述主体吸油孔二固定开设在主体吸油管的上端中部,所述主体吸油孔二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主体吸油管的上端中部,所述主体吸油孔三固定开设在主体吸油管的下端中部,所述主体吸油孔三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主体吸油管的下端中部,所述底部吸油孔固定开设在主体吸油管的后端中部,所述固定螺纹固定开设在主体吸油管的内壁前端。该可以提高润滑站油箱内油液循环利用率的吸油管结构。
[0008]优选的,所述主体吸油孔一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主体吸油管的左端中部,所述主体吸油孔一的孔径是主体吸油孔二和主体吸油孔三孔径的两倍,可减少吸油阻力。
[0009]优选的,所述接口机构包括接口固定环、接口固定孔、接口定位环和接口圆孔,所述接口固定孔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接口固定环的表面,所述接口固定环的后端中部固定连接在快拆油管的前端,所述接口固定孔固定开设在接口固定环的前端,接口固定孔方便使用螺纹对接该吸油管。
[0010]优选的,所述接口定位环的后端固定连接在接口固定环的前端中部,所述接口圆孔固定开设在接口定位环的前端中部,接口定位环方便油管的定位安装。
[0011]优选的,所述快拆机构包括快拆油管、快拆螺纹和快拆密封圈,所述快拆油管的前
端固定连接在接口固定环的后端中部,快拆机构方便与主体机构的快速安装。
[0012]优选的,所述快拆螺纹固定开设在快拆油管的后端外圈,所述快拆密封圈的后端固定连接在主体吸油管的前端,所述快拆螺纹与固定螺纹相匹配,快拆螺纹的结构便于油管的拆卸安装。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该可以提高润滑站油箱内油液循环利用率的吸油管结构,主体吸油管的上端、下端和左端三个方向沿主体吸油管的长度方向开设三排均匀分布的吸油孔,将主体吸油孔一的方位正对着油箱的回油区,可以使油箱中90%以上的润滑油液都参与到实际的循环当中;
[0015]2、该可以提高润滑站油箱内油液循环利用率的吸油管结构,钻孔时要保证左端主体吸油孔一的直径是主体吸油孔二和主体吸油孔三的孔直径的两倍,所有吸油孔截面积之和应大于吸油管截面积的2倍以上,可有效减少泵的吸油阻力;
[0016]3、该可以提高润滑站油箱内油液循环利用率的吸油管结构,吸油管的长度与油箱内的净宽度相适应,吸油管在油箱内的总长度应不低于油箱内的净宽度的95%以上,提高整个系统中油液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润滑效率。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主体机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接口机构和快拆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底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主体机构;101、主体吸油管;102、主体吸油孔一;103、主体吸油孔二;104、主体吸油孔三;105、底部吸油孔;106、固定螺纹;2、接口机构;201、接口固定环;202、接口固定孔;203、接口定位环;204、接口圆孔;3、快拆机构;301、快拆油管;302、快拆螺纹;303、快拆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请参阅图1

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以提高润滑站油箱内油液循环利用率的吸油管结构,包括主体机构1、接口机构2和快拆机构3,接口机构2位于主体机构1的前端,快拆机构3位于接口机构2后端,主体机构1包括主体吸油管101、主体吸油孔一102、主体吸油孔二103、主体吸油孔三104、底部吸油孔105和固定螺纹106,主体吸油孔一102固定开设在主体吸油管101的左端中部,主体吸油孔一102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主体吸油管101的左端中部,主体吸油孔二103固定开设在主体吸油管101的上端中部,主体吸油孔二103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主体吸油管101的上端中部,主体吸油孔三104固
定开设在主体吸油管101的下端中部,主体吸油孔三104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主体吸油管101的下端中部,底部吸油孔105固定开设在主体吸油管101的后端中部,固定螺纹106固定开设在主体吸油管101的内壁前端,该可以提高润滑站油箱内油液循环利用率的吸油管结构,主体吸油管101的上端、下端和左端三个方向沿主体吸油管101的长度方向开设三排均匀分布的吸油孔,将主体吸油孔一102的方位正对着油箱的回油区,可以使油箱中90%以上的润滑油液都参与到实际的循环当中,钻孔时要保证左端主体吸油孔一102的直径是主体吸油孔二103和主体吸油孔三104的孔直径的两倍,所有吸油孔截面积之和应大于吸油管截面积的2倍以上,可有效减少泵的吸油阻力,吸油管的长度与油箱内的净宽度相适应,吸油管在油箱内的总长度应不低于油箱内的净宽度的95%以上,提高整个系统中油液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润滑效率。
[0025]接口机构2包括接口固定环201、接口固定孔202、接口定位环203和接口圆孔204,接口固定环201的后端中部固定连接在快拆油管301的前端,接口固定孔202固定开设在接口固定环201的前端,接口定位环203的后端固定连接在接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以提高润滑站油箱内油液循环利用率的吸油管结构,包括主体机构(1)、接口机构(2)和快拆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机构(2)位于主体机构(1)的前端,所述快拆机构(3)位于接口机构(2)后端,所述主体机构(1)包括主体吸油管(101)、主体吸油孔一(102)、主体吸油孔二(103)、主体吸油孔三(104)、底部吸油孔(105)和固定螺纹(106),所述主体吸油孔一(102)固定开设在主体吸油管(101)的左端中部,所述主体吸油孔二(103)固定开设在主体吸油管(101)的上端中部,所述主体吸油孔二(103)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主体吸油管(101)的上端中部,所述主体吸油孔三(104)固定开设在主体吸油管(101)的下端中部,所述主体吸油孔三(104)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主体吸油管(101)的下端中部,所述主体吸油孔二(103)和主体吸油孔三(104)的孔径相同,所述底部吸油孔(105)固定开设在主体吸油管(101)的后端中部,所述固定螺纹(106)固定开设在主体吸油管(101)的内壁前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以提高润滑站油箱内油液循环利用率的吸油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吸油孔一(102)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主体吸油管(101)的左端中部,所述主体吸油孔一(102)的孔径是主体吸油孔二(103)和主体吸油孔三(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博沈霞永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弗洛伊德液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